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這幾天,歷經波折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因為被蓄意破壞又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焦點問題之一,是其中的利害關係。“北溪”爆炸,賣方俄羅斯稱修復天然氣管道至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買方歐洲的天然氣再次迎來一波漲價。

  相比之下,贏家,在大把數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直白表示,當前形勢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在這個關口,美國正在大幅增產,向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等能源——歐洲天然氣市場,越發依賴美國了。

  得益於歐洲這個大買家需求激增,今年上半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

  實際上,拜登和他之前的兩任美國總統,無一不向歐洲推銷自己的天然氣。“北溪”,也一直被美國視為“眼中釘”。

  美國厭惡“北溪”,絕不僅僅是因為牽扯美歐能源貿易。能源影響的,是現代工業,更是現代貨幣信用體系。

  從這個角度,再來回看“北溪”的歷史沉浮,背後,始終有一場美國參與的暗戰。

  

  直接聯通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管道自1995年就提出了設想。其代表的,不僅是亞歐大陸內部,更是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一環。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北溪-1”管道

  俄歐的能源互通連冷戰都未能阻擋,因為雙方無論在各個維度,互補性都很強:

  供需上,俄羅斯擁有世界約21%的天然氣儲量,世界約5%的石油儲量,對應的,歐洲儲量佔比僅有1.7%和0.7%,生活和工業發展卻又需要大量的油氣。

  石油的運輸相對便捷,歐洲滿足石油需求的選擇比較多元——既可以從俄羅斯獲取,也可以從較遠的中東獲得。但是天然氣遠距離海運運輸的成本較高,管道運輸既快捷、又便宜,加之俄羅斯和歐洲在地理位置上相鄰。所以,冷戰結束後,俄歐加大了天然氣貿易。

  1995年,修建一條穿越波羅的海,直接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的想法正在醖釀。這條管道,就是“北溪”。

  最初,在“北溪”管道提出設想並談判的過程中,美國似乎並沒有對這一項目表示出過高的關注:

  一方面,“北溪”管道一改此前在陸地修建天然氣管道的方案,要從波羅的海海底穿過。改道,會讓此前的過境國損失大筆過境費,勢必會引發不滿。這一方案能否在歐洲通過,還尚未可知。

  結果,也正是如此。從1995年到2005年這段時間裏,“北溪”管道項目一直處於起步階段。

  另一方面,當時美國在能源領域關注的重點,不是天然氣,而是石油。

  自從1965年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佔比超過煤炭後,石油就一直穩居第一能源來源的地位,成為支撐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除此之外,石油對美國,還有特殊的意義。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告訴譚主,能源格局的調整,不只是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同時也意味着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美元與黃金脱鈎,但美國通過向沙特阿拉伯提供軍備,將美元與石油掛鈎,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產油國以美元來計價和結算原油貿易,最終形成了“石油美元”的格局,這一格局繼續支撐了美元霸權。

  對於美國政府來説,石油事關美元體系的維繫。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對石油自然格外上心。

  就在“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還在扯皮階段,2001年5月,美國國家能源政策發展工作組得出結論,美國不可能通過增加國內石油產量來確保能源安全,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地的海灣地區是美國根本利益的所在,是美國對外政策應優先關注的焦點。

  這一小組由時任美國副總統牽頭,內政部長、農業部長、商務部長、交通部長、能源部長等美國政府主要部門負責人都在其中,他們的話語權可見一斑。

  自此,美國加大了對中東、中亞、北非等石油產地的控制。

  一方面,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等軍事行動,增加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存在;另一方面,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在北非、中亞等地區搞政治滲透。

  在這一過程中,歐洲人乾的另一件事,更堅定了美國控制石油的決心。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德國法蘭克福的歐元雕塑

  2002年2月28日,歐元正式取代歐元區各成員國貨幣,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同年,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為四分之一左右。

  研究表明,也是在那前後,以歐元計價的債券發行額超過美元。這表明,大量的國際投資和投機資本轉向歐元市場,國際投資者對歐元的興趣超過美元。

  種種數據都表明,歐元對美元的地位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

  在這樣的情形下,美國想要維繫美元的地位,就更要抓住全球能源消費的核心——石油,進一步鞏固美元在石油交易中的地位。當時,相比於一根天然氣管道,美國更在乎的,是石油。

  與此同時,美國也需要採取行動阻斷歐元的上升勢頭。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在驅使資本湧入美國避險的同時,又一次加強了對石油的控制。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美軍“黑鷹”及“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準備增援伊拉克前線

