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按:企業增長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就是企業內部的價值鏈,打通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這個循環,才是企業實現健康增長的前提。
如果把上圖比喻成企業的“任督二脈”,其中,督脈是陽,任脈是陰。企業的督脈在哪裏呢?就是價值創造,做蛋糕。企業的任脈是什麼呢?就是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
01價值創造
首先是督脈,即“陽”,這是做蛋糕的過程。我們要把企業的價值做大,顯然目標不能定得太低。如果目標定低了,企業又怎麼能夠做大?我經常問一些企業家,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增長率達到多少是比較合適的?有人説5%,有人説是10%。事實上,企業的增長率如果低於20%-25%,這個企業一般來説是每況愈下的,因為有通貨膨脹的因素在內,而員工的回報也要有所增加,以及很多不確定的風險要分攤。如果企業每年的增長只有5%或者10%,拿什麼來分攤這些風險?
如何設定目標?管理學認為,目標管理的本質是自我管理,自動自發,當然要自己定目標了。這個目標如果不具有挑戰性,就會遭到領導的否決。很多企業為什麼定不了那麼高的目標?我聽到最多的反饋是困難多,資源有限。他們不去依據市場機會,而是依據內部的資源條件和能力來確定目標。可是企業內部的資源能力總是有限的,所以你的目標永遠要受限於此,企業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大規模的增長?所以,內部的資源、能力和條件要接受外部目標的倒逼,目標要由外而內來定,不能由內而外,這是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經常犯的錯誤。
2、要把蛋糕做大,就一定要搞清楚什麼叫做效用價值,什麼叫做虛擬價值。我們很多企業始終是成本思維,根本就搞不清楚真正賺錢的是虛擬價值。
虛擬價值非常有用,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並不是奔着效用價值去的,他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唯有虛擬價值才能滿足他。所以,我們首先是把蛋糕做大,然後就是要多去做一些虛擬價值,這樣的話,企業獲取的利潤就會非常可觀。
接下來,我們還必須要搞清楚,企業裏面真正創造價值的到底是哪些人?誰的貢獻大,誰的貢獻小?整個企業創造財富的就是這四類人羣,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同人羣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創造價值的方式也不一樣。
首先是勞動。我們所説的是狹義勞動,它指的是你的產出和勞動時間呈線性函數關係。大家都知道,凡是你的產出跟勞動時間呈線性函數關係,那你的貢獻一定是小的,為什麼?因為勞動時間約束了產出。靠勞動時間創造價值最大的,一般來説是諮詢師或者律師,他們單位時間的產出比較大,但是同樣他們也是單位時間的產出,也是一個線性關係,所以,他們創造的價值也是有限的。
而要讓企業的財富增加,要把市場這塊蛋糕做大,一定要用到後面三種價值的創造方式。首先是知識。在這裏,我們一定要明確,任何知識本身不是價值,比如,我們從書本上讀到的知識,我所理解的知識,它們都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不是知識本身有價值,而是知識被應用到實踐當中,被實踐所吸收以後,才會創造價值。
知識創造價值具有什麼特點?就是簡單+複製。簡單就是把它標準化,然後進行無限複製。西方企業特別懂得這個道理,Windows、蘋果的一些產品都是這樣。早年,蘋果的iPod一經推出,就消滅了MP3。這時,它的核心能力就是iPod,是把每一款產品不斷做多、做大,然後產生規模經濟的過程。進而,蘋果把iPod做大,推出了iTouch,再做大一點,又有了iPad,然後,它又把iTouch增加了一個通話功能,就是iPhone。而把iPod裏面的音樂平台拿到網絡上去,就變成了iTunes,再把iTunes賣音樂的模式變成賣應用,於是就產生了AppStore……凡此種種,都是圍繞自身的核心能力,放大單一產品規模,並沿着這個能力形成多樣性,形成範圍經濟,這就是知識創造價值非常典型的案例。
不論是勞動創造價值還是知識創造價值,它們所追求的都是確定性。企業家創造價值就不一樣,他追求的是不確定性。所以,真正的企業家都是一羣賭性極強的人,他賭的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因此,如果你是一個風險的規避者,那就肯定做不了企業家,就適合做運營,做企業內部管理。企業家一定是瞄準未來機會的,這就是企業家創造未來的方式。
最後是資本創造價值。資本都會尋找水草肥美的地方棲息,而水草肥美,就意味着風險最大、價值最大。所以,資本創造價值一定是賭企業的風險,一定是跟着企業家走的。資本一旦認定某位企業家有前途,就一定會跟着他走。如果企業家不會描繪未來,不會講故事,那我相信,資本也肯定不會垂青於他。資本的投入一定是賭將來,企業現在賺很多錢,跟資本有什麼關係呢?它的投入一定是着眼於未來的利潤,而未來的利潤一定存在於高風險之處。
價值創造的三個任務。第一,要想方設法設立超常規目標,把蛋糕做大;第二,一定要多做虛擬價值,不要始終停留於效用價值方面;第三,一定要激活價值創造的要素。
02價值評價
很多企業容易犯的錯誤是什麼呢?逮住一個指標就考核,根本就不去考慮這個指標是不是業績指標。但企業裏面很多指標,有能力指標,有過程指標,有業績指標,有領導力測評指標,怎麼可能逮住一個數字就去考核呢?
