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二次“封鎖”

“封城”的隊伍又壯大了。在羣體免疫上吃過虧的英國變得警惕了太多,當確診人數突破百萬大關,且疫情蔓延態勢已經明確之際,英國首相再次宣佈,英格蘭地區將從11月5日起封城一個月。同一天,奧地利總理庫爾茨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全國“封鎖”一個月。從法、德率先出手,到英國、奧地利跟上,當歐洲再度淪為疫情“震中”時,越來越多的國家試圖在保經濟和穩疫情上艱難地尋找一個平衡。

英國跟進

秋冬季節的來臨,是歐洲註定的“劫難”。當地時間10月31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佈,鑑於本國疫情形勢,計劃在英格蘭再次實施大範圍禁足措施。據瞭解,新的禁足措施將從11月5日持續至12月2日,其中包括本地居民應儘可能留在家中,除非去上學、工作、鍛鍊、看病、購買生活必需品等;非必需的商鋪、娛樂、休閒場所將全部關閉,但超市等銷售生活必需品的商鋪繼續營業;酒吧、餐廳只提供外賣服務等。

不過這次的“封城”來得似乎沒有那麼猛烈了。根據約翰遜的説法,新措施下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等不會關閉,且新措施本身有具體的開始和結束時間,“禁足”程度也沒有此前那次深入。相比起來,今年3月23日,英國政府直接宣佈全國“封城”,禁止民眾非必要外出,關閉學校和大部分商鋪。直到疫情趨緩,限制措施才逐步解除。

然而隨着9月疫情的復燃,“封城”不得不再次提上日程。10月中旬,約翰遜便已公佈了一個適用於英格蘭的三級新冠警戒系統,不久後,英國首都倫敦及埃塞克斯郡便升級新冠警戒級別,從“中等”風險升至“高”風險。彼時,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提醒市民,接下來的防疫工作恐怕更艱難。

“封城”是個不得已的選擇。10月31日,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總人數突破100萬大關。而從10月19日-26日的一週時間裏,英國單週確診突破15萬,達到156344例。“在這個國家,就像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一樣,病毒的傳播速度,甚至比我們的科學顧問認為的最糟糕的情況還要快。”在10月3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約翰遜如此説道。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在10月最後一天“封城”的還不止英國。當天,庫爾茨也宣佈,奧地利將從11月3日起再次實施全國“封鎖”措施,以遏制新冠疫情蔓延。不過,庫爾茨也提到,與第一次不同的是,此次“封鎖”期間,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將保持開放,但高中和大專院校轉為遠程教學,商店和理髮店等可在嚴格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繼續開放。

歐洲“失控”

一方面是感染人數的飆升以及各方面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的毀滅性打擊,兩全太難。好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拎清楚哪頭重。在疫苗乃至“神藥”問世之前,封鎖雖難,卻也可能是唯一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方式。而在英國和奧地利之前,法、德已經率先作出了反應。

當地時間10月28日晚間,法國總理馬克龍面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將從10月29日至30日的午夜啓動全國封鎖,至少持續到12月1日。同一天,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宣佈將實施封鎖措施控制疫情,時間從11月2日起,為期一個月。“我們的衞生系統今天仍然可以應對這一挑戰,但以這種感染速度,它將在幾周內達到其能力的極限。”默克爾説道。

曾經的歐洲重災區西班牙也在所難免。當地時間10月29日,西班牙眾議院通過了政府將國家緊急狀態延長至2021年5月的申請。當此前一天,希臘約阿尼納和色雷斯兩地在本國疫情地圖上從第三級“橙色加強監控級”升為第四級“紅色危險級”,為此希臘政府決定從10月29日早晨6點起對以上兩地實施封鎖措施。

眼看着歐洲疫情的反彈逐漸走向失控,一個更為緊急的問題也浮出水面:當地時間10月30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而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不完全數據統計,歐洲重症監護室的佔用率在三週內翻了一番。

目前意大利已經重新啓用了在米蘭和貝加莫設立的臨時特別重症監護病房,荷蘭衞生部門也表示,如果住院的新冠患者還繼續增加,那麼到11月底常規護理資源可能被消耗掉3/4。捷克當局也發出了類似警告。

但對於已經抗疫疲勞甚至厭倦了封鎖的歐洲人而言,新的防疫措施或許沒那麼容易行得通。德國、法國和奧地利等多個國家的城市近期都出現了反對政府防疫措施的遊行集會,經濟界也出現反對“封鎖”政策的聲音。邏輯也容易理解,封鎖意味着停工,停工就意味着失業,環環相扣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分析稱,疫情反彈導致歐洲經濟大幅下滑是必然事件,甚至可能疫情加重歐洲內部經濟危機和各國之間的矛盾,有美國逆全球化行為在先,歐洲各國或將分化。

難下的決定

隨着疫情的反撲,經濟也已經開始敲響了警鐘。不久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新冠病例增加以及相關防疫措施正在影響經濟活動,四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速很可能再度轉為負值。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也表示,歐洲現在正處於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大幅減少感染人數,經濟將無法持續復甦。

事實上,如果有其他選擇的話,沒人願意“封城”。默克爾曾明確提到,德國的經濟復甦前景將取決於對疫情的控制情況,德國必須不惜一切地控制疫情的擴散,德國經濟承受不起暴發第二波疫情。而在今年的第一輪疫情中,德國一度被稱為抗疫“優等生”,縱是如此,德國二季度經濟也環比下降了9.8%,創自1970年有季度經濟數據統計以來的環比最大降幅。

得益於疫情的放緩,三季度歐元區整體經濟回暖。歐盟統計局10月30日發佈的初步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歐盟和歐元區今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分別增長12.1%和12.7%。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三季度經濟也顯著反彈。德國聯邦統計局10月3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經價格、季節和工作日調整後,德國三季度GDP環比增長8.2%,好於市場預期。

但現在的問題是,疫情反彈明顯,四季度的經濟保不保得住就難説了。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稱,歐美疫情一直控制不力,經濟上受到的衝擊也很大,畢竟發達經濟體主要都是消費服務業,政府其實也很難從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中找到一個平衡,所以才造成了當初的影響。而這段時間由於復工復產,餐飲等服務業開啓,經濟慢慢恢復,人們接觸增加,再加上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就很容易導致疫情的反彈。

不過值得抱有希望的一點是,這一次的封鎖措施普遍沒有當初的嚴格。楊德龍稱,歐美經濟本身已經很差了,再也經不起折騰,完全停工停產也會造成更大程度上的失業。所以這次的衝擊應該不會像第一次那樣,只是會影響他們復甦的進度。股市方面鑑於人們已經經歷過一次,所以這次應該不會有那麼恐慌,會對股市有影響,但下跌的幅度或許不會很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北京商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57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二次“封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