“敢貸”的信心從哪來

“敢貸”的信心從哪來

  東陽光研發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做實驗。 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攝

  今年上半年,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廣東東莞GDP達5000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3.61億元,同比增長15.9%。近年來,東莞積極由“世界工廠”向“先進製造業之都”轉型,但不少企業由於輕資產、缺乏抵押物等,面臨着融資難、融資貴等“煩惱”。金融如何在服務上創新,助力企業破解融資難題?東莞的金融機構展開了大膽探索。

  深挖報表上的“不動產”

  “非常意外,沒想到我們用專利也能申請到銀行貸款!”深圳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資金部科長潘俊濤十分感慨地説。

  作為深圳市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位於東莞市長安鎮的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是目前廣東省研發能力最強的藥企之一。“在創新藥研發上,我們十幾年來投入180億元左右,累計獲得1600多項知識產權專利。雖然有這麼多專利,但都是沉睡的無形資產。”潘俊濤説,“是農行東莞分行率先推出的專利權質押貸款,讓我們真正把這塊原本只能在財報表上體現的知識資產,變成能直接使用的現金資本。”農行東莞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郭輝告訴記者,截至6月末,農行東莞分行已向該公司累計投放純知識產權質押貸款2億元,累計投放追加知識產權質押貸款4億元。

  農行東莞分行副行長韋翰華告訴記者,輕資產是創新型企業的一大特點,這類企業往往擁有巨大無形財富——專利技術。這些鎖在保險櫃裏或僅能體現在公司報表上的“不動產”,是金融機構可以探索開挖的“金礦”。去年以來,農行廣東省分行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抓手,積極挖掘企業專利的潛在價值,助力企業變“知產”為“資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與東陽光的合作就是東莞分行的一次大膽嘗試。

  人民銀行東莞市中心支行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東莞製造業貸款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至2020年製造業貸款年均複合增長36.5%。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制造業貸款餘額1980億元,比年初增加170億元,穩居各行業增量首位。

  關注成長性企業

  “不好意思,現在能看到的展品不多了,展廳連樣品都被買走了。”東莞市力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玉東説。記者在東莞市東城區牛山外經工業園力星激光車間看到,大型吊車正在把重型激光切割機移位裝車。

  力星激光是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東莞市專精特新企業,主要業務為激光設備製造。“今年的銷量成倍增長,我們的貨期排滿了,有些客户等不及就把展品提走了。”姚玉東説,“受疫情影響,加上這兩年原材料漲價,我們的資金壓力比較大。在我們無抵押物的前提下,農行東莞分行及時給予的2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還真起了大作用!”

  “力星激光拿到的這筆貸款是我行的‘科易融’信用貸產品。”郭輝説,“科易融”是農行廣東省分行向粵港澳大灣區內科創企業發放的、用於生產經營週轉的信用貸款產品,着重關注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及未來成長性。

  “處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的新興科創企業,缺乏土地、廠房等有形抵押物,雖然有不少專利技術、商標權等無形資產,但估值困難,我們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創新更多類型的信貸產品,以便更切合市場需求。”農行東莞分行信用管理部總經理葉錫波説。

  “科易融”等產品只是東莞金融機構精準服務製造業的一個縮影。“在東莞金融服務市場上,不少銀行都針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開發科技類信用貸款等產品。”東莞銀保監分局大型銀行監管科副科長楊瑜潔對記者説。

  “截至今年6月末,東莞市高新技術企業獲得的科技貸款信貸餘額達1377億元。”人民銀行東莞中心支行調查統計科科長陳福全説。

  唱好助企協奏曲

  東莞製造業企業獲得有效金融供給,不只是農行東莞分行等一兩家銀行在唱獨角戲,而是由一批銀行、保險公司與地方工信、科技、財政等部門積極參與、主動作為的八方共治協奏曲。

  去年12月16日,東莞市科技局攜手東莞人保財險、東莞農商銀行共同推行的首筆“科保貸”項目正式落地。“科保貸”是面向高新技術企業的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企業通過向保險分公司投保一筆一定金額的保證保險作為主要風險措施,獲得銀行授信。廣東球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就通過“科保貸”項目成功貸款200萬元用於生產經營,有效緩解了融資難問題。

  金融系統探索與創新的同時,東莞市還積極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與貨幣信貸政策相協同,設立了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和貸款貼息資金,推動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

  “為加大力度支持製造業,我們着力用好‘白名單’機制,充分發揮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的槓桿作用,2021年上半年白名單企業新增貸款金額及新增貸款筆數分別增長123.44%、91.89%。”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企業促進科主任科員丘珞珈告訴記者,東莞設立了10億元信貸風險資金池,通過提供信貸風險補償,為銀行發生的信貸壞賬“兜底”,增加了銀行“敢貸”的信心,引來更多“金融活水”直達實體經濟。(經濟日報記者 張建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21 字。

轉載請註明: “敢貸”的信心從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