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日報:騰籠換鳥 搭建科創平台 濱城區走出轉型升級之路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從化工企業廠區到科技產業園的嬗變

騰籠換鳥,搭建科創平台,濱城區走出轉型升級之路

濱州日報/濱州網通訊員 李榮新 王娟

“加試劑、調參數……硝化反應、氯化反應、磺化實驗反應。”近日,在落户黃海科技產業園的山東科加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連續流實驗室裏,該公司副總經理褚國忠正帶領8名科研人員進行化學實驗。

在新材料、醫藥、農藥、生物工程等領域,該企業20餘名科研人員立足行業、產業前沿進行產品工藝開發,僅3個多月的時間,累計研發產品達40多個,已研發成功並投放省內、市內市場的新產品達4個,為區域產業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樓房。在不久前,此處還是濱州工業園區的一家傳統農藥化工企業生產廠區,而如今,卻變了以新材料為發展方向,能承載30家到50家企業孵化的功能性、服務型的產業園區。

騰籠換鳥,轉型升級,搶佔高質量發展新優勢,2020年11月,濱城區成立並啓動總投資107億元的黃海科學技術研究院暨產業園項目建設,構建“研發+中試+轉化+職教”的黃海模式。依託黃海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技術和研發成果,針對傳統農藥化工企業產品大眾化,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競爭力不高、效益不高等問題,對佔地700畝的農藥企業廠區進行搬遷,同時又新增了300畝土地。作為總投資15億元的黃海科技產業園,主要建設多功能研發實驗樓、標準化中試基地、定製化廠房和安環配套設施等。

“圍繞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向發力,用科創融合的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建立科創平台、提升科創檔次、整合科創資源、數字支撐科創等措施,培植一批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市場主體,初步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科創對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力和推動力,打造科技創新示範區,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建設引擎區。”濱城區委書記白平和説。

目前,黃海科學技術研究院以綠色智慧化學、多功能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為主攻方向,與中科院、瀋陽化工大學等50餘家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簽約5個項目、4名人才。而作為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及入園企業提供設施配套的黃海科技產業園,已有2家完成註冊,3家完成現場調研,正與10個項目進行洽談。

山東科加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不僅是黃海科技產業園孵化的第一家研究型企業,也是集化工連續化裝備、工藝驗證服務和老產品優化升級、新產品研發於一體、實驗指標世界領先的企業。公司利用微通道反應器、動態管式反應器、固定牀反應器等化工裝備研發新產品,可根據企業訂單需求,提供從實驗室到中試再到工業化級別產品的設備工藝升級與研發等服務。

“產品研發成功後,不僅給企業產品工藝包,還給企業定製撬裝設備。撬裝設備就如同海洋油井平台一樣,是企業生產產品的集成設備,企業可直接進行安裝,不僅節約成本,減少設備佔用空間,大大降低安全風險,提高企業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率,實現降成本增效益,一站式解決化工工藝落後與裝備連續化的難題。與傳統研發相比,是企業傳統研發效率的5倍,實現了研發新產品週期短、效率高的目的。”山東科加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褚國忠介紹説,“2021年,公司計劃申報5個行業標準、20個專利。藉助自身的實驗平台,計劃再引進國內14家高校、科研院所入駐公司,把含金量高的科技型企業和研發項目招進來。”

科加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開放性服務平台、定製化技術開發,再加上黃海科創產業園建設標準化中試基地及提供公用工程、環保治理、倉庫、消防等配套附屬設施,正是從事新型滅火劑新材料生產的藍濱特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户的原因所在。公司入駐後,依託山東科加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連續流研發平台進行工藝技術開發,僅2個月就完成了新型滅火劑新材料產品的小規模中試驗證,實現了產品孵化。今年計劃投資3000萬元,新上一條年產1000噸生產線,在黃海科技產業園建設近2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目前正在做廠房設計。

“我們將黃海科技產業園重點打造成集技術開發、成果孵化、產業轉化、綜合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科創平台。”黃海科技產業園總經理褚丹説。據介紹,黃海科技產業園將自建三個特色實驗室,共享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供科研院所及企業研發使用;建設標準化中試基地及公用工程、環保治理、智能化物流中心、消防等配套附屬設施;建設10萬平方米定製廠房及配套公用工程,引導研發成果就地轉化;3年到5年內完成100個以上項目的研發與孵化,帶動全市相關產業產值不低於100億元。

“為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我們積極探索新模式、聚焦新動能、培育新引擎,先後編制完成了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高端裝備製造、高效生態家紡服裝、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四大主導產業;完成了園區總體發展規劃,走企業佈局園區化、產業發展集羣化、產品品牌高端化之路,打造綠色轉型試驗區、智能製造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濱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邊洪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