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夢清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言。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踐行着這句豪言。從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到伊拉克戰爭,每一次美國都是為了石油大打出手。
如今石油的餘暉仍籠罩世界,鋰礦這顆新星也冉冉升起。
它是電動汽車的新“燃料”,替代了石油燃燒做功;也是儲能電池的核心,打造了清潔能源的儲藏之地;它被譽為“白色石油”,或將左右未來全球政治經濟的走向。
任誰面對這樣的資源,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如今擁有豐富鋰礦資源的南美三國,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正打算聯合起來,希望打造鋰業的一個“歐佩克”,從而在鋰礦價值波動的情況下達成“價格協議”,從而像歐佩克那樣掌握鋰礦的定價權。
南美三國,又被譽為“鋰三角”,他們掌管全球59%的鋰礦資源,坐擁全球90%的鹽湖鋰型鋰儲量。
“鋰業歐佩克”的成立,將給當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或可從石油歐佩克的故事中略見一斑。
歐佩克的影響力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天凌晨兩點,基辛格啓程去莫斯科制訂一項停火計劃。此時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與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雙方交戰正酣。這一天,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第15天。
此前的10月17日,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向美國發出過警告:如果美國支持以色列,將集體宣佈立即削減原油產量和出口量5%,以報復美國向以色列提供支持。
但美國置若罔聞,兩天後,美國宣佈向以色列提供總價值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次日,沙特立即切斷了其對美國、荷蘭、葡萄牙、南非和羅德西亞(如今的津巴布韋)的全部原油出口。
但基辛格在飛機上聽到更為震驚的消息。作為對美國援助以色列的報復,沙特不是逐漸限產,而是馬上停止向美國和西歐出口石油。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已經或正在這樣做。
基辛格説,這完全是“政治訛詐”武器。
沙特費薩爾國王(左)與基辛格
這場針鋒相對的行動,在當年的12月達到頂峯,國際原油的價格也一路暴漲,從當時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了超過13美元。
這引發了美國和西歐的恐慌,那時候歐美國家所有加油站外等待加油的車輛都排起長龍。同時石油供應的緊張也極大影響了歐美國內經濟的發展,許多工廠因此倒閉,美國一度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這種破壞性的影響,直至石油禁運結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未能消弭。
經此一役,歐佩克一戰成名,沒有人再敢小覷它在全球的影響力。
對成員國來説,歐佩克的成立影響了各國經濟走向,讓中東產油國從沙漠中崛起,“從貧困封閉的沙漠遊牧羣體,演變為國際油價的掌控者和主權國家基金的操盤者。”
此番要成立“鋰業歐佩克”的南美三國,擁有全球接近60%的鋰礦資源。若這三個國家能夠達成共識,那麼澳大利亞——當前世界領先的鋰礦石生產國,2020年出口了全球46%的鋰礦大國,也很有可能靠近這一“價格趨同”的想法。
不難想象,該組織成立後,無疑會效仿歐佩克,通過控制產能來影響鋰礦的價格。如今,電池級碳酸鋰已經漲破了55萬元/噸,而兩年前的6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才4.1萬元。
圖源:亞洲金屬網,近兩年碳酸鋰價格走勢
這種情境似乎給中國急速發展的電動汽車產業蒙上了一層陰影。要知道,目前中國70%的鋰鹽上游原材料來自澳洲鋰精礦和南美鋰鹽。
當初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既有對傳統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考量,也有擺脱石油能源依賴的佈局,但如今尚未脱離石油能源的虎口,看起來又要馬上掉入“鋰礦資源”的狼窩。
但是,這個世界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誰在左右鋰礦價格?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價格暴跌逾300%,至每桶 -37.63美元,這一歷史性時刻。
這是1983年石油期貨在紐約交易所交易以來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令全球震驚。如果光歐佩克就能左右全球石油市場價格的話,這種局面一定不會出現。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史上奇觀”,最底層的邏輯是,石油並非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商品。
1983年石油期貨交易所的出現,以及石油金融的標準化合約(如遠期、期貨、期權),讓石油可以以期貨合同的形式,進行資產的配置及套利。石油的金融屬性,讓其價格高低未必能反映出市場真實的供需關係。
這裏面談到的石油期貨交易市場,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由美國創立。而且美國還説服沙特將石油與美元綁定,其帶來的結果是,石油的定價權又逐步從中東地區轉轉移至全球金融巨頭美國的手中。
歐佩克固然可以通過增產、減產來左右石油的的價格,但是美國金融市場的波動、華爾街釋放的消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都可以影響石油價格,手段要比歐佩克多得多。
今年以來,芝交所、倫交所、新加坡先後上線了鋰期貨,以此來爭奪鋰價的定價權,但目前全球還沒有形成影響力非常大的鋰礦期貨交易市場。現在全球鋰礦價格的風向標,在澳大利亞礦商Pilbara的鋰精礦拍賣會上。
日前,澳大利亞的礦商Pilbara已經完成了其年內第七次、歷史第十次鋰精礦拍賣交易,成交價為離岸價7100美元/噸,較上次成交價上漲1.6%;摺合成電池級碳酸鋰成本約54萬元/噸,已與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相當。
就在Pilbara結束此次拍賣會後不久,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再次衝破55萬元/噸的價格,再創歷史新高。有預測説,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將奔着60萬元/噸的目標去。
Pilbara這樣做不難理解,就是為了在當前鋰資源市場緊俏的背景下,更進一步抬高鋰礦的價格,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但全球鋰礦價格持續走高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鋰礦目前供不應求的供需關係。
不過這與全球的鋰資源總量無關,全球鋰資源足以支撐全球對於鋰的需要,但是鋰礦的開採、冶煉都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再加上囤貨居奇、投機炒作,才讓碳酸鋰的價格一路高漲,且至今尚未看到見頂的跡象。
據全球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達406GWh,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GWh;而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約40%。
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趕在世界前頭的中國,對於鋰礦資源的需求顯得更為緊迫。
如何破局?
