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創投圈的五大趨勢,真的過熱了嗎?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財經

來 源

|

GGV紀源資本

(ID:GGVCapital)

作 者 | 符紀勳

01

近一兩年的趨勢在哪裏?

第一個趨勢是“品牌消費”的崛起。

2020年,我們看到了很多新賽道起來,比較明顯的趨勢在於:整個人羣的消費形態在發生變化,自主品牌、國潮、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感開始崛起。

年輕的消費者顯然已經不再盲目追求進口商品,而是對品牌品質的追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再加上近幾年媒體和渠道端的變化,大家的消費行為變得更加“短、平、快”,以短視頻和直播內容等為代表的視頻化內容也在推進新品牌的崛起,所以自主品牌和國潮的崛起已然是明顯的趨勢。這是一個蠻大的變化。

第二個趨勢是機器人的發展和機遇。

總體來説是兩方面,一是宏觀環境催生了“國產替代進口”的需求;二是我們的科技走向了一個智能終端的時代。

“無人化”概念的火熱,代表着機器人成為可替代人力的作業方式已經逐漸被我們接受,這一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原本“有人”的場景都誕生了“無人”的需求,因此加速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中,從公司、家裏、酒店、餐飲、再到工廠,都會出現機器人的身影,小到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大到工業用途的無人機、倉儲機器人,甚至像我們投的智能汽車品牌小鵬汽車,也是智能機器人的典型代表。

第三個趨勢是硬科技的代表:半導體生態鏈。

一方面,中國有着巨大的下游應用(消費電子、工業、汽車等),催生了巨大的國產替代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需求,為IT基礎設施、基礎軟件、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崛起提供了發展機遇,而這些行業的發展,又催化了中國基礎算力的需求,自然而然加速了整個半導體生態鏈的發展。這一塊的需求,原本不是很明確,是因為地緣政治的變化,迫使自主半導體產業生態的發展,是時代特有的重要機會。

目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生態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間,包括材料、設備、EDA軟件、外延、Foundry,以及大量種類的芯片設計,都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甚至剛剛跨過起跑線,有很大的距離需要去追趕。這是一份長久的事業,其中的生態打造與人才聚集需要時間和耐心,也預示着有無數的機遇等待着我們去發現和追尋。

半導體等硬科技的大機遇,預示着一個大時代的到來。其中更重要的意義,是中國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大國,而同時走向了“科技強國”。硬科技,或者軟硬件結合的新技術的興起,標誌着科技強國的新時代到來。

第四個趨勢是AI賦能時代的到來。

“AI賦能行業”這一趨勢愈加明顯,包括AI+產業,AI+醫療,AI+教育,AI+製藥等等。

原來的AI人工智能的落地應用,是後發優勢。首先需要產品或服務的抓手去積累數據,而AI成為了一種後發優勢或者後發能力。後發優勢的意思是,先要有數據和產品,才有AI。譬如AI在共享經濟的應用,如共享打車、共享單車等等,先要有產品、有網絡規模、有用户、有數據積累之後,才能更好地實現智能化。

但是現在的AI變成了先發優勢,是通過AI來直接定義產品或服務。先發優勢在於要用AI作為技術來改造行業,比如利用AI來進行藥物發現;用AI來提供教育、賦能老師;用AI來提供更好的醫療產品和服務,包括我們投的科亞醫療等等。基於AI來主動定義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靠先有了產品和服務再去通過AI來增強效果。這意味着,AI和大數據在未來會繼續發揮着更重要的作用。

最後一個趨勢,我們現在進入了初級“雲時代”。

我們知道,在美國,“公有云”化已經相當普及,也廣泛受到市場認可,目前已經進入了“公有云”甚至“多雲”的時代。但中國現在還處於“雲時代”的初級階段,既有私有云,也有公有云,是私有云跟公有云兩者之間並行的狀態。

