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經濟學家預測,全球範圍內的高通脹可能在明年得到緩解,但這並非自然而然就能實現,需要各國拿出決心和智慧。一是要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二是要加強貨幣政策協調,在果斷應對通脹的同時,避免類似於2013年“削減恐慌”的情景再現;三是要警惕高通脹長期運行的風險。
“每個人都看到了房間裏的大象,但每個人都不願提及它,因為提及它會讓人不安。”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作者米歇爾·渥克以此比喻灰犀牛危機,即大概率發生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可惜,其在爆發前已經顯現出的跡象被忽視了。
觀察從2020年末演進至今的全球通脹現象,似乎為這一理論找到了新的案例。此次通脹正如一頭逐漸失控的灰犀牛,在各國監管者眼皮子底下左突右撞,阻礙着全球經濟復甦的前路。
讓全球焦心的這次通脹,究竟有多嚴重?
一是數值高。美國通脹率創下近40年新高,英國核心CPI創近30年新高,歐元區主要經濟體通脹基本處於歷史高位,土耳其通脹率甚至達到兩位數。二是範圍廣。從歐美到非洲、亞洲、南美洲、大洋洲,從發達經濟體到新興市場經濟體再到欠發達經濟體,幾乎都受到通脹困擾。三是鏈條長。從大宗商品、農產品、能源等初級產品,到中間加工環節再到終端消費品,漲聲一片。
高通脹何以一步步發展至此?這個問題發人深思。
首先,以美聯儲為首的美西方央行應對不力是導致通脹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一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為其對通脹的縱容態度埋下了伏筆。美聯儲在2020年8月底宣佈調整貨幣政策執行框架,採取“平均通脹目標”,即允許一段時間內超過2%,只需長期下來保持平均2%通脹率即可,更加致力於以就業為目標的經濟恢復。當時即有經濟學家分析這可能導致惡性通脹和鉅額債務。二是面對疫情直接擰開了貨幣供應的“水龍頭”。也許是害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反應遲緩招致各方批評這一幕重演,這一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炮轟之下,提前終結了前任主席耶倫開啓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轉而選擇“近零利率+‘無上限’量化寬鬆”的組合拳。數據顯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經從疫情前2020年1月份的4.1萬億美元膨脹至現在的8.7萬億美元。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緊隨其後,超寬鬆貨幣政策帶來全球超低利率環境與氾濫的流動性,提供了滋生高通脹的温牀。三是貨幣政策調整舉棋不定。美聯儲早前一直信誓旦旦地表示,通脹只是“暫時性現象”,而緊盯的就業數據未見起色,同時擔憂經濟復甦進程和資本市場過度反應,遲遲沒有推出有力舉措,在不斷攀升的通脹數據中飽受質疑。
其次,疫情危機導致的供需錯位“火上澆油”。疫情反覆暴發,毒株更新迭代,各國似乎陷入“解封—疫情加重—封閉”的循環,擾亂了全球供應鏈週期。一方面是隨着新冠疫苗接種普及和經濟活動重啓,各國先後推出財政刺激方案,居民購買力增強,需求實現了快速恢復。這也是本次疫情危機引發通脹與以往經濟危機時期通脹的顯著不同。另一方面是供應瓶頸凸顯,大宗商品產能恢復需要較長週期,芯片、汽車、化工、藥品等產業受阻嚴重,物流運輸受到疫情影響,勞動力短缺,各國供應鏈修復程度參差不齊、運轉不暢,這些因素交織疊加導致商品緊缺,物價上漲。
最後,一個易被忽視的深層次原因是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過去近30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之所以能夠保持較低通脹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技術進步和全球化構成了通縮力量,抑制高通脹發生。這也是鮑威爾判斷通脹只是暫時性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思潮再起,貿易爭端頻發、產業鏈重塑等都使得全球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受挫,全球化進程中形成的價值鏈條和國際分工面臨重組,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變化導致抑制通脹的力量在削弱。
席捲全球的高通脹不僅抬高了民眾生活成本,加劇貧富分化,吞噬全球財富,影響經濟復甦,更可能孵化民粹主義、極端主義等社會思潮,破壞社會和政治穩定,是各國需要着力防範化解的難題。雖然不少經濟學家預測,高通脹可能在明年得到緩解,但這並非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需要各國拿出決心和智慧。
第一,要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合作。新冠病毒頻繁變異迭代,依然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最重要不穩定因素之一。只有全球疫苗接種普及率達到免疫要求,經濟生產才有望逐漸恢復正常,供應鏈瓶頸才能隨之緩解,消費價格才可能回落。
第二,要加強貨幣政策協調。在洶湧的通脹數據面前,12月份的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決議顯示,美聯儲已放棄“暫時性通脹”看法,並加快了減碼步伐,預期明年可能加息3次。但如果未來進一步加快加息步伐,國際資本將加速從新興市場迴流美國,資本市場動盪可能波及全球。各經濟體貨幣政策節奏並不相同,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等發展中經濟體為了抑制輸入性通脹已被迫提前加息。因此,全球應當加強貨幣政策溝通,在果斷應對通脹的同時,避免類似於2013年“削減恐慌”的情景再現。
第三,要警惕高通脹長期運行的風險。人口老齡化、供應鏈升級等因素,都可能在更長時間週期內推高價格成本。而回顧全球歷史,通脹週期持續時間不定,持續較久的通脹會對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因此,全球各國對於控制高通脹不能掉以輕心,還需秉持長期思維,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負責任的擔當精神加強協作,攜手應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