不過對於中國而言,現在對於鋰礦資源的掌控,已經不像當初在石油上那麼被動。
眾多周知,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石油第一大進口國,但中國在石油方面的議價權還不如歐洲。
這是因為雖然歐洲國家不是產油大國,但是他們是石油資源強國。雖然過去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的部分石油資源被當地政府國有化了,但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現在仍然掌控着很多石油的開採權和收益權。
當今世界,除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是依靠石油國有化後來才成為全球石油巨頭,真正的全球石油巨頭還是來自西方的五大石油公司:英國BP、荷蘭殼牌、法國道得爾、美國埃克森美孚、美國雪佛龍。
雖然這些年中國油氣企業也積極在海外拓展,但始終是後來者,能碰到的機會很少。
在海外油氣產量佔所有油氣產量的比重上,中國“三桶油”只有約30%,而BP、埃克森、道達爾的海外油氣產量佔比分別為89%、84%和70%。
其中的差距由此可知。
但在鋰礦資源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具有先發優勢的中國企業,也早早就開始行動起來了。
中國搞鋰礦的兩大龍頭企業,天齊鋰業與贛鋒鋰業,十幾年來在全球買了不少鋰礦。
比如天齊鋰業,在2013年,年營收還在10.68億元的時候,就花了30.41億元間接控股了泰利森鋰業公司,泰利森擁有全球第一大鋰礦礦山Greenbushes的開採權;
2018年,天齊鋰業又花了40.66億美元購買了智利鋰礦巨頭SQM的23.77%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贛鋒鋰業也沒閒着,從2015年開始,贛鋒鋰業就瞄準了澳洲第二大礦Mount Marion的開採主體RIM,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累計支付了9億元人民幣,拿到了RIM 50%的股權。
此外,贛鋒鋰業還擁有阿根廷Cauchari-Olaroz鹽湖46.65%的股份,同時在海外市場的愛爾蘭、非洲等有所佈局。
隨着碳酸鋰價格一路水漲船高,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動力電池廠商,新能源車企也開始有意在海外買礦。比亞迪直接在非洲買了6座礦山,蔚來也計劃投資6個億赴澳洲買礦,長城汽車也在海外有所動作。
而且相比於石油,中國並不缺鋰礦資源。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中國擁有的鋰礦資源佔到全球總量的6%,與美國(9%)、澳大利亞(7%)同樣位於第二梯隊。
只是國內鋰礦資源的72%都分佈在鹽湖滷水中,由於鹽湖提鋰工藝發展較晚各方面還不成熟,以及國內鹽湖中鎂鋰比相對更高,提鋰的流程和工藝更為複雜,因此現階段國內鋰資源的利用程度還非常低。
不過鋰礦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也在推動國內鋰礦事業的發展。近兩年來國內富含鋰礦的江西宜春先後與寧德時代、贛鋒鋰業、比亞迪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此外四川、西藏的鋰礦也迎來各路資本的加碼投資。
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南美三國出於本國利益的考量,希望成立鋰業歐佩克無可厚非。
對於中國來説,需要警惕鋰礦對外依存度較高的風險,但其最終解決之道不是切斷與海外鋰礦大國的聯繫,而是藉助自己鋰礦消費大國的身份來謀求最大的利益,同時也要加快發展國內鋰礦的開採提煉水平。
參考資料:
1.財新《鋰資源戰略性愈發凸顯,礦產爭奪戰硝煙瀰漫》
2.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半個世紀的輪迴:放棄俄羅斯,歐洲能源供應重新依賴中東》
3. 玉淵譚天《能源暗戰,全球石油議價權爭奪62年》
4. 《鋰礦的冰與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