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周雄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一項收購信息,成了小米今年二季度財報的一大亮點。
本週三晚,小米公佈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相比於雙雙同比上漲的營收和淨利潤,更加吸睛的是財報中關於小米已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所訂立的股份購買協議。
據財報顯示,小米將用7737萬美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購買DeepMotion已發行股本的71.16%和28.84%。換言之,小米通過此次股本購買,實現對DeepMotion的全資收購。
這一消息是小米自宣佈造車後,一個比較大的新動向,但這不是小米首次為了造車進行投資佈局,此前小米也動作頻頻。
今年6月開始,小米就相繼參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和幾何夥伴等公司的融資,與DeepMotion相同的是,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同樣與自動駕駛軟硬件相關。
除了自動駕駛公司之外,小米還將目光投向了動力電池製造和制動產品方面,相繼參與了海之博電子、蜂巢能源等公司的融資。小米甚至還在前兩天投資了做智慧停車的愛泊車公司。
與投資佈局同時進行的,還有大規模的招聘。
通過小米官網的招聘頁面可以看到,其已上線包括自動駕駛軟件工程師、毫米波算法工程師、感知、控制工程師、前端平台研發等崗位,並且還都是“加急”處理。
在本次財報電話會議上,小米副總裁王翔也透露了目前招聘方面的情況,“已收到超過兩萬份簡歷。”
與其他車企接觸方面,小米也沒有落下。自今年6月開始,小米董事長雷軍就先後造訪了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等車企,並與恆大汽車也取得了初步聯繫。
從接連投資佈局造車相關領域公司,到大規模的加急招聘,再到與車企頻頻聯繫,這些動作卻被視為小米在為造車做準備。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對於造車總部的落户、會用哪種模式來造車及品牌定位等信息截至目前仍未透露。
整體來看,小米造車的速度並不算快,三年後,小米能推出首款車嗎?未來它能否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小米造車,投資收購先行為了造車,小米已開啓“買買買”模式。
據小米今年Q2財報顯示,小米會以7737萬美元購買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已發行的所有股權,其中包括普通股股東賣方及各優先股股東賣方出售的1.25億股普通股和5048.47萬股優先股。
DeepMotion成立於2017年7月,是一家以高精地圖為核心,提供感知、定位、決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該公司之所以會將自身定位於自動駕駛供應商,還與其創始人對市場的判斷有關。
DeepMotion自動駕駛感知系統,圖源DeepMotion官網
在創辦DeepMotion之前,其創始人兼CEO蔡鋭就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了將近10年的時間,對於AR/VR領域已是非常熟悉,但他卻對此領域並不看好。“AR/VR技術其實並沒有像預期那樣爆發,但自動駕駛在內的AI應用卻在高速發展。”
最終,蔡鋭及多位合作伙伴將自動駕駛領域作為了創業的主要方向。起初,DeepMotion想要攻克的是高精地圖和自動駕駛感知技術,來為車輛提供環境感知、高精地圖繪製以及高精定位三大技術服務。
要做高精地圖就需要甲級測繪資質,而要拿到這個資質並不容易。
高精地圖測繪一直以來都與國土安全密切相關,地圖數據的採集、繪製、存儲都受到特定的法律監管。目前國內僅有阿里、騰訊、百度和滴滴等大廠,及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等20多家企業拿到了這一資質。
鑑於這一情況,DeepMotion轉型開始做全棧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包括前視、環視、周視感知系統、自主代客泊車AVP方案等技術。現階段,該公司正在研發下一代立體視覺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設備。
