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韭菜自我修養 篇十三:6天8只新股破發,A股發生什麼了?
作者:諸葛伴
這周真的絕絕子,新股接連首日破發,五天天天有破發。
加上上週五,6個交易日8支新股破發,打新的人都懵了。
接連破發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市場成交量下去了。如果把股價看做水位,那麼成交量就類似水量。同一個缸,水少了水位自然下去,或者説炒得沒那麼瘋狂了。
不過最關鍵的原因是詢價制度變了。
9.18號出台的詢價新規中,將高價剔除比例從不低於10%調整為不超過3%(對註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這實際上變相提高了新股發行價。
此前,高價被剔除比例不低於10%,也就是説至少前10%的報價會被剔除、拿不到貨(新股),再加上機構拿貨有限售期。
那作為專業投資機構,自然會壓低報價,甚至串通壓價。這可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該出現的情況,於是新規出台。
...
新規出台後,定價更加市場化,
數據顯示,新規前兩個月發行的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是30,新規後新股平均市盈率36;
其中最近破發的成大生物、新鋭股份、中科微至發行時市盈率分別為54、52.5和61,肉眼可見的高。
...
發行價高就相當於提前透支了漲幅,
於是新股(註冊制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平均漲幅大大下降。
這也是這周出現集中破發的根本原因。
...
那麼,新股破發的現象還會繼續嗎?
毫無疑問是會的,在共同富裕的主題下,在平衡公平與效率方面,不可能再讓無腦壓低詢價的事情發生。
...
但也不至於那麼悲觀,
一是主板還沒有切換註冊制、目前不太會破發。二是拿貨的專業投資機構也不是傻瓜,之後會有新的平衡。
而且依舊根據共同富裕的主題,如果大規模破發成為常態,那麼場子就完蛋了,自然也不會這麼極端。
端水,是個藝術活。
...
可以確定的是:
新規之後,打新收益率一定會大幅降低。
不過話説回來,這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打新還是穩賺且高收益,那麼這就是資金量的遊戲。
千萬別真以為是憑運氣抽籤啊,大户十幾幾十個賬號、就得有十幾幾十倍的運氣才能勉強回到同一起跑線。
經歷過去年港股打新爆發而後退潮會提前理解,無腦打新終究是曇花一現,投研能力和定價權才是關鍵。
新股破發是一方面,最近大A可能又開始了風格切換。
新能源有分化跡象,消費股這幾周異常堅挺。
...
雙11這陣打算換個無線鍵盤,看着看着,似乎想明白了一些道理。
鍵盤主要看兩款,一個是一代神鍵K380,一個是同樣適合辦公的更貴一些的MX Keys.
比價的時候我發現,經典的K380基本沒什麼好價,而且這幾年是越來越貴的。
...
MX Keys雖然原價貴,但一直不間斷有好價。
再一想最近飆升的菜價,猛然驚覺,
咦,這是不是就是“窮人通脹,富人通縮”?
打開行情軟件,醬油、醋、榨菜和酵母等維持基本生命活動的基本款消費股走勢雷同:
一是行情不好的這周都很堅挺,二是大都從上個月(9月)中下旬從底部起來了。
這是行情切換還是基金調倉?
...
然後再轉頭一看,代表高端消費品的茅台和中免,8月底就企穩了,這周同樣也還行。
再轉眼一看,代表所謂消費升級的“高檔”消費品,一個個稀爛得沒法看。
...
通脹和滯脹之爭就不提了,咱不是經濟學家,也發表不了什麼高見。
但是我莫名想起一個“真錢”的概念。
今年,週期股(比如海運、鋼鐵、煤炭)的起伏十分驚人,週期股的節奏一直充滿藝術感,類似於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預期的節點和幅度是定價權資金“給”的,沒有定價權的小散,一旦先手晚了+後知後覺就自然是被動的頭懸梁錐刺股了。
...
涉及大宗商品的週期股卷得更明顯,期貨有交割所以更多的是需要判斷相對短期的價格變動。
而股票,一旦主升有點鬆動,就涉及到未來幾年起步的預期,進入“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的領域。
其實週期兩個字本身就説明了,“真錢”(尤其是涉及預期)不穩定,所以週期股難度大。
期貨的價格波動有個很有意思的點,那就是一旦價格超過或維持某位置一段時間,下游遭不住,可能會直接停產。
這兩年也沒少聽這類事兒了。
這裏,可能和消費股的“分化”又聯繫了起來。
那就是,能否將成本轉嫁進行到底。
能轉嫁,就是真錢。
基本消費,無論經濟如何,人總不能不吃飯吧?這比商品房剛需多了。
茅台,消費+“社交”?剛需。
雖然現在説年輕人不愛喝白酒,但當年輕人不再年輕那就不一定了。
...
至於消費升級,邏輯説的通,但時間上就不一定到什麼時候了。
綠安的股價是很有觀測意義的。
中免,乃至疑似分化中的新能源,也涉及不同角度的轉嫁和真錢。
仔細想想,無論賽道、低估還是週期,實打實的業績才是王道啊。
以上皆為純手打,中午看鍵盤的時候突然聯繫起來這麼一串,就用手機敲了出來。正準備起牀吃飯,來不及管錯別字了,不過應該不會影響理解。
如果錯別字影響了理解,嗯...也許又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