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9日美股開盤前,華米科技(NYSE:ZEPP)公佈了2021年的第二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華米二季度的總出貨量達到1150萬台,相比去年同期的890萬台,同比增長29.2%。其營收同比增長61.4%,達1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達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高達59%。
考慮到去年因為疫情原因,全球消費級數碼產品市場整體慘淡,去年一整年華米無論是從營收還是淨利潤的數據都並不好看。今年能夠逆勢增長,也屬難能可貴。
以至於華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每年面對投資人彙報財報成績時説的話雖然雷同,但心境則明顯不同。
例如今年他説:“第二季度達到營收預期要歸功於自主品牌Amazfit和Zepp產品收入增長達81%,為小米設計和製造的產品收入增長也達53%。尤其是自主品牌產品表現亮眼,出貨量同比增長達114%,證明了我們自主品牌在全球持續擴張。”
去年則是説:“華米出貨量及營收的回升、增長主要歸功於今年(2020年)新發布的小米手環5,和自主品牌Amazfit手錶及耳機新品的優異表現,以及在全球範圍內銷售版圖的持續擴張和多個地區的經濟回暖。”
數字好看就帶上數字,數字不好看咱們就講情懷。
即便從冰冷的財務數據切入,窺一斑而知全豹,華米所提出的大健康概念,產品高端化路線及商業化佈局都存在着諸多疑問,都遠沒有預期那般美好。
如果單看財報,我們會發現華米是一家每年都在“增長”的公司。比如2020年全年營收64.334億元人民幣(9.86億美元),同比增長10.7%,還創下了歷史新高。這還是在疫情最嚴重,全球市場都在衰退的2020年。
然後到了2021年的Q1和Q2,營收的數據依舊增長,黃汪的解釋有兩點,第一是自主品牌給力,第二是我們全球化成功。但如果細心地解讀華米的財報,我們會發現黃汪的話並非完全真實。過去這幾年來,華米在財報中始終隱藏了一句話,那就是“持續的費用控制”。
要知道華米同時也是一家巨能花錢的公司,無論是要自主開發可穿戴芯片、手錶操作系統還是血壓引擎以及研發團隊的擴張、渠道、營銷費用等等都是數額巨大的支出。
而與此同時,數據告訴我們,華米過去幾年的歷史淨利潤同比始終處於負數,而毛利潤更是低到慘不忍睹。
去年有個有趣的數據是,蘋果的Apple Watch的出貨量與華米智能手錶的出貨量在伯仲之間。這個數據也一度成為華米對外的宣傳口徑,並配合高端化路線收割了一波情懷。
但是根據美國投資銀行派傑的分析師基尼·蒙斯特表明,Apple Watch的整體毛利率在50%至60%之間。鋁製外殼的運動版Apple Watch毛利率預計為30%至40%,搭配18k金的豪華版Apple Watch接近60%。
而反觀華米呢?根據二季度營收18億,出貨量1150萬台計算,其產品的平均單價不過156元,每台的淨利不過34.7元,毛利率更很可能遠低至20%以下。不過,只與自己對比的話,156元的單價還是要比2020年的平均單價140.77元和2019年的平均單價是137.41元要進步了。
不過,上述數據也意味着華米口中所謂超過1000元的自有品牌產品及超過2000元的高端品牌產品的出貨量在華米整體的出貨量中所佔比例不會太高。而其財報中高速增長的數據則源自出貨量的增加,其速度是單價增速的5倍。
顯而易見,所謂“大力發展自有品牌”不過是華米對外的一種宣傳口徑,在現實且冰冷的資本市場面前,華米還是不得不靠大量的低端、低價產品獲得主要的收入。
不過,即便真相不如宣傳,我們也沒必要苛責一家擁有雄心壯志的國內企業,畢竟任何大企業也都是從泥濘艱苦中走過來的。
就像今年9月7日的那場公開演講中,華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説,“很多人説華米也是站在了風口上,借勢小米的平台,被小米帶飛。的確,小米給了我們很多支持,但這些都不是關鍵。同樣在小米的生態鏈中有兩三百家公司,為什麼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取得這樣的成功?”
