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行業研究
進入2021年以後,關於IPO的審核和監管就明顯變得嚴格,過會率明顯下降,終止企業數量也高居不下,IPO上會企業數量有放緩的跡象。
據大象研究院數據統計,2021年以來截至5月13日,A股IPO終止企業共計116家,107家主動撤回,這一數量遠遠超過了2020年全年終止企業數,2020年全年合計才僅有82家企業終止。
在這116家終止企業中,創業板終止企業為63家,佔比54.31%,其中審核不通過4家;科創板終止企業為40家,佔比34.48%,其中審核不通過3家;主板終止企業13家,佔比11.21%,其中審核不通過2家。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創業板IPO終止企業情況
從2021年以來截至5月13日,創業板IPO終止企業為63家,是終止IPO的“重災區”。
1、從地區分佈情況來看
其中廣東地區終止企業數最多,有15家;
江蘇地區終止企業數緊隨其後,有14家;
北京、浙江地區排在第三位,各有6家;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2、從證監會行業來看
專用設備製造業終止企業數最多,有8家;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緊隨其後,有7家;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位居第三,各有6家;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科創板IPO終止企業情況
從2021年以來截至5月13日,科創板IPO終止企業為40家。
1、從地區分佈情況來看
其中廣東終止企業數量最多,有8家;
上海終止企業數量排在第二位,有7家;
北京、江蘇、浙江各有5家,位列第三。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2、從證監會行業來看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終止企業數最多,有8家;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位居第二,各有6家;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主板IPO終止企業情況
從2021年以來截至5月13日,主板IPO終止企業13家。
1、從地區分佈情況來看
廣東終止企業數量最多,有3家;
江蘇、遼寧、上海終止企業數量並列第二位,各有2家;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2、從證監會行業來看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終止企業數最多,有2家;
其他11個行業各有1家終止企業。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主動撤回,都有哪些問題?
據大象君統計,2021年以來116家終止企業中,有107家均為主動撤材料終止IPO。
IPO撤回的原因一般包括被現場檢查撤回、現場督導撤回、審核時長用盡終止以及其他事項主動撤回等。
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主動撤回材料,終止IPO進程,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盈利問題,經營狀況異常,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持續盈利能力存疑(6家審核不通過的企業均有這個問題);二是報表項目異常變動,不能合理説明原因;三是誠信、訴訟等問題,包括虛調利潤、訴訟纏身等問題,這些是企業抹不去的“黑歷史”,監管加強後,終止撤回的企業中,不少被詬病存在誠信問題。四是倉促申報,很多盡調工作做的不夠充分,一旦被現場檢查,很容易被監管發現問題而導致處罰,因此很多企業主動撤回材料;五是財務狀況、會計核算規範性存疑;六是合規性問題未解決,影響發行條件;七是未能回覆審核中提出的問題;八是未及時更新申報材料,導致財務資料過期三個月自動終止。其他因素如會計政策調整是否合規,成長性是否充足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所在。
終止原因有很多,具體詳細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公司後續發展如何,市場和時間會給出最好的證明答案。
2021年,IPO撤回潮裏,企業的命運不盡相同,有的企業,在重新調整業務後,等待時機或許會再度發起衝擊;也有的企業,在飽受市場爭議後選擇沉默;還有一些企業由於信披違規,即使在撤回IPO後仍然面臨監管處罰。
問題企業的上市,往往會造成多輸的格局,既禍害市場,也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還會打擊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信心,阻礙着資本市場的發展。只有企業的質量有所保證了,才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目前的監管環境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淨化市場,對於整個市場而言,嚴監管、高門檻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企業要想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對自己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要更加審慎,也許在這場嚴監管的風暴過後,企業對於自身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附表:各板塊終止審核企業名單
創業板終止審核企業名單
科創板終止審核企業名單
主板終止審核企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