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供給衝擊須從三方面着力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6.1%,小幅高於2019年的5.7%。與之相關聯的出口交貨值、製造業投資等關鍵數據,兩年平均增速也略超疫情前水平。

  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內外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勢下,取得這一成績殊為不易。也要看到,當前不少企業生產仍面臨缺芯、缺櫃、缺工等問題,缺電情況雖有所好轉,但總體仍處於緊平衡狀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依然在高位運行。

  綜合梳理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遭遇的供給衝擊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阻隔、人員流動受限、相關醫療物資貿易管控等;二是貿易保護造成的技術封鎖、實體清單等,導致一些企業所需的技術和資金供給不足,同時美國推動的製造業迴流也給供給體系帶來衝擊;三是全球減碳行動導致煤炭、石油等部分高碳行業投資不足、供給緊張、價格上漲,而全球天然氣產量增幅有限,市場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

  針對上述情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首次將“供給衝擊”概念納入宏觀調控政策體系。會議還對“供給衝擊”可能出現長期化、不可控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強調要從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和切實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入手,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來積極應對供給衝擊,當務之急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有效提升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要進一步增強國內企業原材料、能源以及關鍵中間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要提升對全球資源供給的主導力、影響力,逐步實現供給方的多元化,減少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產品等對供應方的依賴度。同時,提升重要產品和物資的儲備水平,善於運用戰略儲備等調控方式,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供給衝擊。

  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程度。當市場出現供給衝擊時,行業壟斷和不合理的產業競爭,將顯著增加成本壓力向下遊傳導的可能性,導致物價上漲、經濟增長乏力。要通過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限制行業巨頭無序擴張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有效緩解物價上漲壓力,促進供需保持相對平衡。同時,要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投資中來,通過“混改”等方式不斷增強市場活力,提高行業頭部企業的供給效率。

  再次,要加大推動科技創新的力度。當前,國內工業企業遭遇到的供給衝擊,大多與技術短板有關係,除了市場普遍關注的芯片,大到智能數控機牀、高端發動機,小到傳感器、軸承珠等,很多依然依賴進口。對此,我們既要正視差距,瞄準那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卡脖子”技術,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又要快馬加鞭,在優勢產業領域精耕細作,爭取形成更多“獨門絕技”。需要指出的是,人是創新的主體,要從深化體制機制、培育創新土壤等入手,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真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3 字。

轉載請註明: 應對供給衝擊須從三方面着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