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曾經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長的健康險市場,曾經湧現出一批創業“新貴”,也引發過業界對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的質疑和爭議。從2021年起,隨着監管趨嚴,行業迎來了調整,商業健康險行業增長的腳步放緩,新的發展方向也在悄悄出現。在這片2萬億藍海中,惠民保贏得廣泛關注的同時,整個健康險行業也將目光投向了“帶病市場”——它或許有着推動行業再次增長的可能。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撰文/ 倪毓平編輯/ 陽一

8月以來,夾雜在保險市場中各項數據披露的健康險“成績單”格外顯眼:2022年上半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為5341億元,同比增速4%。但與之相比,在2020年和2021年,同期的增速為19.72%、7.9%。

涵蓋了重疾險、百萬醫療險、長期護理險等多個類型產品的健康險市場,在過去幾年中,一度保持了雙位數的高速增長,也湧現出頗受追捧的創業賽道與資本“新貴”。但隨着流量日益增長的,也有對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的爭議與質疑。

從去年起,隨着監管日趨嚴格,互聯網健康險行業也迎來了調整,同時新的發展方向也在悄悄出現。保障範圍擴展至帶病人羣的惠民保業務席捲全國,成為商業保險在“帶病體”、“非標體”市場中的有益實踐。在惠民保贏得廣泛關注的同時,整個健康險市場也將目光投向了“帶病市場”——它或許有着推動行業再次增長的可能。

“其實,行業協會也在鼓勵保險公司及其他市場主體更多地探索出適合更多年齡層及更寬鬆健康要求的保險產品。”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説。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圖源/視覺中國)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眾籌行業的“抽傭”爭議

健康險賽道曾一度爆發出無限誘人的增長潛力。

根據有關數據,2013年至2020年,健康險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了30%。創業者和資本向這裏湧來,在渠道、平台、產品形態等細分領域中尋找生長的空間。而騰訊、高瓴、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方也不斷催化出 “佼佼者”。

眾籌行業和網絡互助行業就曾是被“金手指”選中的賽道之一。2014年,輕鬆籌的成立開啓了網絡眾籌元年。憑藉“大病+眾籌”的模式,網絡眾籌行業吸引了眾多玩家參與。兩年後,美團“10號員工”沈鵬辭職,創立水滴籌。從此,這個領域中的“獨角獸”角逐開始了。

而在更早一些,網絡互助行業的萌芽也出現了。2011年,為解決癌症治療費用成立的“抗癌公社”成為互助行業的初始模型。此後,這種脱胎於“前保險”時代的產品形態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018年,螞蟻集團下場,推出相互寶,互助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頂峯:僅相互寶一家平台,就擁有超過1億人的用户數。

互聯網巨頭不斷加入,眾籌行業與互助行業也開始交匯,以子業務板塊的形式成為了巨大的流量入口。客觀來看,網絡互助及眾籌平台為一些需要救助的人提供了保障職能。

但隨着它們的體量快速擴張,爭議與隱患也始終相伴而行。例如,互聯網健康險保費佣金比例過高的問題,以及是否存在過度營銷的問題等,也多次引發了外界的關注。今年8月,曾有媒體報道指出,依附於眾籌行業中的職業中介,將患者發起的輕鬆籌、水滴籌、放心籌等各大網絡平台的籌款鏈接推廣至微信羣、QQ羣等多個不正當渠道,最終從籌集的救助金中抽取30%-70%的佣金。這類“惡意推廣人”的存在被誤認為是平台操作,大眾也由此對水滴籌、輕鬆籌等行業主體產生強烈質疑。

最初,水滴籌誕生後,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上線後服務完全免費,獲取和服務了大量用户。水滴籌和水滴互助成為了水滴公司的巨大流量池,但於水滴籌而言,作為當初保險行業與互聯網模式相結合的創新業務模式,以及擁有巨大的流量和曝光度,也讓其一直不可避免地面臨了“生意”和“公益”的爭議。

