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業績會風向生變:“取悦”中小投資者傾向明顯,為拉近距離打感情牌,參與者獲得感增強

財聯社(北京,記者李慧敏)訊,截至4月26日,滬市已有1239家滬市公司披露年報,其中607家公司已召開業績説明會,目前累計觀看量已超千萬次。

上交所預計,將有近1400家上市公司召開業績説明會,約佔滬市公司的75%。三類重點公司中,107家“A+H”公司已有99家召開説明會,7家擬於近日召開,基本實現全覆蓋;滬深300指數公司184家,共181家擬召開,已實際召開110家、預告召開31家;央企190家,共180家擬召開,其中已披露年報144家,已實際召開107家、預告召開24家。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今年業績説明會情況發現,或主動或被動,上市公司業績説明會“取悦”中小投資者傾向明顯。一批上市公司正在努力改變昔日生硬拗口的表達習慣,力圖最大程度上達到通俗易懂;擔心文字不夠簡潔明瞭,圖文、PPT、短視頻、小動畫,挖空心思各種工具齊亮相;為拉近距離打出“感情牌”,董事長甚至直接喊出投資者的名字,致股東信也是語重心長娓娓道來……

“上市公司努力‘取悦’中小投資者,是聰明之舉,也是抓住未來的一個好選擇。”專業人士表示,潛移默化中,A股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趨勢從未像近年來這樣明顯,資產需要更努力地向資本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前景,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關注。而買方的力量顯然不是隻在少數機構投資者手裏,A股擁有全球最大的公眾投資者羣體,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既是市場活力和流動性的基本源泉,也是交易定價中的重要力量。

而近年市場化退市的進程亦證明了這一點。財聯社記者發現,自2018年中弘股份第一家面值退市開始,市場化退市已成為常態:2019年6家、2020年9家、2021年至今將近4個月的時間,已有7家上市公司因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面值低於1元而退市。這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是絕對市場化的選擇,也真正體現出了“散户的力量”。

或主動或被動,舉辦業績説明會意願提升顯著

今年的年報季即將結束,回頭看,或主動或被動,上市公司召開業績説明會的意願在顯著提升。

以滬市為例,預計將有近1400家公司公佈擬召開業績説明會,佔滬市公司的75%。其中滬深300指數公司、“A+H”公司和央企三類市場影響較大的重點公司召開比例預計超過90%。

從實際落地情況看,截至4月26日,已有1239家滬市公司披露年報,其中主板公司1057家,科創板公司182家。607家公司已召開業績説明會,其中主板公司525家,科創板公司82家,另有248家公司已披露召開預告,其他公司也在積極準備中。

三類重點公司中,107家“A+H”公司年報披露時間相對較早的,已有99家順利召開,7家已發佈或擬於近日發佈召開預告,基本實現全覆蓋;滬深300指數公司184家,共181家擬召開,其中已披露年報129家,已實際召開110家、預告召開31家;央企190家,共180家擬召開,其中已披露年報144家,已實際召開107家、預告召開24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國資委歷史上首次正式發文,要求央企上市公司全部舉辦業績説明會,原則上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要親自參加,還考慮將實施情況以適當形式納入考核。

“從歷史上看,央企歷來不大願意組織針對投資者的説明會,首先因為沒動力,央企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目標和上公司常規的邏輯不一樣,他主要是對上不對下;其次,以央企國企一貫的謹慎作風,董監高也擔心説錯話。”一位資本市場研究專家表示,國資委專門發文督促,首先是因為,國資委越來越認識到資本市場對於國企改革的重要性,要利用好這個平台首先就投資者要認可,就必須跟投資者多交流,畢竟大部分還是散户;其次,國資委本身也覺得很多好的央企市場估值是偏低的,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正常的宣傳和投資者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多投資者對央企是不瞭解的,央企有必要放下架子主動交流。

“而且隨着各方對業績説明會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原本無意召開説明會的公司,也準備召開説明會了。”上交所有關人士介紹,業績説明會作為上市公司與各類投資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已逐漸深入人心形成習慣,成為與定期報告信息披露相輔相成的標配。

