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佔總人口18.70%。此外,九成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然而目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處於起步階段。我國各級居家和社區養老體系正在構建過程中,但是制度設計尚待完善,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與護理人才較為缺失。
國家統計局去年推出12大類養老產業概念,包括老年護理、老年醫療、老年金融、老年教育等。我國養老產業需求很大,但是多數未形成有效需求,亟待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吸引高收入人羣消費,政府提供支持政策保障中低收入人羣生活質量。
新京報記者對話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高雲霞、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朱銘來,探討中國養老問題與養老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受訪者供圖
居家和社區養老體系構建,亟待規範可持續制度設計
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高雲霞介紹,目前我國90%的老人都傾向於在自己比較熟悉的地方居家養老,其餘7%的老人在社區幫助下養老,3%的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目前‘9073’、‘9064’這樣的模式,也是國際上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普遍經歷過的經驗和規律。目前我國選擇這種模式也是一種應對和規劃的思路。”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的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市居家養老的比例超過98%。“國家重點強調以居家為主,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但是目前居家養老的服務做得還不到位,處於起步階段。”
喬曉春認為,目前北京市正在構建“三邊四級”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三邊指的是讓老年人在周邊、身邊、牀邊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四級意思是在市、區、街道、社區都要建立覆蓋全人羣的養老服務機構。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出來之後,如何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這個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比如很多老年人並不願意主動去接受服務,另一方面哪些服務應該收費、哪些應該免費等還不是很清晰。助餐服務應該是居家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慢慢開展起來。
很多這樣的服務是公建民營性質,即政府搭台,民間企業來進行運營和服務,但是民營企業需要盈利。“如果企業收取一定費用但是提供不了高質量服務,社區中的老年人不願意來,那麼養老驛站會逐漸萎縮。要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制度。”喬曉春説道。
“目前社區鼓勵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高雲霞介紹。湖南省益陽市有一家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做得特別典型,他們在特定的老齡化較為嚴重的社區租用場地並提供一定牀位,能夠接受失能的老人,也有日間照料的場所,配套有活動的設施,老年用餐的空間。他們通過標準化設計、裝修還有服務流程的培訓,可能很短的時間就能住滿老人,能形成連鎖並實現平衡和盈利。
高雲霞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更注重社區居家養老,比如大社區養老模式、老年友好型社區、家庭養老牀位、居家適老化改造等項目都已經提上日程並啓動了。
早在2016年,民政部、財政部牽頭開始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目前已經進行了五批城市的試點。據高雲霞回憶,南京是第一批改革試點優秀城市,南京推進信息化服務平台的建設,把需求端老人的需求評估情況、能力評估情況“上網”,與政府端的補貼對應掛鈎。
把供需對接好後,政府通過這個平台購買服務,服務端的養老服務機構也運用這個平台接收需求端的派單,提供老人日常的助餐、助浴服務。三端在平台上“匯合”可以進行更好的服務,這樣的信息化平台不僅僅在南京有,很多城市都建立了。
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高雲霞。受訪者供圖
養老機構難以盈利,護理員收入地位需提高
除了居家養老之外,目前機構養老的盈利之路也存在困難。
