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BM分拆:這次會管用嗎?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IBM並不善做'減法'。”

作者:寧泊為

編輯:tuya

出品:財經塗鴉

10月8日,IBM的一則分拆公告震動了華爾街,自消息發佈後,股價已經實現12%的漲幅。

計劃中IBM將被拆分出去的管理服務部門被稱為Newco,價值大約190億美元左右;核心的IBM主體則專注於擁有1萬億美元市場機會的混合雲,包括紅帽部分營收基數大約590億美元。

事實上,以我們的觀點來看,將公司拆分為兩個實體並不一定能創造價值。新的混合雲業務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可能會有更多的價值,但傳統的管理服務部門正處於長期衰退中。不過我仍然看好IBM的商業價值,與拆分無關。

分拆細節中的不確定性

IBM在6月底的淨債務為285億美元,因此分拆過後的兩家公司未來的短期表現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分配債務。如今IBM將這兩家公司的目標至少定為投資級,但考慮到總債務實際為428億美元,分拆後財報的細節中説不定會出現許多耐人尋味的處理。

同時,一個很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管理團隊在未來一年的時間裏專注於拆分,而不是專注於增長計劃。我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將那些不在生產組的員工慢慢過渡、加入混合雲計劃,而不是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後者只會讓IBM一直處於人事洗牌的困境中。

目前而言,初步的好消息是,第三季度公司的業績符合預期。IBM營收176億美元,EPS為2.58美元。雖然與預期相比,這個數字很不錯,但這是以增加了快速增長的紅帽雲計算收入所帶來的,事實上總體收入仍處於下降的趨勢當中。

IBM並不善做「減法」

IBM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在戰略更新電話會議上承認,公司有一段企業拆分和資產剝離的歷史,但對業務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90年代就已經剝離的網絡業務,2000年剝離的個人電腦業務,五年前剝離的半導體業務,它們的剝離邏輯都是對於整合主體並無法起到推動作用,即便如此,增長也並沒有得到扭轉。長遠來看,這些舉動過更大的意義是減輕潛在風險,以輕裝上陣。戰略意義多過於增長驅動。

這一次的分拆似乎又是一個同樣的例子,因為真正能讓一隻股票更有價值的是增長整個業務,而不僅僅是“專注”雲業務。

這裏我引入一個企業拆分不一定成功的典型例子,便是2014年的惠普拆分。這家打印機公司拆分為惠普企業(HPE)和惠普(HPQ),這與IBM專注於一個部門更好的增長機會的舉措有些類似。多樣化的業務不一定適合在一起,但拆分後的公司也不一定更好。

惠普這兩隻股票最初都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但在過去5年裏,指數的回報率更好。持有HPE的投資者現在的表現大大低於標普500指數。

作為一家老牌的科技公司,IBM目前的增長驅動來源於去年收購的紅帽軟件,後者推動着IBM的雲服務收入持續提高,同時產生高利潤的諮詢服務,上個季度達到了18%的增速。

除此之外,我們對於IBM的期待更多的落在了ArvindKrishna這位擔任掌舵者職責的技術大師身上。前面説過,IBM在過去所做的分拆都“效果一般”,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並未如預期那樣“專注”地做好業務。但Arvind這一次的選擇或許會和Lisa Su為AMD所做的一樣——將整個公司的精力集中在最擅長的事情上。雲計算、紅帽、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都是高利潤高增長的產品與服務,專注於此的IBM理論上未來應有更好的營收增速表現。

公司猶如一艘巨大的郵輪,每一次轉向都會是一件極其費力的事情。IBM想要獲得“突破”而非年復一年重複過去的成熟業務,對於新船長Arvind Krishna的能力是一次考驗。

同時,這或許也是一次老牌巨頭開始“活動筋骨”的信號,因為同一時代的Cisco、Dell、Oracle等公司近期也紛紛傳來計劃分拆的信息——這是有趣的現象,每一次新的變革中,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那些年輕、充滿鬥志的挑戰者。

而關於“大象能不能跳舞”的問題,答案一直在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