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魏慧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1月27日 06 版)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總人口為14.1億,總和生育率僅為1.3,已處於較低水平;雖然在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出生人口有所增加,但經歷2016年生育小高峯後出生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較2019年減少260萬,下降18個百分點。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8.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也已達13.5%。根據人口慣性和生命週期,1962年-1973年“嬰兒潮”時期的出生人口(10年全國出生人口近2.6億,是我國出生規模最大的一次“嬰兒潮”)開始陸續退出勞動力市場,我國也將迎來高速老齡化階段。一方面出生人口持續減少,老年人口快速增長,人口總撫養比也在不斷增大;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失衡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人口和社會問題,將是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2021年7月,中央公佈了《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寫入法律。修改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國家採取財政、税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這是繼2015年全面兩孩政策之後,中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也是針對當前我國人口形勢所作出的重要政策響應。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黨和國家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改善我國人口結構、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有利於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和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決定》還對組織實施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加強政策調整有序銜接和強化組織保障等方面作了重要安排。
三孩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全國範圍內多個省份和地區相繼制定並出台相應鼓勵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
四川省攀枝花市於7月28日公佈《關於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十六條政策措施》,其中,對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這是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的城市。北京市朝陽區啓動面向多子女家庭直接配租公租房,是全國首個在公租房分配上落實三孩政策的城區。甘肅省臨澤縣發佈的《臨澤縣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中指出,將對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常住產婦一次性分別給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生育津貼;並對生育二孩、三孩的臨澤户籍常住家庭,二孩每年發放5000元育兒補貼,三孩每年發放100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三歲;此外,對生育二孩、三孩的臨澤户籍常住家庭,在臨澤縣城區購買商品房時給予4萬元的政府補助。廣東省實施產假加獎勵假(陪產假)的生育休假制度,除了產假外,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80日的獎勵假,男方享受15日的陪產假。
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要目標是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建立積極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同樣被寫入“十四五”規劃。經濟壓力、工作壓力和教育壓力是適齡羣體生育孩子面臨的主要壓力,同時面臨養育孩子消耗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成本。生育津貼、生育補貼抑或住房補助、公租房配給,均在不同程度上為生育家庭尤其是多子女生育家庭降低生育成本和居住成本;而生育休假則是減少生育家庭的時間成本,保證新生兒的照料。同時《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雙減”政策的落地,則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成本和壓力。
優化生育政策,建立配套政策體系,需要深入瞭解不同孩次生育、養育和教育服務需求,保障優質服務供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產假休假制度,加強住房補貼、個税減免、托幼服務等對於生育家庭屬於普適性的支持政策,同時應深入瞭解不同孩次生育家庭的服務需求。對於大多數一胎新生子女家庭,新生兒父母面臨較多的則是生產生育知識缺乏、養育護理照料等方面的“手忙腳亂”和心理適應焦慮等問題,相對而言經濟收入、居住條件等方面的壓力次之,因此服務需求較多表現為孕產期心理輔導、新生兒餵養、護理指導等方面。對於已經生育一孩,有過生育經歷、生育二孩的家庭,則主要表現為照料的時間成本和精力大大增加,同時經濟壓力、家庭壓力增大,需要同時做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如提供優質的低齡幼兒托育服務,建立3歲前嬰幼兒托育服務模式。而對於生育三孩的家庭,可能更多的面臨經濟壓力、居住條件的改善等問題,則需要政府對生育家庭加大生育補貼,加強住房補貼等的支持政策,減免孕前、產前檢查的各項醫療費用、減免兒童醫療費用等,同時也需要減輕家庭照料壓力。此外,應有針對性地破解部分適齡青年羣體不婚化、不育化的傾向和社會問題。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22年01月2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