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超千家上市公司“忙理財”:結構性存款仍受青睞 銀行理財購置遇冷

財聯社(上海,實習記者 徐川)訊,購買存款或理財產品逐漸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投資渠道。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本月內已有234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488只存款或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參與投資理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突破千家。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購置存款或理財產品,一方面是利用“閒錢”降低資金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從資金“安全”考慮,部分上市公司較傾向於投資結構性存款類產品。

但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市公司購買存款或理財產品的數量與金額均有所下降,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宏觀經濟的復甦與公眾消費的回暖,今年部分企業可能將更多資金投入經營生產中,導致投資需求有一定下降。同時,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進程加快,產品收益出現波動,也使部分上市公司意興闌珊。

產品認購金額較上年減少1400億餘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共有1129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了存款或理財產品,累計持有產品數11861只,認購金額總數超8788億元。

近期,亦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購買存款或理財產品的公告。如科大智能表示,為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增加股東回報,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使用不超過50,000萬元的閒置募集資金購買保本理財產品,以增加公司收益,為公司和股東謀取較好的投資回報。

獅頭股份公告稱,通過對閒置自有資金進行適當理財,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獲得一定投資收益,有利於提升公司整體業績水平,為公司和股東獲取較好的投資回報。投資品種為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短期(不超過12個月)理財產品。

與上年同期相比,雖然今年購置存款或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加了40家,但持有產品數量與認購總額呈現“雙降”。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8至2020三年間(截至每年9月15日),上市公司認購存款或理財產品的合計金額總數均突破了1萬億元,今年認購金額則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400億餘元。此外,自2018年起,存款或理財產品的配置數量呈持續下滑趨勢,今年較上年同期較少了2549個。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上半年實體經濟恢復相對較好,部分企業擴大再生產,致使投資用於生產經營與業務發展的資金更多,此消彼長之下,用於投資理財的資金相對較少。

同時,近期也有上市公司公佈了購置存款或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例如九華旅遊表示,購置的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已到期收回,實現收益近44萬元。同時披露的最近12個月理財情況顯示,諸多存續產品的實際收益在40萬元至250萬元不等,最近12個月委託理財累計收益與最近一年淨利潤的比值為20.35%。

年內超千家上市公司“忙理財”:結構性存款仍受青睞 銀行理財購置遇冷

結構性存款佔比超6成 銀行理財同比縮減近40%

從產品種類看,結構性存款是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首選。截至9月15日,2020與2021年結構性存款的認購金額分別為6693億元、5796億元,佔比均超過65%。尤其是上年全年的認購金額達到9131億元,創過去三年來新高。

“結構性存款的特點是收益高於普通存款,且風險相對較低。”某國有大行業內人士表示,在去年年初疫情較嚴重時,處於“停工停產”中的部分企業,為提升閒置資金的利用率,對於結構性存款的需求可能有所加大。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配置需求明顯遇冷。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15日,年內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的合計金額為1368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39.6%。其中,配置金額與產品數量最多的均是歐普照明,共認購了21個銀行理財產品,累計金額超150億元。

縱向數據亦顯示,2018年同期,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金額達到6160億元,但此後三年逐年下降,佔比也由2018年的48.8%下降至今年的16.1%。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理財產品整體規模下降,在供給方面,由於銀行處於淨值化轉型的收官期,正積極壓縮相關產品;在需求方面,由於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兑付,部分偏好固定收益、穩健型的上市公司購買熱情下降,以及在流動性合理充裕格局下,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吸引力不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2 字。

轉載請註明: 年內超千家上市公司“忙理財”:結構性存款仍受青睞 銀行理財購置遇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