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4年最後一份年報?葛洲壩去年營收1126億元,重組合並按下加速鍵
3月20日,葛洲壩披露2020年度報告,全年取得收入1126.11億元,同比增長2.42%;利潤總額76.92億元,同比下降12.47%;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2.82億元,同比下降21.31%。
年報顯示,葛洲壩未能全部完成2020年生產經營計劃。2020年合同簽約計劃2600億元,實際新籤合同2712億元。營業收入計劃1230億元,實際完成1126.11億元。投資計劃900億元,實際完成582.6億元。
展望2021年,葛洲壩在年報中表示,預計合同簽約計劃3300億元,營業收入計劃1450億元,投資計劃1168億元。
環保業務持續下滑 業務重心轉移收縮
從細分業務板塊來看,2020年葛洲壩業務範圍涵蓋工程建設、工業製造、投資運營和綜合服務。
作為老牌建築公司,葛洲壩2020年主要收入來源工程建設業務:貢獻營收713.57億元,佔總收入比例為63.37%;利潤總額45.61億元,佔總利潤59.3%,撐起大半以上利潤空間。
收入方面,除工程建設和投資運營相比上一年小有漲幅、分別漲8.29%和15.67%外,剩餘兩項業務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工業製造同比下降15.3%,綜合業務同比下降42.82%。
對此公司解釋為,系業務方向調整所致。比如工業製造方面,葛洲壩2020年收縮了部分環保業務,導致收入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板塊曾讓葛洲壩的風頭一時無倆。如今業務重心的轉移收縮,或許也説明了它的榮光不復。
水電起家的葛洲壩,其在環保業務的涉足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葛洲壩積極探索轉型升級,次年新成立100%控股的中國葛洲壩集團綠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園公司),再加上原有的中國葛洲壩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葛洲壩集團水泥有限公司、葛洲壩能源重工有限公司3家子公司,確立了以“四輪驅動”的格局,大張旗鼓地進軍新興環保產業。
從零到百億,葛洲壩只用了5年時間。2015—2017年,葛洲壩環保板塊實現收入3連漲,分別為65.6億元、138.73億元和266.82億元,業績表現一度僅次於建築板塊。葛洲壩在2017年報中如此表示,“從零開始,打造一個百億級環保產業集羣,僅用時五年,我們做到了。”
但從百億跌下,3年時間也足矣。2017年成為葛洲壩環保業務的轉折點,此後兩年,環保板塊收入為194.29億元、131.82億元,與巔峯值相比幾乎腰斬。再到今年,環保業務收入究竟幾何?年報中已無處可尋,只知道與鼎盛時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歸其原因,和被賦予重任的綠園公司表現不佳相關。2014年成立初期,綠園公司目標是“成為國際頂級的環保領軍企業”,但經歷了2015—2017年高速增長期(三年分別盈利0.68億元、1.47億元、2.31億元)後,便迅速盈轉虧:2018年淨利潤虧損1.77億元、2019年淨利潤虧損9億元,虧損大幅擴大,直接拖累環保業務業績。
2020年,中國葛洲壩集團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泥公司)以特殊性税務模式重組整合綠園公司,使其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本次轉讓完成後,年報顯示,在水泥業務核心市場佔有率穩中有升的前提下,水泥公司業績不進反退,2020年歸母淨利潤由上一年的15.07億元暴跌至1.57億元。
3月22日,中國銀河發佈研報稱,維持葛洲壩推薦評級。中國銀河認為,葛洲壩營業收入再創新高,業務結構全面優化;新籤合同穩健提升,業績有保障;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各項業務穩中求進。
中國能源建設合併葛洲壩擬登A股 後者將終止上市
但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這份2020年報,也將是葛洲壩上市14年來,最後一份以“葛洲壩”命名的成績單。
年報披露當日,葛洲壩公佈中國能源建設換股吸收合併葛洲壩草案,中國能源建設擬通過向葛洲壩除葛洲壩集團以外的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葛洲壩。
草案顯示,本次中國能源建設換股吸收合併葛洲壩的換股比例為1:4.4242。綜合考慮股票價格波動的風險並對葛洲壩換股股東進行風險補償,葛洲壩換股價格以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的均價6.04元/股為基準,給予45%的溢價率,即8.76元/股;中國能源建設A股發行價格則為1.98元/股。
截至定價基準日,葛洲壩總股本為46.05億股,除葛洲壩集團持有的葛洲壩股份外,參與本次換股的葛洲壩股份合計26.32億股。按照上述換股比例計算,中國能源建設為本次合併發行的股份數量合計為116.46億股。
本次合併完成後,葛洲壩將終止上市,中國能源建設作為存續公司,為本次合併所發行的A股股票、以及原內資股轉換的A股股票,將申請於上交所上市流通。也就是説,繼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中國能源建設此次將實現“A+H”兩地上市。
此次兩家公司的重組合並,被譽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啓程後,首例央企上市公司吸並重組。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間“碳達峯”“碳中和”成為風口,將利好水電、水泥等板塊——這正是葛洲壩的強項。
因而草案的公佈,不僅意味着重組合並一事已按下加速鍵,合併將為兩家公司帶來怎樣的利益空間,也已然提上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