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去年業績全線飄紅,今年股價平均跌超17% 上市券商遭遇投資者靈魂式拷問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證券日報】;

原標題:去年業績全線飄紅,今年股價平均跌超17%

上市券商遭遇投資者靈魂式拷問 “股價、併購、再融資”成三大熱門話題

本報記者 周尚伃

又到年報發佈季。隨着2020年年報的陸續披露,券商股在業績整體飄紅的背景下,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卻表現平平,備受投資者關注。

《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後發現,在40家A股上市券商的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證e互動、深交所互動易)上,股價、併購、再融資成為近期投資者對上市券商進行靈魂式拷問的三大熱門話題。

部分券商開始回購

應對“股價表現不佳”

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日對證券公司2020年度未經審計的經營數據統計顯示,去年證券行業實現淨利潤1575.34億元,同比增長27.98%;127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經營業績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與去年業績整體飄紅相比,今年以來券商股股價走勢卻大相徑庭,40只A股上市券商股股價平均跌超17%。《證券日報》記者調查後發現,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40家券商被“拷問”最多的就是“股價波動”話題。不少投資者認為,上市券商2020年業績表現優異,但目前股價表現與之並不匹配,期望上市券商回購自己股票,增強投資者信心。

很多券商回應投資者稱:“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受宏觀環境、市場波動及供需關係等多重因素影響,注意投資風險。”

針對券商股低迷的市場表現,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股往往在行情啓動時會有較好表現。現在的行情還是以結構性為主,券商股還沒找到表現的機會。另外,券商的各項業務競爭非常激烈,盈利增長不是很快,這些都會影響券商股的表現。”

不過,也有一些上市券商在以實際行動回應投資者的“拷問”。3月5日,東吳證券啓動A股回購計劃,僅過了幾日,在3月11日就首次實施了,共回購968.44萬股,佔其總股本比例的0.25%,每股最高成交價為9元,最低成交價為8.78元,回購金額合計8617.77萬元(不含印花税、佣金等交易費用)。

對於此次回購股份的目的,東吳證券直言,“為積極響應國家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增強投資者信心,維護股東權益。同時,深化公司市場化改革,建立員工與公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激發公司活力,公司回購A股股份,作為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

至少30家券商被問及

“是否有合併計劃”

“打造航母級券商”是2020年以來證券業的高頻詞。在在監管層提出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等舉措打造航母級券商之後,證券業併購傳聞屢見不鮮。

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積極為券商併購“撮合”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後發現,近期至少有30家上市券商被問及“是否有合併計劃”,還有至少9家上市券商被問及“是否有通過併購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計劃”。

一些投資者“一廂情願”地忙着“撮合”多家券商進行合併,部分投資者甚至還給出了併購理由。對此,大多數券商均回應稱,“當前並無併購重組計劃。”但也有多家券商在否認的同時提及,“如若有合適的機會,並不排斥通過併購或重組方式進一步壯大公司實力。”

上週五,坊間傳出關於“京東併購國金證券”的傳聞,國金證券在盤後緊急發佈澄清公告,予以“撇清”。與之相比,作為券商龍頭的中信證券就顯得霸氣十足,在其配股方案中直接表示,“響應國家戰略,打造航母級券商”。

山西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劉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打造與國際投行巨頭相抗衡的航母級券商,有利於引導證券業有序發展,增強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證券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有利於提升中國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為國內證券公司‘走出去’打下堅實基礎。大型券商可通過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中小券商應深耕區域,聚焦重點業務,確定未來戰略定位,打造差異化優勢,在競爭中佔有更多優勢。”

4家券商已拋再融資方案

合計募資額不超過500億元

證券業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資本規模直接決定了業務規模。近年來,券商不斷通過再融資“補血”擴大資本規模,因此,投資者對券商定增、配股等再融資進展以及資金用途等也較為關注。

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多家券商被投資者問及“是否有再融資計劃”。東吳證券回覆稱,“未來將適時推進新一輪再融資計劃,不斷增強資本實力,做好長期資本補充規劃,探索通過發行H股、可轉債等新方式擴大資本規模。”招商證券則回覆稱,“公司去年8月份已完成A、H股配股,2021年無配股、增發計劃。”

《證券日報》記者對相關數據梳理後發現,2021年以來,已有國海證券、東興證券、國聯證券、中信證券等4家上市券商拋出再融資方案,合計募資不超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