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GDP論”早已被詬病,走綠色發展之路日漸成為共識。3月23日,深圳市發佈GEP核算制度體系,為“綠水青山”的定價制定依據,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有助於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可落地的經驗。
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新標準是對舊模式的完善,折射出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認知層次的提升。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和人們熟知的GDP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標準體系。過去,粗放型發展模式下,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着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尤其在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單純使用GDP來評估經濟發展狀況已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近年來,我國大刀闊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污染治理、環保督察、試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宏觀上的頂層設計已經日趨完善。現在,推進GEP核算有了量化指標,有利於生態文明理念在微觀層面、實踐層面落地執行和精細化考量。
GEP的出現,填補了評估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提供的總價值的空白。當然,這也不是説GDP沒有用了。目前GDP仍然是衡量和比較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只有經濟基礎牢了,才有條件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
可以説,以GEP核算為“指揮棒”“保險栓”,有利於推動GDP、GEP雙增長,並促進GEP向GDP有效轉化。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對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也具有積極的示範意義和引導作用。(文/萬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