按2019年的數據來算,中國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騰訊、百度以及華為等雲服務提供商,目前的規模情況如下:阿里400億規模,騰訊170億規模,華為85億規模,百度46.5億規模, 加在一起是700億左右。我們看到今年阿里的增速是60%,目前一個季度的增長數據是144億。推算下來,今年所有云廠商加起來可能在1000億左右,這個數據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去對比美國雲化的市場會發現,他們的數據會大很多。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公有云化現在進入到0到1的成長階段,正在往好的方向在努力。

這當中意味着什麼呢?其實是意味着企業互聯網和SaaS服務的崛起。SaaS公司現在越來越多在強調SaaS屬性和功能,真正做到了軟件即服務。當然,很多商業模式和商業邏輯還不完全是訂閲式的服務,有很多還是一次性的項目制的消費,這代表收入的可預期性還有待加強。(具體關於企業服務公司收入的分析見我們之前的文章《企業服務創業者必讀:影響公司估值和發展的核心指標》)但中國整體已經在往積極的方向去努力,我們也看到以金山辦公、聲網、酷家樂、黑湖科技為代表的公司業務增長在加快。

“雲時代”崛起也包含整個開源社區和基礎軟件的崛起,像GGV投的以PingCAP為代表的整個開源社區,代表着中國的開源能力逐步被認可,這種認可不僅僅體現在國內,更包括海外。

這都是雲化崛起的一些跡象,而且這還只是一個積極的開頭,令人激動的是,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中國的雲市場和開源市場會更加強大。

02

創投圈過熱了嗎?

這一兩年的創投圈,過寒或者過熱的現象都出現過,在我看來,未來一兩年創投圈的氣侯會向好,而且可能會更熱。

其實回過頭來看,最近半年創投市場是過熱的,不管是消費品牌領域還是半導體等領域,不能否認有過熱的情況存在。

我們去看創投市場的熱度或氣侯,有點像去觀察整個地球的氣候,不同領域在不同的時間點,往往會是不同的季節。市場的變化就像地球在轉動,這個過程裏熱能會上升也會下降。有時候南半球是盛夏,有時候會變成寒冬,有時候北半球是寒冬,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變成盛夏。對應到市場上,某個行業或許此時是寒冬,但其他行業可能是夏天——部分產業過熱或者過冷的情況很常見。

我們沒辦法一攬子地去概括、判斷市場會變成怎麼樣,但如果説市場上存在一個調節器會讓大家感覺到不同的季節和温度,若是能使整個市場大環境變暖和,那一定是宏觀市場或者資本流動性在起作用,是宏觀政策導向的影響,這不是創投市場自己能決定的。

資本的流動性如果變差,不管什麼行業,都可能是寒冬。而流動性好的時候,不管什麼行業,都可能如火如荼,因為資本的流動一定會帶來過量的熱能,資本一直在瞄準市場,尋找機會。

除了宏觀因素和政策“放水”,熱能也包括“從下至上”、從本質上驅動市場的這些變化和趨勢。我們知道,市場的變化醖釀着大量的機會,並且是靠技術來帶動的。行業變動和消費生產行為的變化,會引發機遇的爆發,也吸引了資本的投入。而資本會催化市場加熱,也會促進信息化的流動性變強。

市場上的變化不是被動的,會影響、帶動熱能的遷移,比如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甚至半導體、機器人等等,都是先由技術帶動了創新,再去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然後資本加速、催化了這些發展。

像2019年的市場,整年的節奏都相對偏慢,尤其有一些市場日子比較難過,比如造車市場裏的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等,但是在2020年情況就改變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的股價都在增長,這也是資本流動性的力量。

今年的市場整體比較熱,熱在哪裏?其實就是因為疫情推動了很多變化,從而帶動了熱能。比如説這一年的時間,大家的線上辦公變多,帶動更多線上商務需求的爆發,市場的熱能就開始往這些地方在遷移。

03

如何看待全球的資本市場走向?

