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的特點是什麼?除了顧名思義的身家財產量第一以外,另一個特點就是——中年人。
但早在多年前,就有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男人,告訴我們:青年也可當首富。這個傳奇人物就是黃光裕——19歲獨自創業,35歲成為胡潤榜首富,37歲問鼎福布斯中國。
但反觀中國漫長的經濟發展史,卻發現類似的青年富豪少之又少,繼黃光裕後再無後人續寫神話,這不禁讓我們感嘆道:中國不可能再出現一個35歲白手起家的首富了嗎?
一句著名的歌詞唱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它告訴我們努力奮鬥對於成功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印證出另一個觀點:光靠努力,缺少運氣和機遇,終究無法取得成功;同樣地,機遇來到你的面前,卻無法抓住,同樣也是徒勞。
機遇、運氣,如此不可捉摸的事物,又應該如何去把控呢?為什麼把握住機遇對於成功人士來説如此重要呢?
之所以強調\"機遇\"的重要性,是因為當下的社會市場早已飽和,那些一炮而紅,一朝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少。此時的年輕人若想要闖一番事業,只有創新這一條路可以選擇,但創新的思維頭腦並不是誰都能擁有的。
如此看來,\"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固然有它的道理,在機會渺茫的大環境之下,出現一個\"35歲首富\"的可能性也十分低微。
對於\"三十五歲白手起家的首富\"而言,這一批青年企業家們應是處於一個發展興盛,百花齊放的社會之中。這個看似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商海實際上充滿了暗湧與危機,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經濟架構早已改變。
為什麼説經濟架構早已發生了改變呢?我們回看一下歷史,第一波的創業高潮,源起於改革開放時期,從1978年至今,商人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
當時的創業者們是真真正正的\"白手興家\",從\"個體户\"開始做起,啓動資金極低,甚至於\"幾分錢就能做買賣\",那也許是一條魚,一顆菜;運營成本同樣極低,沒有龐大的工人團體,也沒有廠房基建和貸款。僅僅依靠轉手、買賣就可以獲得第一桶金,然後再把生意越做越大。
反觀當下的\"創業之難\",可謂是難於上青天,如果沒有五六十萬的啓動資金,又有誰能\"空手套白狼\"地勇敢創業?
經手做買賣,甲方會查看的不單單是公司的資質經驗,更需要查驗經濟狀況,基本上,啓動資金不足的新興公司,最後都會被無情淘汰,沒有翻身的可能,只能面臨一個代價巨大的倒閉。
ofo集團的創始人戴威就是白手起家的青年,成為首富的他年僅32歲,但很可惜的是,這個光環只摧殘了一剎那,又迅速破敗。現已經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如此看來,高啓動資金已經是現代創業最難邁過的一個門檻。而那高額的啓動資金早已攔住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創業成功卻守業失敗的代價,又擊垮了一大批雄心壯志的年輕人。
在現今的社會來説,青年白手起家創業成功,很難;在變幻莫測中守住基業更難;成為首富,難上加難。
今年年滿35週歲的青年,出生於1985年。1985這個看似平平的年份,實際上有一項政策正盛行,那便是計劃生育。
從1971年起,規定一家一户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如果多生超生就是違反法律,因此我們這一代經歷了計劃生育出生的孩子都沒有兄弟姐妹,家中也是\"唯我獨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試問,一顆掌上明珠又如何經得起跌打碰撞呢?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願進入公司打工,考公務員進入國企,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創業。除去上面所述的起步難之外,更因為創業的過程很困難。
著名富商王健林,從部隊中退伍後決定下海經商,正值改革開放的浪潮,看似有很好的機遇,但王健林的創業之路卻並不順遂。由於缺乏經驗,再加上對方老闆的一再刁難,王健林的創業幾次瀕臨失敗,他九天九夜不合眼,甚至一份泡麪分三頓吃。
試問,身為家中獨子的我們,又如何能經得起這種創業的苦處?颳風下雨跑業務,酒後扣喉繼續應酬,與甲方周旋,鬥智鬥勇。
相比起這困難,不難看出一個道理:當一個\"打工仔\"也有\"打工仔\"那平凡的快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吃苦就必定不會換來更高的紅利,但現在的年輕人們寧願不要這個紅利,要舒服,要安逸,吃不得苦,也不願意吃苦。
連35歲的青年都不願意成為商人,又遑論白手起家成為首富呢?
中國不再可能出現一個35歲白手起家的首富,這是一個真命題。迴歸當下,哪怕真的有一個青年企業家榮登胡潤富豪榜,也難以登上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