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通脹“高燒”難退 貨幣政策何去何從
新華社法蘭克福10月2日電(記者沈忠浩 康逸)歐盟統計局1日公佈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9月份歐元區通脹率達3.4%,高於市場預期,並創下13年新高。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意大利當月通脹率分別攀升至4.1%、2.7%和3%,均處於歷史高位。
10月1日,顧客在德國柏林的一家超市購物。(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分析人士認為,新冠疫情下非典型的經濟復甦正促使歐元區走出持續數年的低通脹週期。通脹持續“高燒”既是近期能源價格高漲的結果,也反映了當前經濟復甦過程中供需失衡,供應瓶頸不斷推高商品價格,預計“高燒”短期難退。通脹居高不下,經濟復甦之路仍充滿不確定性,歐洲央行貨幣政策走向令人關注。
數據顯示,9月歐元區能源價格同比上漲17.4%,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同比上漲2.1%,服務價格同比上漲1.7%。當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煙酒價格的核心通脹率為1.9%。
能源價格是推升當月通脹的主因,去年疫情全球蔓延一度導致世界經濟“停擺”,國際能源價格大幅跳水。今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是基數效應與經濟復甦疊加的結果,同時供需矛盾加劇也成為原因之一。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日前在該行主辦的線上中央銀行論壇上指出,今夏歐洲風能發電量偏低,需要常規能源填補缺口,一定程度上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對天然氣依賴度較高的下游產業如化肥、食品包裝等價格跟漲。
她強調,歐元區正在經歷極不尋常的復甦。這種非典型復甦表現為經濟快速增長,但供應瓶頸過早出現,通脹隨着經濟部門重新開放而迅速反彈。
6月28日,人們從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元雕塑前走過。(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分析人士認為,上游原材料不足、運輸不暢、下游需求激增導致的全球製造業供需矛盾仍在發酵。以芯片為例,預計明年全球需求仍將超過生產能力,汽車業可能到2023年都難以獲得充足的芯片供應。
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研究部負責人卡斯滕·布熱斯基認為,供應瓶頸持續的時間長於預期。同時,相比從前通過降低利潤率來消化更高成本的做法,生產企業“如今似乎更願意將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爾格·克雷默表示,即使明年歐元區物價上漲的壓力可能減小,但從長期來看,通脹對德國和整個歐元區來説依然是個問題。
對以維持中期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歐洲央行來説,歐元區通脹變化及預期直接影響其貨幣政策決定。不過,歐洲央行雖於9月上旬將歐元區2021年通脹預期上調至2.2%,但仍堅持認為當前高通脹只是“暫時的”,並表示將維持其寬鬆貨幣政策立場。
在歐洲央行看來,剔除能源價格、基數效應和德國2020年下調增值税率等“一次性”影響,歐元區核心通脹水平仍然偏低且不穩定。
拉加德認為,從中長期看,歐元區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包括需求側、供給側出現的新趨勢以及向低碳經濟轉型帶來的變化,既可能推高也可能拉低通脹水平。歐元區通脹率預計5年後才能實現穩定在2%的政策目標。
拉加德表示,面對不確定性,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致力於在疫情期間確保所有經濟部門獲得有利的融資條件。疫情結束後,歐洲央行仍將通過針對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引和資產購買計劃,確保貨幣政策支持歐元區實現中期通脹目標。
布熱斯基認為,鑑於通脹超預期上升,歐洲央行2022年可能削減資產購買計劃。也有分析指出,儘管通脹高企令人擔憂,但如果歐洲央行退出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會在需求端抑制經濟復甦,影響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甚至可能誘發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