據喬曉春調查,北京市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平均在50%左右,如果經營得好,入住率超過70%養老機構還是可以賺錢的。養老機構的問題在於,收費太高,老年人不來,導致入住率下降,成本過高;收費太低,房租交不起,護工的數量和質量都沒法保障。養老機構盈利十分困難。喬曉春認為,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北京很多的養老機構都難以為繼。
“以往政府的補貼主要針對機構,老年人從中很難受益。補貼應該針對老年人本身,要重點補貼失能、孤寡、貧困的老年人,讓他們住得起養老院。”喬曉春説。
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朱銘來認為,長護險對於養老服務機構來説是非常好的撬動。比如有一個重度失能的老人,城市中的養老院平均需要每個月繳納5000元,長護險提供了2000元補貼,自費的部分家屬負擔得起,就可以把老人送進養老院。而長護險走進每個人的家庭使得上門服務的養老服務公司增多,吸收了社會投資,新增了護理員就業崗位。
喬曉春認為,目前護理人員嚴重短缺。他曾做過一個預測, 2015年全國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的數量是3350萬人,以1位護理人員負責5位被照護的老人為例,那麼需要670萬護理人員。在他的預測中,護理人員在2020年需要1000萬人,2025年需要1400萬人。但是目前在官方登記的護理人員全國只有30萬。
“很多護理學院畢業的學生不願意去做護理,因為護理人員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夠高。”喬曉春稱。去年北京市民政局出台的《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規定,在養老機構服務,具有相關職業證書的養老護理員,經民政部門核實後,將按照職業技能等級獲得不同的津貼。
怎麼留住更多的人去從事養老護理行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日本有專門針對護理員的法律,護理員對應的工資待遇是有保障的。而且法律保證他們的職業資格認定,分等級地發展,有職業晉升通道。”高雲霞希望,能從國家層面對養老護理人才加強系統化的保障。
朱銘來發現,目前一些長護險試點城市會把家庭照顧納入長護險居家服務護理員範圍,相當於將長護險基金直接發放給家屬。有一些家屬拿到這部分錢自己花了,老人依舊沒有享受到護理服務。“這種措施需要更強的監管與落實。”
高雲霞認為,從整個國民教育方面,需要對中華孝文化加強教育,讓孩子從小形成愛老人,幫助家庭照顧老人的意識,這種思想如果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每個人心裏,很多人在長大之後可能會覺得,從事這樣一份職業是非常光榮的。這也是護理行業社會地位提升的一個措施。
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朱銘來。受訪者供圖
養老產業新形態:呼喚多種形式服務
“從全世界來看,老齡化國家養老產業的需求很大,但是如何培育這個產業至關重要,比如日本的養老產業已經發展成了和房地產並列的支柱產業。”高雲霞認為,中國銀髮經濟這個產業未來空間一定是無限大的,因為這個產業鏈條很長。國家統計局去年公佈12大類的養老產業概念,包括老年護理、老年醫療、老年金融、老年教育等,這些鏈條上的產品都在逐步發展。
據朱銘來觀察,長護險在慢慢地將養老市場的產業鏈拉動起來。以首批試點城市江蘇省南通市為例,自從有了長護險,老年人的護理器具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以前養老市場也提供租賃輪椅的服務,但是市場需求不旺盛。長護險解決了人們的基本照顧費用,那麼家屬有更多的錢,就願意去購買更好的服務。同時長護險要求入户的護理員進行專業化操作,形成了對規範養老護理器具的需求。”
喬曉春表示,目前中國是有需求但沒有市場。這是因為市場沒有做好,大量的需求無法變為有效需求。一部分老人較富裕,但是覺得市場提供的服務質量太差,所以並不去購買這個服務。另一部分老人也有需求,但經濟實力不夠支付服務。
未來發展方向,一個部分是提高服務質量,從而可以滿足高收入人羣的需求。對於經濟實力不夠的那部分老人來説,喬曉春認為,政府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提供購買服務,保障他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
朱銘來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一部分房地產業也在向養老方向轉移,關鍵在於配套的服務是否能跟得上。國家可以通過政策補貼,鼓勵更多企業來建設價格中等的養老社區,同時加強監管。”
以養老金融為例,曾經國內興起過一段時間“以房養老”,相當於老人把房屋抵押給銀行、保險機構等金融機構,以此獲得一定養老金。但是朱銘來認為,目前對於房屋的折價制度並不完善,沒有把資金盤活,金融業未來也應注重制度的設計。
“目前養老保險也亟待更新換代。今年壽險新任務量斷崖式下降,很多公司表示養老保險行業已經到了至暗時期。” 朱銘來表示,行業中有人意識到,類似長護險的補充護理險將來會是很大的市場。
他認為,僅僅提供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增長點在於提供服務等多樣化產品。以往人們把一部分錢存在保險公司,等退休後拿養老金,但是一旦人老了之後無法自理,養老金的作用就遠遠沒有購買的養老護理服務作用大。
“但是由於養老保險行業剛剛開始做這種服務,並沒有風險測算的基礎。怎麼轉型,怎麼提供滿足市場的產品對於所有公司來説都是一個挑戰。”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劉倩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