或許是看上了DeepMotion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實力,小米很早就已盯上這家公司。
早在今年7月9月,就有一些媒體爆料表示小米將要收購DeepMotion,DeepMotion也將派遣20多人的團隊加入小米造車團隊,來幫助小米補齊自動駕駛各個模塊的負責人陣容。
而隨着小米財報的“官宣”,這一傳言終成事實。在業內看來,股權交易完成後,小米將通過收購DeepMotion,獲得一塊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重要“拼圖”。
但對於小米而言,有這家公司還不夠。
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自動駕駛已成為了賽道上各個玩家競相爭奪的“技術高地”,這點對於已宣佈造車的小米也不例外,為了搶到更多優勢,對於自動駕駛領域的佈局在今年6月就已開始。
6月3日,小米首先領投了一家名為縱目科技企業的D++輪融資,該公司是一家提供ADS(自動駕駛系統)和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技術和產品供應商,業務範圍涵蓋了智能駕駛系統、智慧城市產品和服務、大功率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產品等。
五天後,小米又看中了一家做激光雷達傳感器研發的公司——禾賽科技,並參與了其D輪的融資。據公開資料顯示,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產品在Robotaxi和機器人市場都有着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國內多個新能源車企都與其建立了合作關係。
到了本月初,小米對於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還在繼續,投資的公司是幾何夥伴。與禾賽科技相似的是,幾何夥伴同樣是研發自動駕駛傳感器,但聚焦於4D毫米波雷達,可為車企提供L2-L4級自動駕駛“融合感知+智能決策”軟硬件集成系統。
除了自動駕駛技術之外,動力電池、車機控制和智能座艙等領域也成了目前眾多新能源車企的研發重點,特斯拉、蔚來及小鵬等車企均在這些領域已發佈產品或正處於研發之中。
對於這些領域的佈局,小米同樣沒有落下。
今年7月,一家名為海之博電子的公司完成了價值數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該輪融資的唯一投資方正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海之博是一家致力於汽車制動新技術和自動駕駛關鍵零部件研發的企業。
在動力電池方面,小米先是投資了一家專注於動力電池研發的企業——蜂巢能源,基於在去年率先發布了無鈷電池,其實力目前也已排在動力電池賽道上第二梯隊中。對於動力電池上游材料領域,小米也通過戰略投資贛鋒鋰電完成佈局。
而對於蔚來、小鵬和理想等新能源車企正在積極佈局的智能停車領域,小米也積極跟進。
本週一,愛泊車宣佈已完成新一輪戰略投資,而投資方正是小米集團。據愛泊車官網顯示,其是一家專注於城市級智慧停車的企業,通過AI技術,為大規模城市級智慧停車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該公司城市級智慧停車管理方案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將近30個城市落地,自2018年以來,該公司曾被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在全國“推廣愛泊車智慧停車建設模式及管理經驗”的議案。
對於從0開始造車的小米,正在通過對自動駕駛、車機控制、動力電池及智能停車等領域的投資,補齊造車技術不足的短板,為之後的造車做着準備。
而在小米造車的準備中,投資僅是一個縮影。
小米造車進行到哪一步了?“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決定親自帶隊,我願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今年3月底,在小米春季新品發佈會上,雷軍在宣佈小米進軍造車領域後,動情地説下了這樣一段話。