  美國政府對“北溪”管道態度的轉變,發生在2009年。

  那一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哥本哈根協議》,各國達成減排的共識,能源消費市場上,各國對於天然氣的需求開始上升。

  這對於美國來説,當然是件好事。美元已經綁定了石油,再綁定上天然氣,那美元的地位只會更加牢固。

  也正是那一年,在頁岩革命的推動下,美國天然氣產量首次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

  和美國控制石油的邏輯不同的是,這次美國要控制的不是產地,而是消費市場。美國需要給國內的天然氣找到潛在的買家,通過佔據目標市場,達到不可替代的地位,來鞏固美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操控權。

  冷戰後,隨着俄羅斯加大油氣出口量,世界形成了一個新的能源格局:

  中亞、中東、北非這些傳統的油氣產地,再加上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這些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區,構成了世界的“能源心臟”。

  而世界能源消費市場共分為兩大塊:

  ||一塊是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些地方緊鄰“能源心臟”;

  ||一塊是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亞,這些地方離“能源心臟”較遠。

  曾在世界能源理事會任職的能源專家告訴譚主,整個亞歐大陸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內循環的能源體系。

  “北溪-1”,正是這個內循環能源體系的一個重要動脈。

  “北溪-1”於2010年啓動建設,2011年,在德國、俄羅斯、法國、荷蘭四國領導人的見證下,“北溪-1”正式投入使用。“北溪-1”管道在正常情況下向德國和歐洲國家每年提供約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歐洲嚐到了甜頭,“北溪-2”工程緊接着在2012年就開始規劃,新管道將會把對德國的輸氣量增加一倍。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美國正虎視眈眈地為國內天然氣尋找下家。

  從地理位置上看,美國天然氣的出口,主要有三條航線:

  ||南美航線

  ||太平洋航線

  ||大西洋航線

  南美航線運輸距離最短,但南美整體工業化水平較低,對天然氣需求有限,根本無法承接美國激增的產量;

  太平洋航線的買家經濟發展迅速,需求旺盛,但這條航線約10000千米——距離太長,更何況,太平洋航線上的買家完全可以選擇更近的俄羅斯或是中東。

  算來算去,只有太平洋航線距離一半的大西洋航線,最為適合。

  更何況,歐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能源轉型不斷加速,對天然氣的需求也會持續上升,怎麼看都是承接美國產能的不二選擇。

  擺在美國面前的問題只剩一個——“北溪”天然氣管道。只有“北溪”管道出問題,歐洲才不得不捨近求遠,買性價比更低的美國天然氣。

  在“北溪-2”項目開始推進後,美國先是以“北溪”天然氣管道損害烏克蘭利益為由,呼籲歐洲停止“北溪”項目;隨後,美國又開始鼓吹歐洲“能源安全”,警告歐洲能源進口要多元化,“北溪”項目會讓歐洲能源的安全被俄羅斯掌控。

  在説完這些話後,美國人還會再加一句:

  天然氣,美國也有。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曾在與歐盟領導人會晤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美國向歐洲出口天然氣,可以幫助歐洲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拜登在當副總統期間也曾呼籲,歐洲需要多種天然氣來源,而不只是“北溪-2”管道。拜登還補充道,所有歐盟國家現在都可以根據需要獲得美國的天然氣。

  而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直接當着歐洲國家的面説,“如果你們要能源,只需來個電話。”他甚至承諾,只需15分鐘便可以簽署液化天然氣合作協議。

  但無論美國再怎麼推銷,這筆賬,歐洲人還是算得明白的——美國頁岩氣生產技術要求較高,導致其成本顯著高於常規生產方式,約是俄羅斯生產成本的2到3倍。

  買美國天然氣,無疑是在當“冤大頭”。而研究表明,“北溪-2”可以帶來的改變有:

  ||歐洲進口天然氣價格將下跌13%,每年為歐洲消費者節省79億歐元;

  ||來自27個國家的1000多家公司將承擔“北溪-2”管道鋼鐵、建築、管道鋪設、物流等供應與服務,預計項目的總體效益將超過99億歐元;

  ||項目將創造近60000個工作崗位,並在未來5年內為各國增加47億歐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陳小沁告訴譚主,“北溪-2”項目框架下,俄歐雙方的互動將從能源擴展至投資、技術等多個方面——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加強了歐洲工業的競爭力,而俄羅斯獲得了來自歐盟的投資與技術,可以促進俄羅斯的經濟轉型。