今年4月7日,水滴公司決定,對旗下水滴籌業務試運行服務費。每個籌款項目收取籌款額的3%,單個籌款項目的服務費用最高為5000元。

事實上,自2016年7月上線以來,在近6年時間裏,水滴籌平台的運營成本均來自於水滴公司全額補貼。正式拿下“免費”的標籤前,水滴的眾籌業務也未對公司貢獻收入;水滴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其核心業務水滴保。

最新披露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水滴公司實現營收7.01億元,環比增長8.1%。截至6月底,水滴保平台共計提供454種保險產品,較上季度增長46款。二季度,水滴保首年保費達到16.46億元,90%的保費收入均來自於獨家定製的保險產品。

而水滴籌服務費收入也首次公開。本季度,水滴籌幫助大病患者籌款24億元,收取服務費用為5610萬元,約佔當季籌款總額的2.3%。財報同時披露,當季度的服務費用尚不足以覆蓋其6150萬元的成本費用,多出的成本將由水滴公司繼續補貼。

水滴籌和患者服務事業羣負責人朱澤濤曾在媒體溝通會上説:“3%是經過反覆測算定下來的比例,希望能覆蓋一部分的運營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3%計算,水滴籌本季度24億元的籌款服務費收入應為7200萬元。對此,水滴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由於單個籌款項目服務費收入最高不超過5000元,一些籌資較多的籌款項目中,公司實際收取的服務費用要低於3%;同時,針對一些經濟特別困難、社交人脈匱乏、難以籌資的大病患者,水滴籌也會從服務費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予以幫助。

“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可持續地發展,都必須用商業的行為來做,這樣才可持續。”東文財富風險管理事務所創始人陳琨表示,水滴籌其實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通道,它並不能保證籌款金額和保障力度。而且籌款如今越來越常見,實際上帶來的籌款效應也越來越低。

在2021年,非持牌經營的網絡互助平台也在監管介入下,紛紛關停。

在監管趨嚴的同時,互聯網保險的流量也已經趨於飽和。對於商業健康險來説,在產品和渠道的創新方面,也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圖源/視覺中國)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商業健康險,2萬億市場的可能性

在健康險產業創新領域,惠民保業務正風起雲湧。2020年,這種以城市定製為主體的重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成為彌合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斷層的橋樑,在合規的範圍內,將風險保障向前推進。

低至數十元的投保價格、高達百萬元的保障金額、涵蓋老年及帶病羣體的保障範圍,使得惠民保接過了“普惠”的接力棒。公開數據表明,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28個省(區、市)推出了177款惠民保,1.4億人次參保,涉及保費約140億元。

但隨着惠民保規模日益壯大,如何維持承保企業的保本或微利,亦成為隨之而來的課題。一位參與過惠民保項目的人士表示,由於參保羣體多為老年人、低收入人羣或帶病人羣,很容易引發“死亡螺旋”,從而使得虧損上升。在項目推行過程中,各個城市的承保結果差異較大。“參保人羣通常也並不是保司理想中的潛在客户,在這個過程中,承保的保險公司對旗下產品進行宣傳,反而會引起消費者反感。種種因素來看,惠民保業務帶來的保險轉化也較為有限。”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曾一片火熱的惠民保有所降温。根據媒體報道,被視為“標杆”的滬惠保,其今年參保率僅為去年同期的87.27%。“前兩年,惠民保市場放量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今年有所回落也是比較正常的。”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表示。

健康險市場發展的速度也放慢了腳步。2022年上半年,健康險保費收入為5341億元,同比增速4%。與2020年、2021年同期的19.72%、7.9%相比,呈現明顯的收縮跡象。

徐昱琛分析稱,2021年末,新舊產品定義切換下的重疾險產品曾引發了瘋狂搶購,導致去年1月的重疾險銷售處於高位,“重疾險本身比較貴,它的銷售情況對於健康險規模的影響就比較明顯”;而在產品形態中,百萬醫療險有替代重疾險、惠民保替代百萬醫療險的趨勢。

從業人員的不斷流失也在客觀上導致了總保費量的減少。陳琨覺得,“900萬人即便只舀一小瓢水,匯聚在一起,肯定總保費也會增長很快。過去的粗放模式就是賣保險,代理人從900萬大軍降到了400多萬人,即便單個人貢獻的量再多,總量也會有所下降。”

