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能源千億訂單“羅生門”:硅料“定價權”在誰手中?

下游擴產不停,上游搶硅不止。硅料“長單”鎖定潮中,隱含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博弈,千億訂單已下,誰才是未來贏家?

大全能源千億訂單“羅生門”:硅料“定價權”在誰手中?

硅價繼續瘋漲,但已有人“看跌”了。

10月26日,大全能源公告稱,公告顯示,與某客户簽訂了43.2萬噸的採購框架合同,預測金額高達1308.96億元(含税,本測算價格不構成價格承諾)。

據悉,硅料擴產週期較其他環節更長,大約18個月,而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擴張較快,分別為12/9/6個月,會存在階段性供需錯配。於是,在下游旺盛的擴產需求下,今年以來,硅料訂單越籤越多,越籤越長。

然而,與大全能源同日發佈公告的疑似對手方TCL中環,對該起採購合同的預測金額,僅為630.72億元,兩者相差600億,也就是整整一倍多。

在硅料“長單”中,為何買賣雙方的“心理價”存在如此大的差異?議價權究竟在哪一方?

千億“羅生門”

硅料訂單再刷新紀錄。

從採購量來看,上述訂單已超出9月9日晶科能源向通威股份簽下的38.28萬噸訂單(按照彼時參考價格計算,該訂單總金額約1033.56億元)。而從時間上看,通威訂單為4年,上述合同約定日期則是2023-2028年,跨度長達6年,成為年內最大硅料長單。

對於產生價格差的原因,大全能源表示,按照市場現價,也就是PVInfoLink今年10月20日最新公佈的多晶硅緻密料均價30.30萬元/噸(含税)測算,預計採購金額約為1308.96億元。

中環則表示,按照同家機構發佈的6年內硅料預測,均價為14.60 萬元/噸(含税),預計採購金額為630.72億元。

不過,大全能源承認:“此前默認以行業現價來預估採購金額,而本次採購合同的時間週期較長,長達六年時間,期間存在較多因素使得硅料價格發生變化,這也意味着硅料價格會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我們還是採用月度定價的方式,長單中鎖量不鎖價。”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硅料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多晶硅緻密料價格處於高位,從長期來看,後續幾年可能會出現下降趨勢。雙方的巨大預期差,也側面展現市場對於“硅價何時跌”的激烈博弈。

另一方面,巨量長單本身也會催化硅料價格。當硅料大量產能被長單鎖死後,現貨市場的零單就變少了,在持續緊缺,需求持續旺盛的情況下,零單市場價格會被推高,進而長單的價格也會被推高,相互影響作用,使得硅料價格不斷走高。

該訂單究竟價值幾何,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賣方的“焦慮”

全力“鎖單”的或許不是買家,而是賣家。

一個例證是,擴產節奏相對保守的大全能源,正在加速簽訂長單。

10月13日,大全能源與雙良節能簽下的15.53萬噸多晶硅緻密料採購合同,預計採購金額約470.56億元。合同約定採購期限為5年(2022年至2027年),按照PV InfoLink10月12日公佈的多晶硅緻密料均價30.30萬元/噸(含税)測算,預計採購金額約470.56億元(含税)。

10月17日,大全能源宣佈,公司及全資子公司內蒙古大全近日與某客户簽訂了《硅料採購合同》,在2023-2027年期間,某客户約定採購4.62萬噸太陽能級原生多晶硅,預計採購金額約為139.99億元。

加上與TCL科技的“千億合同”,大全能源半個月內火速圈定63.35萬噸硅料銷售合約,長單涉及金額約1919.51億元,幾乎是公司總市值的兩倍(截止10月28日收盤,大全能源市值為1094億元)。

全行業來看,據上市公司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簽訂的硅料長單量已達到74.30萬噸,與硅業分會預測的2022年中國硅料產量81.0萬噸相比,相當於已鎖定了全年92%的硅料產出。

