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發展格局引發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不容忽視的是,關於新發展格局的解讀,眼下仍有不少誤讀和誤解。比如,有人將新發展格局泛化,什麼都往裏面裝;有人狹隘地理解新發展格局,甚至認為每個省市都要單獨搞“雙循環”;還有人則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短、中、長期着力點比較混淆。針對這些誤解和誤讀,10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在京舉辦“建設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研討會”,來自國家高端智庫、相關部委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為更好地闡釋、把握、落實好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決策積極建言獻策。
看發展之變:
立足“兩個大局”理解“雙循環”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於今天的中國經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這既是因應危機導向、應對國內外嚴峻複雜形勢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應急之舉,也是立足發展實踐、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韌性的關鍵之策,更是着眼實現現代化目標、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重塑新競爭優勢的長期戰略。
劉偉認為,理解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握幾個重點:第一,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創新,包括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第二,實質在於推動國民經濟均衡發展,其中既包括總量均衡,也包括結構均衡;第三,戰略基點在於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第四,戰略方向在於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供給側入手、以供給側為主線;第五,戰略支撐在於以“一帶一路”建設帶動高水平開放;第六,戰略突破在於形成區域性的發展極和增長點,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第七,戰略目標在於全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發展格局與現代化經濟體系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認為,認識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抓住“循環”這個關鍵。“新發展格局以‘經濟循環’為描述維度、根本視角和關鍵詞,這決定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更具有協同性和動態性的思維,不僅僅是着眼供給或需求單方面的政策,也不單單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某單環節的戰略或政策,而是圍繞經濟循環的系統動態的政策組合”。其次,要抓住“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個重點。“這意味着,順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我們必須以我為主育新機、開新局,要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來,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培育新動能,從而主動加速國際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復甦。”
與會專家學者還表示,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新發展格局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等於只要國內大循環,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運行,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兩者包含着相互滲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包含着深度耦合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各有側重、缺一不可。
觀當下之基:
發揮獨特優勢 破解短板痛點
打造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意味着要順應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階段和格局變化進行轉變。我們是否會有很大的壓力?基礎和底氣又在哪裏?對此,與會專家表示,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具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但同時在國民經濟循環中仍存在很多短板和堵點痛點。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表示,我國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都具有很多獨特優勢。從生產來看,製造大國地位穩固,已打造出獨立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分配來看,收入相對差距緩慢縮減,人均國民總收入不斷邁上新台階,總體上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從流通體系來看,要素市場協同發力,有助於流通的各類電商平台和數字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有力連接着生產和消費兩端。從消費來看,我國坐擁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消費品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需求的主要來源。
有了優勢是前提,但不容忽視的是短板,要善用改革方法打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痛點和堵點。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列舉了幾方面的例子。比如,“雙循環”的第一動力是創新,但目前我國在核心基礎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還不夠、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於發達國家,這些都使得我們國內循環當中創新的效益、動力無法體現出來。再如,經濟循環的主體是企業,但眼下企業發展還面臨不少難題,如果能有效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切實降低企業税費,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把中央關於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落實到位,國民經濟循環的動力和活力也就有了。
抓關鍵之策:
凝神聚力做好自己的事
打造新發展格局,無疑要更強調“練好內功”,向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要動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以新發展格局激發新優勢。
黃羣慧從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加快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挖掘國內消費潛力,在新型城鎮化中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塑造新型消費體系;等等。
新發展格局指向更高的發展質量,也指向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立足新型開放大國發展戰略,提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一是要進一步增強主要經濟體對我國貿易的依存度,加大關鍵產品的進口;二是可考慮降低消費品和一些有規模生產特徵產品的關税,提升產品生產效率。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則從“六穩”“六保”的現實需要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着力點:一是保持宏觀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不要過早撤銷對經濟復甦的支持,避免混淆經濟反彈和經濟復甦。二是保持穩外貿政策的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出口退税政策,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三是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着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歐陽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