如果把目光投向商保之外的地方,就能看到,人們對於抵禦大病、帶病投保的需求仍然存在,投保意願仍有待解決。據悉,2021年,近4億人通過水滴籌參與捐款,救助大病患者約240萬名;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超過4.12億人捐贈醫療費用533億元,救助大病患者258萬名。

從非保險產品的網絡互助,到普惠商業保險的“惠民保”,市場對於健康體以外的人羣越來越關注,並試圖構建更為多樣化的保障體系。但這還不夠。對於商業保險而言,這裏或許就是一個可以有較大發展空間的“藍海市場”。《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將力爭超過2萬億元。

長遠來看,作為保險和醫療兩大行業相結合的地帶,商業健康險生態中的各方仍在進行着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帶病體保險擴容?

麥肯錫在6月發佈報告稱,國內主流健康險產品存在“保健康人,不保非標體”“保短期、不保長期”“保醫保內,不保醫保外”等供需錯配現象,最需要保障的人羣反而難以有效參保。

此前,險企較少關注的帶病體、非標體人羣被寄予發展的新希望。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雲認為,伴隨着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體檢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往因不體檢而不知曉病情的慢病患者越來越多地暴露;疊加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慢病羣體人數越來越多,而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他們對保險保障有較大需求;此外,國家政策導向也要求保險覆蓋更多人羣。這些因素都催生了慢病保險、非標體保險、帶病投保產品的發展。

今年7月,水滴公司聯合險企推出了免健康告知的重疾險產品。最大限度地為非健康人羣、慢病羣體敞開了投保的大門。

“既然要做帶病人羣保險,何不放開健康告知,讓所有人都能投保?”今年7月,水滴公司總精算師滕輝在發佈會上坦承產品設計的初衷,“要服務更多的人羣,就要突破固有認知,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擴大承保人羣,分散和降低相關風險,同時加強理賠端科學核賠,將承保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

趙衡對此評價,免健康告知算是一個創新,之前其他產品也有過嘗試。“這是一個擴大用户量的方法,會覆蓋到更多的投保人羣。”但他也提醒稱,未來的賠付情況與核保情況還需要時間觀察。

實際上,帶病市場的精算評估、成本控制一直是保險公司比較有挑戰性的方面,“相比健康人羣,帶病人羣的出險率、治療費用都會更高一些,如何做好這部分的風險控制,其實是需要不斷去解決和完善的地方。”徐昱琛認為。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圖源/視覺中國)

而在產品創新之外,健康管理與服務也成為市場主體的着力點。安顧中國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商務官鄭路遙曾在活動中公開表示,老年人、兒童,高淨值客户、外國人等不同細分人羣,他們的訴求不同,對人文關懷和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各異。對於高淨值人羣,他們的訴求是更好的醫療體驗,而不僅僅是支付。這些不同訴求可以通過“保險+服務”的方式去解決。

在具體的實踐中,一些險企已經針對特定人羣或特定病種,推出了風險保障管理方案。如眾安保險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的“安唐保”、為癲癇人羣提供的“癲癇保”等。在為慢病人羣提供經濟保障的同時,也提供了在線問診、開方用藥、科普患教等疾病管理服務,從而有效滿足慢病患者的治療及康復需求。

在當前的市場轉變中,趙衡談到,“精耕細作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投入,原有模式都是在習慣於賺快錢的環境下建立的,要全面轉變需要較長的時間,市場變革如何展開仍需探索。”

長遠來看,健康險還是會有比較好的發展,但發展的難度與廣度,與其他市場的結合點就會有所不同。比如更多與社保改革和不斷提升的醫療技術的緊密結合等。“怎麼去貼近消費者需求,這是健康險未來發展的關鍵。”徐昱琛表示。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AI財經社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轉載商務合作請電話/微信聯繫:13811292543

文章好看,戳個在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01 字。

轉載請註明: 商業健康險,尋找“2萬億”破局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