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
股市,真是令人又愛又恨。
在一個個造富神話的感召下,很多懷揣着“一夜暴富”夢想的股民,都抱着資金奮不顧身地闖了進去,到頭來卻發現自己虧得一塌糊塗,“開着奔馳進去,拉着板車出來”似乎成了萬千股民的宿命。
從股市裏賺錢為啥就這麼難?難道就沒有什麼好辦法嗎?本文或許能給你一個答案。
1
在很多人眼中,購買股票都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事實上,他們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投資”的究竟是什麼。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對於相當一部分人而言,他們只是看到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買股票,聽到了網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喚,感受到了整個股市行情的火熱,就不由自主地成為了跟風者,大家紛紛湧入了股市,看別人買什麼就跟着買什麼,指望着在大牛的引領下實現財富自由。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羊羣效應”。
可是,這羣隨大流的人們真的懂股市嗎?只怕未必。他們的確可以看到成交價、成交量、歷史K線圖,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究竟在交易什麼,比如某某公司的主營收入是多少、具體業務在哪些地區、核心產品和競爭力是什麼,等等,也不知道這家公司的長期價值究竟幾何,他們可能唯一關心的,就是明天的開盤價會不會漲,漲幅是大還是小。
結果呢?很多人都因此而吃虧套牢,就像那不假思索、跟着頭羊一哄而上的羊羣般,全然不顧前面是不是有狼。此時,買股票完全脱離了“投資”的概念,而成了一種典型的“投機”行為。
投資和投機該怎麼區分呢?
現代證券分析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給出了二者的定義:所謂投資,是指操作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用更通俗的話來説,投資者看重的是按合適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股票,市場出現低價時,理智地做出購買決策,市場出現高價時,停止購買,甚至有可能拋售;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則在於預測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
顯然,投資者獲得穩健回報的可能性要比投機者大得多。尤其是那些小散户們,由於缺乏足夠的信息量,很難有內在的合理性來支撐其操作行為。他們更像是一羣賭徒,將股市當作賭場,幾乎所有在賭場中犯的錯也都會在股市中重演,其後果自然是慘痛無比。試問,你聽説過有幾個人是在賭場裏一夜暴富的?
至此可能有人會問:要怎樣才能成為股市中的理性投資者呢?
針對這一問題,格雷厄姆提出了一套著名的“價值投資理論”。為了更好地幫助各位理解該理論,我們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加以詮釋:
眾所周知,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當主人日常出門遛狗的時候,狗總是圍繞着主人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奔跑,但是有主人和牽引繩的束縛,狗一般都不會跑得太遠,而且最終都會回到主人的身邊——價值和價格的關係像極了遛狗時主人和狗的關係,其精髓便是:股票的價格始終都是圍繞着內在價值上下波動。
既然如此,能否很好地把握內在價值,也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2
格雷厄姆提出了“價值投資理論”,而真正將此理論運用到極致的卻是他的學生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股神”。
關於巴菲特的傳奇人生,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這位世人眼中最偉大的投資家,自1956年獨立創業以來,僅僅通過股票投資和企業收購就積累了驚人的財富,並一度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寶座,備受全球投資者的敬慕。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靠的自然不是投機取巧,而是深入骨髓的價值投資理念。這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一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該書收錄了巴菲特寫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信件,內容涵蓋公司治理、公司財務與投資、普通股、兼併與收購及會計與納税等多個領域,堪稱是一本既精煉又富於實用性和教育性的投資手冊。
在書中,巴菲特談到了自己的價值投資思想:
“我們投資股票的選擇方式與買進整家企業的模式很相近,我們想要的企業必須滿足四點:(1)能夠理解的企業;(2)具有良好的長期前景;(3)有德才兼備的管理者;(4)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不妨以第一條為例,做個簡單的解讀。
巴菲特有個重要的投資原則,絕對不買自己不瞭解公司的股票。在他看來,股票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應該總是從市場理論、宏觀經濟思想或是局部趨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相反的,投資決策應該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狀況有關,而投資者的成功與他對自己投資對象的瞭解程度成正比。正因如此,巴菲特總是集中精力去儘可能多地瞭解企業的深層次因素,在此基礎上做出投資決策,這也是他能夠堅持長期持有並獲得驚人收益的種種原因。
那麼,怎樣的企業才算得上是“能夠理解的企業”呢?
一方面,業務結構要清晰,簡單易懂。
這樣的企業,恰恰就是最容易進行準確分析的企業。巴菲特聲稱,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只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常出色。他也一再告誡投資人:“你的投資成績並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來獲得評分,難度高低不重要,你正確地投資一家簡單易懂而競爭力持續的公司所得到的回報,與你辛苦地分析一家變量不斷、複雜難懂的公司是不相上下的。”
另一方面,企業要有長期穩定的經營歷史。
對於企業的價值投資分析,必須要以企業長期穩定的經營記錄為依據,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預測到公司未來的長期現金流,繼而實現對企業的估值。如果企業經營總是起伏不定,甚至經常改變業務方向,既增加了犯錯的幾率,又不容易實現長期穩定的經營收益。
多年的企業經營和投資經驗告訴巴菲特,劇烈的變革和豐厚的投資回報通常是不相容的,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的企業和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有問題的企業相比較,前者更有可能增加投資收益。巴菲特解釋説:“我們並不知道如何解決有困難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只是儘量避免投資這些有問題的企業。我們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關心的是尋找那些我們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礙,而不是去擁有什麼能飛越七英尺障礙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向來只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投資,他把投資及範圍圈定在保險、銀行、傳媒、消費品等行業中,而那些“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的醫藥、高科技等行業,他卻極少涉足。很多人覺得巴菲特畫地自限,錯過了很多高成長行業的投資機會,但巴菲特卻説,投資的成功並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真正明確你到底不知道什麼。投資者只要能夠避免大的錯誤,就很少再需要做其它事情了。
以上種種,或許能給各位看官帶來一些啓示。
3
話説回來,對於既沒有專業功底、也沒有條件實地調研、更沒有機會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的普通投資者來説,市場上的各種公開信息、財務報告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想憑藉一己之力深入瞭解一家公司,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是好呢?很多人也曾向巴菲特請教過這個問題。巴菲特在公開場合只推薦過一個投資品種,那就是指數基金。
事實上,巴菲特在歷年股東大會及致股東的信中,推薦普通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已經不下十次了。
早在1993年,巴菲特就第一次推薦指數基金:“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也不懂的業餘投資者竟然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2007年,在接受CNBC電視採訪時,巴菲特也強調: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時間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中小投資者來説,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是他們投資股市的最佳選擇。
2014年,巴菲特甚至還立下遺囑:如果他過世,其名下90%的現金將讓託管人用來購買指數基金。
為什麼是指數基金?有人總結了四點原因:
第一,投資指數基金,也就是投資大盤那些經過時間證明的大公司;
第二,由於指數基金是多家公司的聚合指標,天然地符合投資分散化原則;
第三,定期定額意味着規避投資決策,避免被市場所影響,避免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第四,在長期的定投中能熨平市場波動,最終可以跟隨大盤的上漲而獲利。
至於如何去選擇指數基金,怎樣把握好賣出的時機,還是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聰明的投資者》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這兩本出自於傳奇投資大師之手的經典著作,正所謂“大師身旁宜聆教”,或許你想知道的一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已經在書中做出瞭解答。
參考文獻:
1、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
2、 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