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涪陵國資旗下有兩大控股企業,一家是人盡皆知的涪陵榨菜,一家則是老牌藥企太極集團。隨着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太極藥業近年來的日子並不好過,涪陵國資委決定對其進行混改。
10月19日,重慶太極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極集團”)發佈了公司混改進展。
太極集團表示,公司實控人擬向控股股東太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太極有限”)引入中國醫藥集團(下稱“國藥集團”)或其下屬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同時,太極集團提醒,上述計劃或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不過,國藥集團或將入主的消息並未能夠拯救太極集團的股價。10月19日,該股9時15份集合競價時漲停,僅1分鐘後股價便放量下跌。截至收盤,該股報收於15.59元/股,跌幅2.68%。
業績連年大幅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993年的太極集團到現在已經有26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最早一批上市的藥企。憑藉白禮西對傳統醫藥市場的精準把控,太極集團曾推出藿香正氣口服液、番茄膠囊等一系列家喻户曉的明星產品。
近年來,隨着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老牌藥企不再吃香,太極集團業績一路下滑。2017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7.35億元,同比增加9.84%,但其歸母淨利潤卻大幅下滑88.54%至9813.35萬元。
此後,太極集團業績連年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7.54億元,同比下滑6.43%;實現歸母淨利潤1021.76萬元,同比下滑88.53%。
究其原因,與公司骨幹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滑有關。2016年,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銷售高達10億元。為此,公司還曾制定了該產品的十年戰略規劃,即2018年國內銷售達到20億元。
然而,2018年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銷量相比預期幾乎“腰斬”,當年年報中對該產品的描述為“達到10億元”。到了2019年,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滑情況進一步加劇,僅實現6億元銷售額。今年上半年,該產品的銷售額為4.90億元。
為一改業績頹勢,早在2018年太極集團就已在上市公司層面進行了資本結構的調整。2018年,太極集團在完成定向增發,募集資金19.97億元。而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州通”)通過此次定增持股4.2%,成為太極集團第二大股東。
市場認為,此舉是老牌藥企太極集團混改的前兆。資料顯示,九州通是醫藥流通企業中為數不多能夠在全國佈局的民營企業。雙方的牽手一方面可給太極集團輸出民營企業的管理經營;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太極集團擴大其產品的銷售範圍。
混改正式拉開序幕
九州通加入後的一年,2019年2月,太極集團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太極有限擬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作為新股東。彼時,市場認為,九州通是最有可能參與太極集團混改的對象。
時隔一年多後,太極集團的混改終於拉開序幕。不過,與市場預測的不同,參與到太極集團混改的對象是國藥集團。
資料顯示,國藥集團成立於1998年11月26日,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綜合實力最強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旗下擁有11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其中,國藥控股、國藥股份、天壇生物、現代製藥以及一致藥業5家公司上市。
一家老牌上市藥企的中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藥集團的資源沉澱非常多,例如資金、產品、渠道資源、終端資源、政策資源等優勢,可幫助太極集團扭轉其目前的困境。”
除骨幹產品銷售下滑外,負債率過高也是擺在太極集團混改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財務數據顯示,近年來,太極集團負債率一直維持在高位。今年上半年,2018年太極集團資產負債率為77.77%,而在此前的12年間,太極集團的負債率均超過70%,遠超醫藥行業的平均水平。
同時,太極集團的現金流也出現了危機。據財報披露,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太極集團的經營現金流由1.04億元降為-1.46億元。與此同時,太極集團最新的短期借款、一年以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分別為37.62億元、6.73億元,而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18.49億元,或面臨較大償債壓力。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除2018年的定增外,太極集團還曾賣過房子、土地使用權、股權、生產廠區及辦公樓等多類資產。今年9月底,發佈公告稱,擬將持有的成都新衡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都新衡生公司)等資產對外轉讓,預計將獲得收益約4.01億元。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牌國有藥企普遍存在效率低、研發投入少、官僚制嚴重、資源利用率低這4個問題,引入新資本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老舊做派的缺點。但混改到底有沒有成效還要看新資本對企業的控制權有多少,若僅僅只改變了企業的股權結構,而新資本無法真正參與到公司的經營和決策中,那混改就是失敗的。混改要改到多個層面,包括企業文化、組織架構、運營流程、公司體系等才能成功,但這很難實現。”
記者 金旻
編輯 王麗穎
責任編輯 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