彼時,外界就有猜測表示,小米在這之後在造車方面肯定會有大動作,以保證儘快造出車,為雷軍的創業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事實證明,這樣的猜測是正確的,尤其從雷軍個人的行動上就能看出這一點。
自5月底開始,雷軍就頻頻在參觀國內車企。據柳州廣播電視網報道,5月29日雷軍在上汽通用五菱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對其新能源汽車工廠進行了參觀,雷軍還親自體驗了被譽為“國民神車”的五菱宏光MINI EV。
進入6月,據相關媒體報道,雷軍又突然到訪位於保定的長城汽車研發中心,一度讓之前曾傳出的“小米正在和長城汽車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電動汽車”的傳聞顯得更加真實。
而就在幾天前,據路透社報道,恆大集團正在與小米商討出售其電動汽車部門65%的股份。該媒體還援引消息人士稱,談判尚處於早期階段,不排除有其他變數。
針對這一消息,恆大汽車在次日發佈公告表示,恆大汽車在戰略股東引進過程中,曾與小米集團有過初步交流,並未深入洽談推進。
無論是走訪上汽通用五菱和長城汽車,還是與恆大汽車有初步交流,都算是小米與車企的接洽,而這些背後正是小米在“取經”。
假如小米不宣佈造車,或許並不會有多少人會將這家公司與造車聯繫到一起,畢竟它之前的業務與造車沒有太大關聯,再加上缺乏造車相關的經驗,因此在其宣佈造車後,對於其會選擇何種造車模式的討論就一直在進行着。
擺在小米麪前的選擇無非有三種——自建工廠、收購車企和找車企代工。而在業內看來,小米大概率會首先選擇收購車企或找車企代工來實現造車,因為蔚來、小鵬等等國內新能源車企,均是通過與車企合作代工,來邁過最早的量產門檻。
正因如此,在這之後,除了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和恆大汽車之外,還傳出了一些小米與一些車企進行接洽的傳聞,其中不乏有比亞迪、吉利等自主車企,也有瀕臨倒下的眾泰汽車等車企。
在與車企接洽的同時,小米也開始了對造車相關人才的招聘。
就在雷軍走訪長城汽車的當月,小米官網上也悄然上線了一批新的崗位需求,而這些崗位均與自動駕駛有關,主要包括架構師和工程師兩大類,在自動駕駛工程師方面更是細分至傳感器、控制、感知和高精地圖等多個領域。
連線出行通過瀏覽小米官網的招聘頁面,發現其在上個月再次悄然上線了新的一批崗位需求,而這次不再是自動駕駛領域,而是與造車更為接近的整車工程領域。相較於此前對於自動駕駛崗位,小米對於整車崗位的招聘更加細分。
其中包括了內飾系統、懸架系統、電氣化系統、空調熱管理系統、傳感器系統和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NVH性能系統)等多個領域工程師及架構師崗位,甚至細分出後視鏡工程師崗位。
需要注意的是,與自動駕駛崗位相同,小米對於整車崗的招聘同樣屬於“急招”一類。
除了招聘之外,小米為造車的“搶人”也在同步進行。
據未來汽車日報援引一位車企內部人士表示,今年6月小米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挖自動駕駛領域的大佬和專家,薪資基本以“百萬美元年薪起步”。如此肯花成本挖人也是值得的,因為只要挖到關鍵人物,就意味着下屬團隊也會跟着過來,吸引更多人才。
另據汽勢傳媒報道,小米在本月初用股權加薪資高達10億元的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雖然之後胡崢楠以“消息不實”予以否認,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已向多位傳統車企的研發大咖拋出橄欖枝。
從頻繁與車企接洽,到之後對於人才的招聘和爭奪,再到對於相關企業的投資收購佈局,均可視為小米為造車在做一系列的準備。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也是小米造車目前已公開的全部進展。
而對於小米汽車總部會落地在哪個城市、會選用何種模式來造車、小米造車的品牌名是否會繼續選用小米以及首款車型的定位是什麼等造車實質性細節信息,截至目前依然沒有一個定論。
據小米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在該季度的研發開支為31億元,同比增長了56.5%。據億歐汽車對小米財報的分析,該季度小米在汽車業務中的投入大約為5億元。對比之下,蔚來同期研發支出為8.8億元,特斯拉更是高達5.76億美元(摺合為37.33億元)。
由此,在業內看來,目前小米造車的進度並不算快,它何時能推出一款具備競爭力的車?