和被投資人罵得濕了襯衫的雷軍相比,黃汪倒是越來越倔強。
不過,華米的產品真的有“倔強”的資本嗎?
打開知乎“”如何評價華米 AMAZFIT GTR 手錶?”的相關回答下面,用户吐槽的聲音非常多。
作為一款單價在千元左右的中高端智能手錶,其例如“定位偏移非常嚴重,已經影響到正常使用;系統體驗一般,有卡頓,沒有息屏顯示;基礎數據記錄缺失而且有誤!其次進階數據和運動建議缺失。”等問題令人側目。
甚至知乎某用户表示華米手錶GTR存在着嚴重的硬件問題。
也就是説,華米手錶的體驗並不好,而之所以沒有大面積暴雷,可能跟我們上一節所提到的高端產品出貨量並不高有關。
此外,我們還在去年2020年的財報中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就是在華米的資產負債表中有庫存這一項,這一項的數字在2019年是8.93億,在2020年高達12.18億。
華米去年最終確認的純利潤將近3億,但加上庫存那就是負值。我們都知道數碼產品是時效性產品,積壓的庫存意味着巨大的財務壓力。
這裏我們不去展開描述,只想説,一年時間增加了3個多億的庫存產品,是不是從另一個角度説明華米自有產品的質量並不理想呢?
今年7月,華米表示發佈自研的黃山2號芯片,作為一家利潤率不高的智能手錶廠商,華米的野心可見一斑。
不過也有專業人士表示,相對於x86架構和ARM架構芯片,基於RISC-V架構的黃山2號雖然具有高運算效率和低使用功耗兩大優勢,但RISC-V架構並不是開源的,商業化RISC-V處理器是要付授權費的。
也就是説,雖然號稱自研,但華米依舊是在別人的造的房子裏做裝修,最基礎的芯片架構還是要向別人付費購買。錢不錢的倒是小事,要是像華為那樣以後被人卡脖子就不好玩了。
總體來説,華米切入的大健康領域是個好生意,要不然現在也不會所有的主流手機廠商都開始或深或淺地切入這個賽道里來。華米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要不要與自己過去的“爸爸”小米鬧獨立,餓狼環伺的市場已經不容有稍許喘息了。
去年10月,華米科技與小米簽署了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到期,但隨後兩家迅速簽訂了續約協議,華米與小米繼續戰略捆綁。看上去,華米與小米是塵不離砣。
代工、分銷小米產品雖貢獻了華米科技絕大部分的收入來源,但小米的“高性價比”路線和分成模式決定了其無法為華米科技帶來豐厚利潤。
所以謠言一直滿天飛。2020年以來,華米內部股權變動、持續加碼自有品牌、與小米各自滲透到對方產品線等操作,令外界對華米與小米二者關係“漸行漸遠”的議論增多。
當初上市,華米也曾在招股書中披露了自身的風險,其中與小米的關係位列第一條:“小米是我們最重要的客户和分銷渠道。我們與小米的關係出現任何惡化或小米可穿戴產品銷售發生任何減少,都可能會對我們的經營結果產生實質性的負面影響。”
這,也是華米最難的地方。
與此同時,雖然大健康概念無論是從橫向品類還是縱向價值的兩大維度都是一條充滿想象空間的賽道,但華米並無殺手級產品、品類相對單一、賽道相對較窄的問題卻也非常突出。
所以現在華米一方面不遺餘力地打造自有品牌,不停地拓展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則無可奈何地重度依賴於小米的供應鏈和產品銷售體系。
最為旁觀者,我們很難給華米的問題下一個準確藥方以擺脱目前的困境。或許只有持續不斷地自主研發真正的“黑科技”才能在未來真正地獲得真正的獨立。
市場瞬息萬變,華米是否能在大健康這個領域走到最後,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擊敗強敵,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