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以“動盪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為主題的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隆重召開。其中,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發表了對於創新和資本市場的看法,他認為,中國創新將遭遇挑戰,資本市場必須搞好退市制度。
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感覺我們的創新模式與美國有較大的差別,接下來十年,我們的創新模式將接受挑戰。美國通過創新、(高端人才的)移民、全球化-生產效率低的產業轉出去,自己發展高端科技、高端製造,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循環,實現其增長。
我國則是制度紅利、人才紅利、全球化,我們與美國形成非常好的互補,美國將中低端轉到中國,我們再賣回美國,典型的例子是蘋果手機,這個過程中,互惠互利。
這個過程中,中國學習到很多,也發展了我們自身,結束了極度落後的歷史。取得巨大進步。
如果對我們創新分類的話:客户中心型-眾多互聯網公司;效率驅動型-製造業體系上,而在工程技術型創新(特斯拉)、科學研究型(生命科學、航天航空等)與美國、歐洲有很大差距。
大國之間競爭是經濟,經濟的焦點是科技,我們要實現轉變。
非常贊同薛瀾教授的觀點:儘管我們的研發投入接近美國,但美國20%投入到0-1的基礎領域,我們只有5-6%,我們雜、散、小,要做調整。
關於資本市場支持創新。我説下意見,我們資本市場很大,但應有的功能,如晴雨表、配置功能等,沒有顯現出來,我們翻了三翻,但股票市場沒變化。結構性、基礎性上有三個問題。
融資端看,推出了註冊制改革,上市公司數量超過4000家,2000年是突破1000家,加速擴容下,抽血壓力大,場外資金觀望,停止發行-恢復發行,最近幾年一直在發行,股票不漲了,關鍵是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有進有出、有呼有吸、只吃不拉,否則成為垃圾的市場。美國上市、退市數目基本相同,退市不到位,我們的股票市場是搞不好的。
投資端:長期投資佔比少,缺少穩定回報。個人,機構不太敢往市場裏面投。美國機構投資者佔60%,中國僅為13%,我們缺少長期投資資本,散户化,解決辦法,企業年僅、商業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積累長期投資。
機構端:儘管有一百多家,競爭力不夠、集中度很低,公募基金17.8萬億,與美國比規模小,投資股票市場的僅10%,服務實體經濟遠遠不夠,要加大機構投資者的力量。
本文源自財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