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據變成資產,與金融產品會碰出什麼火花?

未來數據能否和土地、房屋一樣變成一種資產,而當數據成為一種資產,和金融產品結合又有怎樣的想象空間?

6月21日由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等單位舉辦的“區塊鏈與數據要素”雲論壇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論壇上,多位專家表示,數據要素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成為疫情後全球經濟復甦與高速增長的新動能,但機遇與挑戰並存,需要藉助產業化聯盟的力量解決數據確權、市場流通、隱私保護、有效監管等一系列機制體制問題。

數據”已經作為五大生產要素之一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的意見》中。這也引爆了市場的想象空間。數據作為資產,在金融市場有哪些應用場景?與會的一位金融機構人士認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普惠金融業務,另一個是供應鏈金融。

據其介紹,藉助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個人徵信的普及,基於個人信用的普惠金融業務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而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普惠金融的數據資產。信託公司可以通過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一方面積累普惠金融客羣的大數據,形成有價值的數據資產。第二個是供應鏈金融業務,以整個產業鏈為場景,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核心企業與上下游發生的信息流、資金流、交易記錄、物流記錄,把這些信息彙總到金融雲平台產生產供銷鏈條上的結構化知識圖譜式的數據,會成為金融精準服務產業鏈的重要依據,也會形成特定供應鏈金融數據資產。

“正是因為金融科技的應用,基於產業鏈的大數據分析,我可以真實看到場景是什麼、財務數據、風險成本,可以有效降低供應鏈體系內的企業融資成本。相比於傳統的盡調、走訪、跟蹤,藉助金融科技會更簡單和容易,大幅節約投資人做判斷的時間,也提高了對它風險判斷的精準度。這樣可以實現供應鏈數據資產價值的最大化。” 上述機構人士表示。

不過,目前數據信託仍在探索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數據源企業的數據確權。

何為確權?簡單來説,就是數據的所有權到底是誰的,能不能拿出來當做資產設立信託,以及數字資產的成本確認,會計成本上怎麼確定。地方政府作為數據的提供方,設立數據信託,還牽涉到設託人的公信力問題,是不是還要避免公共資源謀取商業利益,還有個人隱私泄露的問題。

清華x-lab數權經濟實驗室主任鍾宏認為,在數據要素市場流通當中,大家談論最多的問題就是數據如何確權。在歐盟主要的方向是把數據等同於土地、資本。其實數據不同於其他生產要素,數據的確權,有些時候是難以清晰判斷權利權屬的。比如醫療環節當中,患者在醫院檢查的信息到底屬於患者,還是屬於對診斷結果進行專業判斷的醫生,還是提供了相關檢測設備的醫院,還是屬於作為政府管理部門衞健委,其實很難清晰地界定。另外數據要素跟別的生產要素截然不同,它的積累速度非常快,正在形成指數級增長。

而在權屬確定尚在研究的情況下,如何激活數據市場潛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戴建軍指出,可以從實踐出發,在規範數據採集、處理、隱私和安全保護的基礎上,明確數據數據交易對象,實現數據合法合規交易。

中國移動設計院譚敏譚組長認為,隨着數據要素成為與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並駕齊驅的生產要素,未來經濟的生產方式和財富的分配格局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數據要素要成為整個信息時代的新生產資料,“確權”是第一步,而區塊鏈是解決數據確權和交易的必要手段,未來區塊鏈在B端信息化中,會成為一個發現非標資產的工具,實現現有銀行體系無法實現的粒度更小的金融服務。

據經濟觀察網記者瞭解,目前信託行業也正在探索數據信託創新業務模式。數據信託產品,即委託人將其所有的數據資產作為信託財產,設立信託。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委託機構對數據進行管理和處理,由此產生的增值收益按照信託目的進行利益分配。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數據源企業作為委託人,將自己產生或者有權合法使用的合格的特定數據委託給信託公司設立產品。第二種模式,政府基於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或者公益慈善等特殊目的的信託,把涉及交通、健康、民生等方面數據委託給信託公司,設定特定目的的信託產品。這兩種模式目前均在非常初期的探索階段,數據如何確權,數據如何定價,產品如何收益,這些都是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2 字。

轉載請註明: 當數據變成資產,與金融產品會碰出什麼火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