我舉一個小例子,來理解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評價?我經常去一個省會出差,發現那裏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下着傾盆大雨的時候,灑水車還在拼命給花草樹木澆水,那肯定是考核出問題了。灑水車應該對什麼負責?它應該對花草樹木的存活率負責,所以,植物的存活率才應當是考核指標。但我猜,他們考核的就是每天出了多少勤,灑了多少水,以至於我經常看到那些灑水車跑到一些小街小巷裏把水放掉,這樣的管理能有效嗎?但如果我們考核的是花草樹木的存活率,天晴的時候他就會多灑幾次,下雨的時候就不用灑了。所有的過程指標應該是給當事人自我管理和自我糾偏的。對於組織來説,我們要的是結果,所以結果是拿來考核的,過程是拿來糾偏的。
還有很多企業要計算重點任務完成率。我記得陳賡大將的一句話非常經典。他説:軍隊打仗,槍聲一響,60%的計劃都作廢了。我們很多企業還要用重點任務完成率這樣的東西來考核,這些任務不完成,目標就實現了可不可以?他給公司省錢了當然更好啊。所以,我們非要人家去完成他可能不需要完成的一些過程,就抑制了人的能動性。
還有的企業經常考什麼?客户滿意度。客户滿意度是過程指標還是結果指標呢?華為認為這是一個過程指標。你可以讓客户體驗非常好,但是他體驗好了之後會帶來什麼呢?要麼產生收入,要麼帶來回款。如果又沒有收入,又沒有回款,那企業不成了公益組織了嗎?凡是沒有結果的過程,都是高成本。所以,還是要回歸到正確的價值評價,要考結果,考真正的業績貢獻。
有的企業考核關鍵員工流失率,這樣一些指標應該是測評一些部門一把手領導力的指標。他下面的關鍵員工都跑了,説明領導力有問題,但你不能把領導力測評指標變成業績測評指標。我見過一家企業,因為評測關鍵員工離職率而鬧了笑話。11月份有一個關鍵員工要離職,他的領導就跟他講,兄弟,你能不能明年1月份再走,因為公司在考我關鍵員工的離職率,大家都在做指標。這種過程指標是很容易做的對不對?不好做的是那些結果指標。所以,如果不迴歸正確的價值評價,企業要形成壓力傳遞是很難的。我覺得,很多企業的價值評價,用一個不恰當的詞來比喻,叫做Entertainment,叫娛樂,就是娛樂組織。
03價值分配
價值分配就是我們説的論功行賞。什麼是好的價值分配呢?其實就是一句話,分完錢之後,兄弟們是不是衝鋒。如果分完錢之後大家都不衝,那一定是錯誤的價值分配。
價值分配的導向是導向衝鋒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我們看到很多企業是怎麼分的呢?比如,根據學歷來進行價值分配。憑什麼一個人讀書多,他就應該分得更多呢?是不是越會讀書的人,創造的價值就越大?這只是一種假設,但我們要基於真實的價值創造來衡量。還有的企業按工齡分配,工齡越長意味着貢獻越大嗎?那也未必。很多人工齡很長,但是學習能力不行,他是在下降的,他的貢獻也不大。所以,企業一定要找到那種能夠真正衡量價值的東西,然後再去分配。
企業只有把最能幹的人放在最前線去貼近客户,去管理企業跟客户之間的邊界,才能源源不斷的有“糧食”進來。所以,千萬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公平,企業要追求的就是效率,怎麼有效率怎麼來。
如果我們把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這個循環打通了,就如同從生理上把任脈、督脈打通了,這時的企業才是健康的。很多企業沒有活力,不就是利益的驅動機制、分配體系出了問題嗎?如果我們不去打通分配體系,企業的活力又從何而來呢?
內容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