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14日電 題:量販零食“抱團取暖”是唯一出路嗎?
作者 馬崗 零售獨立評論人
近日,量販零食行業中的兩家頭部企業“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宣佈進行戰略合併。有人稱之為量販零食“老大老三”合體。“價格戰”下,整合、重組是否是唯一出路?
零食量販模式雖已存在很久,但在中國市場火熱鋪開還是近幾年的事。近兩三年,零食專賣店即零食量販店突然成為巨頭們競相佈局、資本加碼的賽道。這一新賽道上,主要是像零食很忙等組貨模式的品牌,和以自營品牌為主的零售品牌,如良品鋪子、三隻松鼠等零售企業也開始開拓主打下沉市場、量販模式的自有品牌社區零食店等。量販零食模式是投年輕消費羣體所好,零食是年輕人喜歡的品類,消費潛力旺盛,筆者接觸的某零食品牌企業的門店,在疫情期間營收規模並沒有下降。在模式上,零食與其他商品不同,具有很強的即時消費性,不容易受電商影響,因此被企業與資本看好。
當一個品牌跑通之後,就會引發更多品牌的效仿,2022年,量販零食就這樣加速鋪開、擴張,進入跑馬圈地的階段。不過,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也出現一些不足和亂象。一方面,零食品類的零售品牌化程度不高,有品牌企業屈指可數;另一方面,玩家、資本湧入,競爭日趨白熱化,不少品牌大打“價格戰”,最終只會導致毛利率更低,使競爭多方都陷入不賺錢的境地;此外,過快的發展下,無論是供應鏈、產品、加盟商管理支持方面,都存在着隱患,出現不少入局的加盟商收益不達預期等現象。有觀點認為,量販零食品牌合併可能是“價格戰”等影響下的大勢所趨。從行業角度看,“老大”和“老三”合併,或能進一步提升市場集中度,有利於整合供應鏈和零售促銷,提升品牌的整體競爭力,為後續的其他品牌擴張戰略帶來聯動效應。也意味着,從單純的開店變成強強聯合,光靠執行層面的操作不夠了,要靠頂層資源的整合。
實際上,進入2023年,量販零食行業中已有多家品牌進行戰略投資或併購。例如,零食很忙數千萬戰略投資恰貨鋪子,愛零食則是先後控股收購了“恐龍與泰迪”和“胡衞紅”,萬辰集團旗下品牌四合一並稱“好想來”等。這些也反映出散店模式在量販零食行業發展中的弊端被暴露。與線上零售銷售不同,線下零售有幾個關鍵指標:單店健康度、整體營收規模、連鎖店密度、品牌影響力。量販零食企業在確保單店健康的同時,還要做大營收,提升開店密度。單純的一城一城開店,擴張太慢,容易失去先機,而通過整合資源強強聯合,或能在較短時間取得不錯的規模。散店難以與規模零售競爭,無論是成本還是管理都落後於規模零售,合併或成為“生存”的選擇。這也意味着零食的零售品牌,從拼開店和店鋪運營,演化到拼整體規模的階段。
不過,用合併搶市場只是量販零食行業的短期出路,長期還看品類和供應鏈。從商品層面看,量販零食品類的雷同度比較高,創新性也不強,所以零食品牌們只能選擇拼規模。拼完規模,能活下來的品牌們,會拼精細化,會拼產品創新,開發更新鮮、更綠色、更健康的零食,甚至面向不同年齡段有精細化的商品策劃。就像第一代奶茶店消失之後,鮮果奶茶出現並“統一”了市場。量販零食行業也將是短期拼規模,長期拼品類和供應鏈。(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