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在內的三家硅料巨頭今年前10個月至少披露了13筆重大銷售合同,長單規模高達306.19萬噸,涉及金額7828.14億元。硅料巨頭中,大全能源的“鎖單”時間也最長,近期大單均為4年以上,最長達到6年。

值得一提的是,大全近期三份大單均是多晶硅料的採購合同。據悉,多晶硅處於光伏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經融化鑄錠或者拉晶切片後,可分別做成多晶硅片和單晶硅片,進而用於製造光伏電池。。

而多晶硅銷售也正是大全的主要營收來源,佔比九成以上。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銷售金額約為162.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9.61%。

在上半年“硅荒”中,大全能源營收、淨利實現大幅增長。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63.4億元,同比增長262.16%;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為95.25億元,同比增長340.81%。

但供需失衡的極端情況不可能永遠存在。市場預計,2022年下半年硅料價格仍將維持高位。到2023年,隨着硅料產能的逐漸釋放,上游硅料和硅片的價格有望回落,同時也將出現產能過剩。屆時,硅料是否會無人問津,折價甩賣?

擔心並非空穴來風,

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進一步顯示,前三季度,大全能源營收累計達246.7億元,同比增長197.15%;對應歸母淨利潤高達150.85億元,同比增長237.23%。其中,單看第三季度業績,大全能源的增幅已經有所回落。

提前鎖單,或是大全能源為應對未來跌價風險作出的解答。

硅料“守城戰”

從供給視角來看,大全能源的“優勢”正逐漸流失。

行業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硅料龍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協鑫科技、新特能源、東方希望等5家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為57.5萬噸,大約佔國內總產能的86%。同期,全球多晶硅的總產能超過88萬噸,其中我國國內多晶硅有效產能達到67萬噸。

據市場預測,到2022年底,上述5家龍頭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擴張至大約106萬噸,同比增長將達85%。同期,國內多晶硅總產能將在130萬噸左右,全球多晶硅總產能預計在150萬噸。到2023年底,上述5家龍頭企業的多晶硅總產能將擴張至大約145萬噸;同期國內多晶硅總產能將達到170萬噸以上,全球總產能將接近200萬噸。

而到2025年底,我國多晶硅的總產能可達到300萬噸,全球總產能也將到達350萬噸以上。從長期來看,硅料必將實現供需平衡,甚至短期產能過剩。

其中,作為當下硅料五巨頭中業務最“純粹”的,大全能源或將承受着更大的跌價風險。

以史為鑑,在上一輪光伏泡沫破裂後,硅料也曾經歷過剩與價格暴跌——從2011年的400元/千克跌至2012年的100元/千克左右,逼得諸多豪賭硅料的巨頭破產離場,2018年跌破百元,至今未能回到當時的價格水平。

大全能源的突然崛起,正是由於在17年的下跌中逆勢擴產,賭中了時機。2017年,新疆大全多晶硅產量為2萬噸,與四川永祥(通威股份旗下)、新特能源(特變電工旗下)、內蒙古盾安、洛陽中硅差距不大。到了2019年底,新疆大全快速增至7萬噸,與後兩者拉開差距,進入了第一梯隊。

然而,在同行紛紛向下佈局“一體化”之際,大全能源卻顯得尤其“保守”。

除了用鎖量長單的方式穩定銷量,公司還選擇把擴產計劃延伸到上游,投建工業硅,以實現包頭多晶硅項目的自給自足,進一步降本增效。

業內人士指出,決定“硅王”勝負的關鍵或不在產能,而在成本。

據硅料企業擴產公告,南玻A的新建項目每噸的投資成本接近8.98億元、新特能源在內蒙古的項目每噸的投資成本是8.79億元,大全、青海麗豪的投資成本是8億元,而通威(雲南、內蒙古)的投資成本只有7億元,每噸就已拉開2億的差距。

光伏之戰,最後還是“剩者為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1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全能源千億訂單“羅生門”:硅料“定價權”在誰手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