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經濟增長點在哪?看林毅夫、劉世錦、餘永定、李稻葵如何評價
下一步世界經濟走勢如何?中國經濟又有何展望?
5月14日,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線上舉辦,本屆主題“動盪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邀請到21位來自全球著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與領軍學者,圍繞四大圓桌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國需保持動態經濟發展增速,加快對外開放進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要加快推動中國綠色技術創新,將氣候變化壓力轉為創新增長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餘永定提出,我們要調整中國海外資產結構,平衡中國國際收支,應對國際貨幣體系新變局。
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提到,應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目標,提高人均壽命和人民福利水平,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
資料圖 圖據 圖蟲創意
李稻葵:
保產業鏈就是保住未來經濟增長潛力
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認為,中國的經濟目前碰到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疫情反覆的挑戰,應對好挑戰最重要的是辦好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是應對複雜國際形勢和嚴峻挑戰最好的方式。
李稻葵
李稻葵強調,當前抗疫的另一大關鍵在於保經濟。保生產線、保產業鏈本質上是保住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
“如果我們能把潛在的GDP增長速度保住0.1%,相當於未來每年的增長能增加0.1%,由於消費和經濟基本同步,也就是人均消費每年增加0.1%,折算成人均壽命能夠增加6天。所以要保住生產鏈。不能只看今天保住的生命,還要保住明天的生命。”李稻葵説道。
李稻葵表示,疫情來了後很多消費下降,不僅是因為網購阻滯,還因為很多百姓收入下降;收入下降之後消費下降,這種消費下降有歷史的慣性。
“我們做了個數據研究發現,今天消費下降1%,未來七八年都會下降,會有心理的陰影。比我們年長的人或者父母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他們有同樣的收入水平,消費卻比我們低多了。” 李稻葵表示,為了保居民的消費,物流一定要暢通,更重要的是,要對受影響的百姓直接給予現金補助。
“通過這個方式穩住未來的消費,不要產生心理的陰影。”李稻葵説道。
林毅夫:
保持動態的經濟發展增速,保持開放的態度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院長林毅夫表示,在美國衰落、中國崛起之時,中國應竭盡所能避免戰爭,保持動態的經濟發展增速,保持開放的態度。
林毅夫對中國接下來的戰略談到兩條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能夠保持動態的經濟發展,第二條建議是希望能夠保持開放的態度。
林毅夫
林毅夫在研究中發現,中國現在的技術滲透率接近20世紀40年代的德國、5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但是這種後來居上模式的國家,增長速度會有8-9%。中國已經是全球按照購買力評價來算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國內市場非常龐大,與此同時中國有很高的國際經濟佔比份額等,這些都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應該變優勢為寶,使它能夠保持動態經濟增長。
林毅夫還建議,中國積極保持開放,能夠成為全球化的推動者。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能夠保持經濟8%的潛在增長率,並且每年實際有5-6%的增長還是可以實現的。中國佔到每年全球增長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這樣高速增長,中國將會持續地助力全球經濟的發展,每一年繼續給全球的增長至少貢獻四分之一的增長甚至更多。
“中國不僅僅是按照購買力評價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現在中國是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另外70多個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國,所以對於全球90%的國家來説中國要不然是他們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國,要麼就是第二大,貿易是雙贏的。”
餘永定:
中國海外資產負債結構需要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餘永定建議考慮調整中國海外資產結構,平衡中國國際收支,應對國際貨幣體系新變局。
餘永定提到,長期以來,中國通過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積累了超3萬億美元儲備,超過了外匯儲備充足率的要求。
然而,外匯儲備收益率極低,在海外資產中外匯儲備的比重過高;外匯儲備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借”來的而不是“掙”來的,因而一部分外儲的融資成本很高。正因如此,儘管中國有2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但投資收益卻是負的,這與美國成為鮮明對比。
餘永定
“對於存量而言,很多事情短時間內難以調整,但在流量方面,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有許多事情可以做。”他説。
對於存量的中國海外資產調整,餘永定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考慮減持美國國債,增持其他形式的資產,分散外匯儲備的幣種;二是中國可以增加對戰略資源生產國的投資,例如通過股權方式投資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三是信守承諾,嚴格保護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
在餘永定看來,可以考慮八類政策調整海外資產流量,包括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內需帶動進口;儘快取消過去為鼓勵出口執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增大對大宗商品、戰略物資的進口;少購買美國國債,多進口美國產品;特定時期維持貿易逆差;實行浮動匯率政策;增加海外投資形式;發揮中國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優勢,但要小心債務陷阱等。
劉世錦:
綠色轉型在根本上要換技術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劉世錦表示,可通過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挖掘真正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表示,綠色轉型在根本上要換技術,實際上是技術的系統性替代,用低碳、零碳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應對氣候變化最初會面臨很大壓力,在面臨壓力之初可能想回避,但最終會發現無法迴避,進而給創新提供重要誘因。從人類歷史上看,很多進步也是因為遇到危機,最後逼出了變革,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創新也是這樣的關係。
劉世錦
“一旦創新出現並且形成勢頭,人們會發現,這些綠色創新除了能夠實現減碳之外,還產生了更多的附加好處或福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創造了更多的消費者剩餘,超出原來的預期。”劉世錦認為,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具有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等特點,推出新能源汽車最初是為了減碳,但最後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也極大地超出預期。
劉世錦表示,這種創新能極大地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綠色產品在初期價格偏高,有綠色溢價。但隨着創新競爭加劇,價格下降,一些產品的綠色溢價已經為負。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光伏發電,在過去十年多的時間裏,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現在已經等於或低於燃煤發電的成本,而且業內人士認為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合作。”劉世錦表示,綠色技術要開放,開放後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會更加活躍。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陶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