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吉大畢業生賣豬肉還債走紅:在剔骨分肉中體悟踏實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廖立峯在自家豬肉鋪前

送你一朵小紅花(六)

辭去公務員,拿起殺豬刀,2021年,為還債追逐過多個風口的廖立峯,選擇了賣豬肉的行當。剛學殺豬時,看到豬血就反胃。但是,廖立峯堅持了下來,他每天凌晨3點起牀,同時經營着兩家豬肉鋪。為了擴大生意,廖立峯開了網店,最近又做起了土豬肉,想打造自己的土豬肉品牌。

生意剛起步,他還沒有從經濟困境中走出來,但穿着圍裙站在案板前的這一年,廖立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踏實。沉澱,是廖立峯選擇的年終關鍵詞,也是沉澱和踏實,讓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廖立峯 31歲

身份:廣西柳州豬肉鋪老闆

年度記憶:吉大畢業生賣豬肉還債走紅

從985大學畢業生、公務員再到“豬肉佬”,廖立峯似乎遭遇了人生“滑鐵盧”。200萬的外債曾壓得他喘不過氣,為還債他辭去公務員,當過旅遊博主、試過帶貨主播,最終他選擇拿起殺豬刀,靠賣豬肉還債。

開網店做直播

最近,廖立峯有點忙。他一邊忙着辦理生豬運輸許可備案,一邊要借車拉生豬,還要為準備年貨的客人做臘肉臘腸。晚上,收工後的廖立峯還會和妻子為剛開不久的網店做直播,往往會直播到第二日凌晨。

直播間人不多,賣的也都是自家的豬肉和農副產品。直播間裏,顧客有自己的偏好,有人想要筒骨搭配後腿肉,廖立峯就現場為顧客切肉,妻子則為顧客改價格。

除了開網店搞直播帶貨,此前做豬肉周邊產業的計劃也在推進,直播間裏,廖立峯母親手工製作的臘腸備受好評,還有粉絲留言詢問臘腸配方。最近,廖立峯又忙起了土豬肉,他希望能在豬肉品質上提升,做成自己的土豬肉品牌。

而在短視頻賬號上,他會分享一些豬肉相關的生活小妙招,“買豬腳一定注意這裏不能吃”、“一招防止臘肉臘腸發黴”、“最嫩的豬肉是哪一塊”……廖立峯説,有了粉絲關注,他也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識分享給大家,讓粉絲能夠學到一些東西。

背後的辛苦旁人並不瞭解

“吉大豬肉哥”是廖立峯的一個標籤,“負債者”則是另一個。因為兩次失敗的投資,廖立峯欠下200萬元外債,也丟失了原本安穩的生活。985名校畢業生,辭去公務員,變身豬肉佬,這個有些戲劇性的情節讓廖立峯走紅,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了粉絲,他甚至成為了一些同為負債者的“樹洞”。

負債者中,有和他一樣因投資失敗欠下鉅款的公務員,也有為賺錢貸款搞投資最後債台高築的年輕人。其中最誠心的一個專門來柳州拜廖立峯為師,要和他一樣賣豬肉。然而,這位“徒弟”沒幾天就幹不下去走了。“他可能看到我一個月能賺3萬,想過來學,認為也能賺3萬,結果才發現原來殺豬那麼累啊,刮豬毛那麼髒啊,凌晨就起牀那麼辛苦啊,割肉那麼麻煩啊,然後就堅持不下來了。”

廖立峯説,很多人只看到他賺錢的喜悦,但背後的辛苦旁人並不瞭解。好像賣豬肉就能輕輕鬆鬆月收入3萬,掙一筆快錢。和同為負債者的粉絲聊天時,廖立峯經常説,賣豬肉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都不容易,有賺錢的時候,也有賠錢的時候,重要的是堅持下去,在時間裏沉澱自己。

他的視頻裏沒有凌晨起牀殺豬的辛苦,也沒有髒污的路面,更不會有他被追債的壓力。視頻裏,只有那些廖立峯有些靦腆地介紹着豬肉相關的小妙招。廖立峯説,被關注後他確實有些壓力,也不敢去表露太多情緒,尤其是當他知道粉絲中有很多和他一樣的負債者。“我不想讓他們看到任何一點負能量,我自己難受、難過的時候我也不願意表現出來,我不想把不好的東西帶給他們,我希望給他們一些更好的東西,哪怕對他們有那麼一點點的幫助也好。”

沉澱讓我看到希望

沉澱,是廖立峯給自己的年終關鍵詞。

被債主追上門時,廖立峯也曾絕望感到撐不下去。為了還錢,他也追逐過不少所謂的“風口”。2020年,他看到拍Vlog很火,便買了一些設備,打算做一名旅拍博主,既能賺錢還能到處走走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他出不了門。

疫情時,直播帶貨也成為風口,廖立峯又當起主播,賣起了家鄉的螺獅粉。然而,風口並沒有帶來錢,接踵而至的仍是催債電話。

走投無路時,他在朋友的推薦下決定去當一名豬肉佬。家裏人不理解,外人冷嘲熱諷,廖立峯自己也經歷過掙扎和矛盾。剛去屠宰場時,一刀下去豬血噴濺,看得他一陣反胃,豬血濺到身上,他會馬上回家換衣服。

但身上的債務容不得他多想。他每天凌晨3點起牀,去屠宰場選豬,選完豬以後就交給工作人員宰殺、剃毛、剖肚,之後把豬拉回自己的檔口,剃骨分肉,再開始一天的售賣。兩個檔口在不同的市場,他經常要忙到晚上十點才能休息。催債電話讓他不敢停工,有一次鬧鐘沒電起來晚了,沒趕上早上殺豬,廖立峯生了一早悶氣。

賣豬肉近一年,廖立峯説生活上最大的變化是從過去瞎忙到現在有計劃性地去忙,不像“追風口”時跟無頭蒼蠅似的,而是在剔骨分肉中體悟到踏實的可貴。他還沒有從經濟困境中走出來,但早已卸下思想包袱,每天規律地奔波在屠宰場和豬肉鋪之間,去賺自己的生活。“我覺得比以前想法很多卻實現不了好了很多,踏踏實實地去做,一點一點去賺,雖然沒還上很多錢,但至少看到了希望。”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