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新能源高景氣持續,光伏企業擴張兇猛。
11月17日,晶澳科技發佈公告稱,公司與遼寧省朝陽市政府、遼寧朝陽縣政府於今日簽署《投資框架協議》,公司擬於遼寧省朝陽市投資建設“晶澳朝陽綜合新能源產業基地”,預計總投資額約為100億元。
這不是晶澳科技今年第一筆百億級投資。
晶澳科技3月初即已公告,公司與江蘇省啓東市政府簽訂《戰略投資框架協議》,擬在江蘇啓東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20GW光伏電池、組件及配套光伏裝備項目,預計分4年建設,項目計劃分3期執行,擬投資總額達102億元。此外,晶澳科技還計劃在揚州投資100億元建設光伏電池和組件項目,在包頭投資50.24億元建設三期20GW拉晶、20GW切片項目。
晶澳科技在8月發佈定增預案,擬定增募資總額不超過50億元,用於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20GW單晶硅片項目、高效太陽能電池研發中試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新能源的浪潮下,隆基股份(601012.SH)、晶澳科技、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JKS.US)等光伏企業發展日益加快,特別是在資本的加持下,充足的資金支撐了產能擴張的速度。
“光伏企業大手筆擴產,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泓達光伏創始人劉繼茂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一是基於世界各國減碳排放的壓力,對光伏安裝有明確的指標;二是光伏行業技術更新很快,採取新技術和新工藝,如HJT(異質結)技術、TOPCon技術、顆粒硅等,能夠在賽道上領先競爭對手;三是防止在某個環節被競爭對手“卡脖子”。
不過,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宣佈產能擴張的光伏企業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環節,處於行業上游的硅料項目,其擴張速度則大大落後於中下游項目,而行業所需的原材料——硅料的緊缺情況更在短期內難以緩解。
上游產能緊缺,中下游擴產不斷
據東吳證券研報數據,光伏板塊2021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012.78億元,同比增長57.94%;實現歸母淨利潤362.27億元,同比增長59.52%。相比起風電板塊(前三季度營收1253.49億元)和核電板塊(前三季度營收1800.90億元),在新能源四大分支“風光水核”中,光伏依然是增速最快、營收規模最大的板塊。
2012年以來,清潔能源逐漸在電源側佔據越來越高的重要性。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指出,近十年間,全球風光滲透率由1.8%上升至9.1%,中國風光滲透率率由1.2%上升到9.3%,均有較大增長,然而在總髮電結構中仍然處於較低比例,滲透率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擴產,成為企業爭奪市場份額的關鍵。在“雙碳”目標推動下,光伏企業擴產週期已至。
“光伏企業從2020年開始大規模擴產,到2021年10月,光伏企業擴產資金已經超過600億元。”劉繼茂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從硅料、硅片到電池片、組件,國內每個環節的產能都超過400GW。”
時代週報記者發現,2021年以來,晶澳科技在產能擴張投資額上領跑全行業,而光伏龍頭隆基股份、傳統老牌企業中環股份(002129.SZ)、東方日升(300118.SZ)、阿特斯(CSIQ.US)等也均有相應的擴產項目。
光伏產業鏈環節分為上游的硅料、硅棒、硅片,中游的電池片、組件,以及下游的逆變器、發電系統。其中,電池片是光伏產業的核心,也是技術迭代最快的環節。業內認為,電池片基本決定了未來產業鏈的技術路線和效率走向。
“電池片環節的設備資產投資較重,對工藝改進和設備升級要求較高,而現有的PERC電池片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天花板。”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電池片環節正在向TOPCon技術快速發展,但HJT電池技術進步也很快。
“在‘成本為王、效率優先’的發展趨勢下,中小電池片企業或者新投建能力比較弱的廠家,其生存壓力會很大。”他補充道。
然而,在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大規模擴產並沒有帶來規模效率提升的好處——成本下降。
劉繼茂認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制了光伏安裝需求。“硅料價格從每公斤50多元漲到每公斤270多元,硅片也跟着漲價,單單是做組件的價格就從2020年4月的每瓦1.4元漲到每瓦2.1元。”劉繼茂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儘管2021年光伏利好消息不斷,國家也在大力支持,但實際安裝量並不會比2020年增加很多。”
華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1-2020年,我國光伏新增併網裝機量從2.13GW增長至48.2GW,年複合增速高達40%。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國1-10月新增光伏裝機量為29.31GW。這意味着,如果2021年的光伏裝機量要超越2020年,第四季度需要一次幅度較大的增長。業內觀點認為,前三季度的裝機量增速不及預期。
祁海珅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對於光伏企業來説,儘快把目前的庫房存貨組件轉為電站應用,提高存貨週轉率,才是關鍵。很多光伏企業三季度的存貨價值,同比增長在50%-150%左右的不在少數,存貨壓力很大,如何去庫存應該會成為半年內各大組件企業最應該解決的事情。
(2021年7月28日,江蘇省東海高新區內的晶海洋半導體材料(東海)有限公司員工在分選單晶硅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顆粒硅逆勢上位?
