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為何要引入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絕不是“坐莊”。在維繫證券供給和證券需求總體均衡的大邏輯下,科創板有選擇交易制度的自由,只要有利於證券市場供給和需求總平衡、投資者交易以及提高流動性,改變交易制度無可厚非。

  日前發佈的《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提出,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

  儘管去年已有相關新聞,但市場仍然對此頗為關注,代表性的觀點有幾種:一是之所以科創板最初不搞做市商,是因為目前的競價交易制度不完善,如今改成做市商可一勞永逸;二是做市商制度就是“坐莊”,不利於科創板交易;三是做市商制度一定利好科創板交易,尤其利好券商板塊。

  目前,資本市場主流的交易制度有競價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兩大類。A股市場的主板、創業板等使用以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為特徵的競價交易制度。在這種指令性交易制度下,投資者交易信息相對透明,交易和監管成本相對不高。在競價交易中,證券公司就像“紅娘”,扮演着撮合交易、收取佣金的角色,自己並不實際參與交易。

  而做市商不僅是“紅娘”,更是股市的二道販子、真實參與炒股的“倒爺”。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一般是證券公司)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即雙向報價),並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

  通俗地説,如果把證券交易比作踢足球,那麼當一支球隊“十缺一”時,若沒有其他人蔘與,則無法順利開展比賽(交易)。此時,市場亟需引入“外援”,即做市商,幫助投資者隨時完成交易,也可利用自身優勢參與交易。

  從這個角度看待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好處不少。首先是從流動性考慮。萬得資訊統計顯示,科創板開板2年多來,成交額始終在500多億元波動,佔全部A股成交金額的比例徘徊在4%左右,這兩個指標均大幅低於創業板、主板同期數據。流動性欠佳,與科創板市值佔全部A股總市值約5%的地位不相稱。此時引入做市商,有利於增加市場流動性,為科創板帶來不間斷的交易活動。

  其次是穩定市場的需求。科創板流動性較差的公司股票,在面對突增的成交量時可能出現暴漲暴跌情況,此時做市商有責任參與做市並遏制市場投機。

  再次是價格發現功能。做市商報價一般是在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信息、衡量自身風險和收益基礎上形成的報價決策,這樣的報價流程有利於促使證券價格向實際價值靠攏。

  與優點相比,做市商制度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單一做市商制度的交易成本很高,交易透明度還有待加強。又如,做市商權限大、掌握信息多,存在濫用權限甚至操控市場的風險。歷史上,那些被亂用的做市商制度一度給人以“坐莊”的誤解。

  對比兩大交易制度,可發現沒有哪一種是絕對勝者。在證券供給相對均衡、流動性充足的市場裏(比如A股主板市場),一般適用競價交易制度;反之,在證券供給相對較大、流動性不足的市場(比如新三板市場),做市商的功能更受歡迎。

  無論是以指令為特徵的競價交易制度,還是以報價為特徵的做市商制度,歸根到底都是服務於資本市場的證券供求關係。在維繫證券供給和證券需求總體均衡的大邏輯下,任何市場和板塊都有權根據自身投資者、流動性、風險偏好等實際情況,因時因地選擇或改變交易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説,科創板同樣擁有選擇交易制度的自由,只要有利於證券市場供給和需求總平衡、投資者交易以及提高流動性,改變交易制度無可厚非。

  對於投資者而言,認識做市商制度應避免走極端。一方面,做市商制度絕不等同於“坐莊”,更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科創板所有問題;另一方面,做市商制度可能短期利好科創板,特別是券商股,但實際上股票漲跌根本上要靠上市公司業績,做市商能否為券商帶來業績增長仍待觀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4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創板為何要引入做市商制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