  “北溪”項目每進展一天,美國就焦慮一分,它在俄歐之間橫插一腳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這種焦慮終於在2018年爆發。

  2018年,成了美國對“北溪”管道態度徹底發生轉變的轉折點。

  那一年,美國自1957年以來,首次成為天然氣淨出口國,送往墨西哥的天然氣量加大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成因。這一轉變也意味着,美國能源行業正積極尋求擴大全球市場份額。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美國頁岩氣鑽井現場

  事實上,就在這一轉變前不久,美國政府公佈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中提到,美國將首次成為能源主導國,能源行業的發展是美國未來幾十年繁榮、安全和強大的基礎。

  能源的利用必須有需求方,美國國內需求基本已經飽和,打開歐洲市場,刻不容緩。

  也正是在那一年,“北溪-2”管道開始鋪設。它自然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

  在多次警告歐洲無果後,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法案,對參與“北溪-2”項目的企業實施制裁。

  隨後,美國接連修訂、頒佈多部法案,矛頭直指“北溪-2”。要知道,這時候“北溪-2”的管道建設已經完成了95%,馬上就要通氣試運行。

  “北溪-2”的相關方最終還是頂住了制裁的壓力,儘管工期有所延誤,但管道,終究還是建成了。

  就在此時,美國又開始在俄烏問題上拱火,並以此為由不斷施壓要求暫停“北溪-2”。在美國的“不懈努力”之下,2月22日,俄烏衝突升級前夕,德國宣佈暫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認證程序。

  隨後,美國推動歐洲發起對俄羅斯的多輪制裁,則讓這個空間越變越小。現在,“北溪”管道發生爆炸,則將歐洲徹底推向了深淵。

  曾在世界能源理事會任職的能源專家告訴譚主,“北溪”管道爆炸,帶來的不僅是需要較長維修時間、管道難以重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爆炸破壞這種事情,只要有人做了,大家都可以做。如此反覆,這樣一條跨區域的天然氣管道,會讓區域內衝突不斷髮生,甚至引發全球性衝突。

  現在,俄羅斯與歐洲各國已經就“北溪”管道爆炸問題互相指責,互相猜忌,維繫俄羅斯與歐洲關係的紐帶變得更加脆弱。

  美國天然氣行業,終於得償所願,乘機而入。

  根據歐盟統計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天然氣消費量相較去年降幅為10.43%。但與此同時,歐洲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數量卻在激增。

  今年前9個月,歐洲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達3669噸,這個數額已經接近2021年全年的2倍。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美國的圖謀,不只是這些。

  事實上,2018年,推動美國對“北溪”管道態度轉變的原因,還有一個:

  俄羅斯啓動了“去美元化”的進程。

  2016年,俄羅斯央行行長將“去美元化”作為俄羅斯央行的年度任務之一。2018年,這位行長更是在俄羅斯杜馬會議上,具體提出了俄羅斯“去美元化”的邏輯和三種方式。

  也就是在那一年,俄羅斯經濟發展部、 財政部、 央行聯合制定了“去美元化”計劃。

  這清晰傳遞了一個信號——“北溪-2”建成後,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交易,不會以美元作為結算手段。

  歐元,是選擇之一。2018年,歐盟委員會發布《歐元:邁向更強大的國際角色》,傳遞了歐盟主動塑造提升歐元國際化的信號。

  彼時,歐元在國際支付中的佔比已經超過30%,與美國超過40%的份額較為接近。

  陳小沁告訴譚主,俄羅斯為了“去美元化”,會同意越來越多的能源交易使用歐元結算,這對美元肯定是一種挑戰。

  歐盟,是一個在全球能源消費中佔比超過11%的經濟體,“北溪”管道開了用歐元結算這個口子,勢必會給石油美元體系以巨大沖擊,削弱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用。

  這對於內部經濟問題重重的美國來説,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只有“北溪”管道被阻斷,才能延續美元體系,避免美國經濟的衰落。

  “北溪”,原本只是一條服務歐洲的能源管道。前前後後謀劃27年,現如今,落得個爆炸收場。

  讀懂其背後的能源暗戰和貨幣暗戰,再來回看27年的起落沉浮,很多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88 字。

轉載請註明: 【深譚】27年沉浮,“北溪”背後的歷史暗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