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紙幣裝滿口袋才能上街,阿根廷這次又怎麼了? | 京釀館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財經

▲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圖/新華社

據媒體報道,由於阿根廷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地民眾需要更多的紙幣來支付日常生活開支,而在某些時候,這些紙幣多到口袋都塞不下。原因是,1000比索(約合56元人民幣)買不到兩包質量好點兒的衞生紙。

這一現象比宏觀數據更能説明阿根廷比索貶值的嚴重程度——據阿根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阿根廷累計通脹率超過23%。而過去12個月的年化通脹率增至58%,創下3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實際上,阿根廷人對於通脹、債務危機都不陌生。1989年,阿根廷通脹率一度超過3000%;2001年阿根廷爆發債務危機,一度限制了取款和外匯出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阿根廷事實上已多次出現主權債務違約。

阿根廷通脹不是新鮮事,但值得關注的是,其通脹是否預示了新興經濟體現在面臨的風險,又是否會演變成更大的危機?

▲阿根廷街景。圖/新華社

美元大量流出是阿根廷通脹推手

導致阿根廷這輪通脹的最大導火索,是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元升值後,國際短期資本大量從阿根廷市場流出。

其實,美元從阿根廷流出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偏右翼的馬克裏執政時期,阿根廷累計資本流出高達708.85億美元,這個規模甚至超過了阿根廷的外匯儲備水平(約600億美元)。

今年3月,美聯儲宣佈上調聯邦基金利率25個基點到0.25%至0.5%區間,開啓了美聯儲新一輪的加息週期。這是一輪快加息。2015年至2018年美元3年的慢加息週期裏,也就是馬克裏執政期間,由於美元外流讓阿根廷外儲為負,阿根廷比索沒有支撐,一度貶值了30%。

美元這輪快加息,導致人們大量將比索快速兑換美元——有研究者估計,從3月至今,阿根廷外儲又少了200億美元。外儲減少、通貨水平猛升,更嚴重的是,阿根廷還欠了很多外債,這就湊齊了產生更大經濟危機的條件。幸好在欠外債方面,阿根廷現在有個還不錯的消息。

2022年1月28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一輛印着生肖虎的雙層旅遊巴士停在中國城前。圖/新華社

世界擔心阿根廷成下一個斯里蘭卡

對阿根廷來説,一個不錯的消息就是,3月份,阿根廷政府終於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償還450億美元債務達成了關鍵技術性協議。根據協議,阿根廷政府欠IMF並且已陸續到期的這筆鉅債,可以從2026年開始再還,一直還到2034年。

而為了延期還債,阿根廷政府已經和IMF談判了整整3年時間。

其實,這筆債也不是現在的阿根廷左翼政府借的,而是馬克裏政府期間借的。

2018年,由於美元外逃衝擊,馬克裏政府和IMF簽署了高達570億美元的貸款協議。這是IMF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借款。阿根廷因此也成為IMF最大的債務國之一。

可以想象,如果這筆債務沒有延期,阿根廷目前的外匯儲備幾乎無法覆蓋債務,阿根廷將面臨1989年時的局面——由於沒有外儲支撐,通脹達到3000%。這勢必引發政治動盪和更大的經濟危機。

沒有外儲導致債務危機,正是斯里蘭卡最近面臨的局面。不少人都在觀察,在美元迴流的情況下,誰是下一個斯里蘭卡,而許多目光都聚集在了南美。

在阿根廷獲得債務延期後,至少現在避免了更大的經濟危機。這對於阿根廷甚至拉美的左翼潮流來説都不是壞消息。而現在,由於俄烏軍事衝突的間接影響,阿根廷還面臨一個能夠控制住通脹、讓經濟好轉的新機會。

2021年5月22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名送餐員走過空曠的街道。 圖/新華社

糧食和鋰礦可讓阿根廷擺脱危機

最近,研究機構對阿根廷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都給出了較為樂觀的判斷,認為2022年阿根廷經濟增長可以達到3.6%左右。這已經超過南美平均水平和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速。

目前而言,阿根廷有兩個讓其經濟健康起來的關鍵領域,從而增厚外儲、控制住通脹。

一是阿根廷本就是世界糧倉之一,是穀物、玉米出口大國。受俄烏軍事衝突影響,烏克蘭糧食產量鋭減,俄羅斯糧食出口受限,世界普遍預計今年糧食將短缺。而阿根廷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今年3月,阿根廷糧食出口收入達到了20年來的最佳水平,第一季度僅穀物出口收入就接近80億美元。這才是個開始,預計未來阿根廷糧食出口更多並可獲得上百億美元收入。

此外,阿根廷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鋰礦藏。智利、玻利維亞和阿根廷號稱“鋰三角”。過去智利是國際市場的主要賣家,而阿根廷鋰礦藏約為智利的兩倍,有1900萬噸還未開採。

鋰是電動汽車電池的主要原材料,而目前電動汽車是各主要國家的產業重點,所以現在大批國際資本進入了阿根廷投資鋰礦,包括中國企業。

現在危機重重,未來或許可見光明,前提是阿根廷能解決經濟政策搖擺不定、經濟結構單一和資本過於集中的問題。這也是阿根廷左翼政黨能夠上台的背景。

因此,可以説,相對於阿根廷,許多經濟稟賦不如阿根廷的發展中經濟體,面對美元迴流出現經濟動盪的風險其實更大。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