三年後,小米汽車能面世嗎?從宣佈造車後小米高管們的種種表現來看,或許已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
看了今年3月底小米春季發佈會的觀眾都知道,雷軍在發佈會上僅是宣佈了進軍造車領域,除此之外再無更多的信息透露出來。在這樣的操作下,一時間充分吊起了公眾對小米造車的好奇。
那場發佈會結束的幾天後,小米官微開始為雷軍的直播秀開始造勢,並以“和雷軍聊聊小米汽車”來預熱。可想而知,在彼時那個時間點,這樣的預熱語可謂是吸引了大批觀看直播的觀眾。
殊不知,一場直播下來,這些觀眾卻無比失望。
當晚整場直播將近兩個多小時,絕大部分的時間雷軍都在為小米手機的新品做宣傳和帶貨,而真正講到小米造車的部分,據連線出行統計,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僅佔到整場直播的一小部分。
雷軍4月8日直播截圖,截圖自小米直播間
而就是在這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裏,雷軍對於造車信息的透露,更像是一場有獎競猜。
對於“小米汽車會用小米現在的品牌和Logo,還是新建一個品牌?”“首款車的車型和價格定位是怎樣安排的?”“小米汽車會何時真正面世?”等關鍵問題,雷軍都用粉絲投票的形式、以“不確定”“有可能”等字眼作出了看似模稜兩可的回答。
連線出行曾在《雷軍“造車”:車子還沒影,造勢要趁早》一文中對於這一直播進行過詳細描述。
公眾對於小米造車的期待一直很高。本月,就在雷軍宣佈要進行一場主題為《我的夢想,我的選擇》的年度演講發佈會後,再次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都認為雷軍會講一些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
但結果再一次讓觀看直播的觀眾失望。因為相比於上一次的“有獎競猜”直播,在這次長達三個小時的直播中,雷軍甚至對小米造車隻字未提。
小米其他高管對造車的進度也只透露了少量信息。
就在雷軍在4月的直播中表示“小米汽車有可能在三年後會面世”後,小米總裁王翔也用不確定的口吻對媒體表示:“做一部好車也許需要3年時間,現在造車還在早期階段。”
而到了本月,王翔在回答小米進度相關的提問時表示,“預計直到年底,都是招聘團隊的階段。”
以這樣的進度,小米汽車還來得及在三年後推出一輛好車嗎?
一般而言,一家非車企的公司想要造車,必須經歷公司選址、確定製造路線和模式、團隊組建、車輛設計、軟硬件適配、車輛製造、安全測試和量產等多個環節。
就拿安全測試一項來説,其中就包括對車輛本身和各種零部件在灰塵、高温、低温及高海拔等環境中多項嚴苛的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測試。對於車企而言,做完這些基本都需要花去一年的時間。
再加上其他各個環節,也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由此,在業內看來,小米造車的首款產品很難能做到在三年後與消費者見面,而這只是面世,之後的量產製造同樣也需要一定時間。
而當小米花費這幾年時間來造車時,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並不會停下來等待。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1-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0.4萬輛和147.8萬輛,同比均增長2倍。“隨着國內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居民消費觀念逐步轉變,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未來將進一步提高,銷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曾這樣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也同樣做出過相同的預測,他認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發展拐點,並在2025年有望實現60%的市佔率突破。
在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下,也吸引了眾多更有實力的玩家入場,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等大廠,均與車企展開合作,並在今年相繼都有了新的造車進展。
華為與賽利斯合作的車型——華為智選SF5已在今年4月實現上市、極狐阿爾法S HI版也同時開啓了預售;阿里巴巴、上汽集團和上海浦東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車將在今年底實現量產。
百度也並沒有落後,去年12月宣佈開始造車後的一個月後,就與吉利合資成立了集度汽車。今年4月,宣佈集度旗下首款車型2022年面世,兩個月後便發佈了首款量產車的油泥模型。
可想而知,小米汽車在未來不僅要面對特斯拉、蔚來、小鵬和理想的堵截,同樣還在受到智己、極狐和集度的圍攻。此外,隨着行業的發展,大概率還會有更多玩家加入其中,對小米造成威脅。
“雖然小米並不缺錢,並寄希望於周密準備後再進行佈局,但隨着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玩家愈來愈多,競爭也不可避免地會愈加激烈,留給小米汽車的時間真的不多了。”億歐汽車高級分析師張宇喆對連線出行表示。
在小米二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王翔表示關於造車落地的問題,“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跟大家報告最終的結果。”
雖然並不知道這個結果會在何時公佈,但可以確定的是,要真正實現小米汽車是“年輕人的第一部車”的口號,並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戰場上站穩腳跟,雷軍和小米都需要更快一些。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