要提高裝機量,光伏企業面臨的第一道坎是原材料價格問題。
主打“平價”的光伏行業對價格變化尤為敏感。今年以來,硅料價格持續上漲,光伏企業不得不對產品提價,這無疑衝擊了光伏“平價”屬性。
“今年硅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硅料稀缺。”一名接近保利協鑫能源(03800.HK)的知情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下游產能快速擴張導致硅料產能開始稀缺,硅料和下游需求之間長期供大於求的狀態出現了反轉。”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環節擴產多需時間較短。一般情況下,硅片、電池片只需3~6個月時間就可以建設起一定的規模,而組件的建設週期更是可短至3個月內。相比之下,硅料擴產的建設週期較長,一般需要18個月以上,且屬性與下游並不一致。
“硅料是一個精密化工行業,門檻對於下游製造業而言更高一些,安全生產更方面的要求也會更高。”上述知情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儘管6~9月期間硅料價格橫盤,但9月以後,受“限電”及旺季預期影響,硅料價格再度跳漲。今年以來,國內多晶硅料均價從每噸8萬元漲至每噸27萬元左右。
縱觀光伏產業鏈發展史,共出現三次因階段性供需錯配而促使硅料價格上漲的階段。有觀點指出,多晶硅料是產業鏈中技術、資金壁壘最高、擴產週期最長的環節之一,疊加例行檢查、生產事故等因素,硅料的確比其他環節更容易出現因供不應求而導致漲價的情況。
國金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1年各硅料廠商均有擴產計劃,總擴產產能約72.5萬噸,但到2022年可貢獻產量不過25.3萬噸。而2021下半年至2022年間將新增100GW以上單晶硅片有效產能,對應硅料需求約29萬噸,高於同期硅料供給增幅。
該機構亦指出,2022年硅料是光伏產業鏈供給瓶頸環節,其產能決定終端裝機量。2021年多晶硅產量約57萬噸,按明年硅料產能釋放節奏,預計2022年多晶硅新增產量22~27萬噸,合計可滿足260~280GW組件需求,同比增加35-45%,與下游環節擴產產能比較,明年硅料大概率仍是供應鏈瓶頸。
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廠家均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硅料緊缺之下,有企業已經開始考慮使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替代,比如顆粒硅。顆粒硅是硅烷法生產出來的顆粒狀多晶硅,主要具有密度小、流動性好、電耗低、單位投資額少等優勢,但在產品純度、運行穩定性和產品一致性方面也存在短板。
保利協鑫能源是顆粒硅路線的“主力軍”。“硅料緊缺對顆粒硅的應用是有推動作用的。”上述知情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顆粒硅原來的品質問題已基本解決,將顆粒硅作為主要原材料,從具體的生產指標上來説,甚至可以做到完全替代硅料。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保利協鑫能源已與雙良節能(600481.SH)、隆基股份、中環股份、晶澳科技等多家光伏企業簽訂百億級硅料採購長單,目前在手訂單銷售量超過70萬噸。而在11月18日,保利協鑫能源獲上機數控(603185.SH)追訂9.75萬噸硅料,按市場價格測算,該採購金額高達262億元。
“顆粒硅建設流程短,投資相對來説也比較少,擴產週期要比硅料快6個月以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下游硅料的緊張。”上述知情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明年年底會是顆粒硅廠商的一個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