其實客觀來看,目前全球公司股價都處於過熱狀態,很多公司是幾十倍的增長,漲到市值很高,比如特斯拉已經到達五、六千億美金市值。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明白,任何估值都是很難去評價的,我們無法斷定這家公司的估值到底是真的過高了,還是過低了?

我經常跟朋友們説,評價一家公司的估值是不是有水分、有泡沫,是相對論而不是絕對論。絕對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水分,但是相對之下,水分沒有想象中大。

因為公司估值的背後有大量的市場預期,就是市場認為明年應該可能的趨勢,大家的資金是在為明年買單。但明年會不會真的符合預期?這個以目前的信息量是很難判斷的。

那麼怎麼去看公司的估值呢?其實對一家公司的估值體系做出評價有兩點:

一是“從下至上”去判斷公司實際的財務狀況,也就是去看這家公司本身,從財務、業務預期上去判斷,看看公司未來一兩年業務價值(如利潤或者收入)的增長能夠帶來的價值回報,也可以通過用户量和交易量來評估公司價值。

另外一點是用“從上至下”的思考方式去判斷,假設我手上有一筆錢需要投資,那應該選擇投在哪裏?債券、不動產、還是股票?

我們每個人、每家機構手上的資金都像匯聚在一個大池子裏,政府一往池子裏“放水”,我們手上的錢又更多了,錢一變多,資本量就會更大,當資本量更大的時候,就像水在漲,手上的資本就需要有增值。

今年的變化在於我們市場上的資金池被放大了,大家的錢也多了,就誕生了往哪裏放的問題。目前的債券是低利率,不是好的投資選擇,很多人就會去買股票,那麼到了股票市場,也會誕生選擇問題:是買航空公司還是買石油公司的股票?還是買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股票?但舉個例子,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時候不應該買石油或者航空公司的股票,因為這時候的股票市場也是疫情的晴雨表,人們不出行了,我們就不可能去投資石油和航空。所以結果就是,資金蔓延到了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形成了今年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市值高漲熱潮。

那麼,你認為今天很多科技公司股票和價值的漲幅,到底是從下至上,還是從上至下的選擇結果?

宏觀市場這個東西是很微妙的,可能等明年疫情過去,疫苗普及以後,大家的出行會變得更加自如,可以隨時隨意出去玩、去消費。我相信中國很多人都很熱愛旅行,有機會出去,肯定大家第一時間就會去安排。所以這樣的“後疫情時代”大概會帶來一場報復性消費,可能是明年下半年,也有可能是後年。在其他各方面變化不受影響的情況下,這樣的報復性消費可能會帶來航空公司的火熱,帶動大家的出行消費熱度增加,那又會讓市場產生很大的變化,資本同樣也會做相應的調整。所以大家心裏是要對資本市場的走向有所預期,就像一架翹翹板,一邊翹起,一邊就會下落。這一定是大的、不變的邏輯。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學會去看長期效應。看一家公司的價值,如果只看近期肯定會有“翹翹板效應”,但是看遠期,市場還是會理性去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

怎麼看遠期?比如看小鵬汽車,現在是每年售出幾萬輛,那麼未來一年是否能賣到十幾萬輛?這都屬於對遠期的判斷和預期,我個人相信小鵬汽車是可以越做越好。

短期波動肯定會影響大家的心理預期,但不應該影響我們對長期價值的理解。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判斷市場的時候要相當理性,一是要以下自上,從公司的角度去看問題,但同時也要以上自下,從市場的角度去了解和把握變化——往往這種變化並不是由一家公司完全自有的好壞來決定,而是被更宏觀的因素決定了公司的估值體系。

- 本文結束 -

由於公眾平台推送規則的改變,如果您希望經常看到我們的文章並在推送的第一時間出現您的訂閲表內,歡迎您在“諾亞精選”公眾號首頁設為星標

小福利:每篇文章發佈24小時內,評論點贊數第一名的讀者將會獲得由諾亞精選寄出的精美禮品一份。請在後台聯系小編索取,歡迎積極留言哦。

具體操作如下圖所示:

精選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