而且,上交所聯合浙江國資委還首次嘗試集體業績説明會,於4月15日舉辦了五家國企的集體業績説明會,投資者參與熱度和互動效果明顯更為突出,為後續進一步創新業績説明會組織形式提供有益借鑑。

“近年,我們不斷倡導敬畏投資者、服務投資者,要想方設法地去和投資者做交流,要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所以從上到下越來越重視業績説明會。”前述專家表示,目的是強化上市公司這個意識,就是説投資者是你的股東,年報出爐,董事長、總經理向你的股東做一個彙報,這是應該做的事。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葉小杰認為,上市公司通過舉辦業績説明會,與投資者坦誠交流,能夠營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時也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依據,這是負責任的表現。反之,如果上市公司逃避與投資者的溝通交流,則遲早會受到投資者的質疑和拋棄。

上市公司業績會風向生變:“取悦”中小投資者傾向明顯,為拉近距離打感情牌,參與者獲得感增強

“取悦”中小投資者趨向明顯,散户獲得感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業績説明會還有其他明顯的變化,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説明會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表述方式上,都在向中小投資者傾斜。一些中小投資者反饋稱,今年的業績説明會參與度有史以來最深、獲得感最強。

上交所數據顯示,今年投資者參與度顯著擴大。參與人數增多,目前業績説明會觀看量累計超千萬次;互動頻率提高,投資者總共提出各類問題超6000條,公司總體回覆率超過90%,其中200餘家公司實現100%回覆,剔除公司介紹部分,與投資者互動時長平均達到64分鐘,約八成互動時長超過1小時;參與主體多元,中小投資者、投服中心、機構投資者、券商分析師、媒體記者等各類市場主體深度參與,特別是投服中心代表中小投資者積極發聲,目前已參加滬市主板55家、科創板36家。

而説明會上,諸多信息從冷冰冰的報表背後走出來,呈現出了鮮活的面目,以往乾巴巴地單純“讀年報”的狀況已經極為罕見。“講得清”和“答得實”似乎已成起點要求。

首先,通過形象展示、生動講解,年報中較為專業、抽象的信息不再難懂,此為“講得清”。比如,藥明康德用漏斗圖形象展現年報文字抽象的“CDMO商業模式”和“跟隨藥物分子”、招商銀行多角度詳解“大財富管理”概念,都把晦澀難懂的艱深概念拉至地面。

其次是“答得實”。上市公司一直以來“報喜不報憂”的狀態正逐漸打破,從表面化外交辭令向真誠交流轉變、從含糊不清到清晰詳實轉變。而對於很多敏感問題,上市公司也是實話實説,向投資者“交底”,比如中國平安坦率回應華夏幸福債務違約事件,百奧泰耐心解釋抗腫瘤新藥臨牀失敗及終止部分臨牀研究相關原因等等。

而投資者關注的問題內容,也更有深度、更加專業。從股價概念到實際業務與研發實力,從宏觀想象到行業趨勢與微觀實幹,從業績好壞到驅動因素,從短期盈利到可持續增長,均有涵蓋。

“向誰表達”“如何表達”,成為尤其緊迫且重要的事

毫無疑問,在合理保持IPO常態化、上市公司家數持續擴容、企業需要資本“流量”加持的環境中,上市公司“向誰表達”“如何表達”變得越來越重要。

專業人士認為,業績説明會是上市公司表達、呈現甚至弘揚自身的一個絕佳平台,而在這個平台上,首先要明確的是“向誰表達”。

“對上市公司來説,A股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趨勢從未像近年來這樣明顯。”有市場人士表示,隨着註冊制的有序漸次鋪開,市場已形成了這樣的預期:未來A股市場中的資產,尤其是優質資產供給將源源不斷。供需關係的再平衡使得一旦上市,資產價格就能一步登天的“神話”落幕。資產需要更努力地向資本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前景,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關注。

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買方的力量只在少數機構投資者手裏嗎?

“顯然不是。A股擁有全球最大的公眾投資者羣體,已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既是市場活力和流動性的基本源泉,也是交易定價中的重要力量。”上述人士表示。

該人士認為,如果説A股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還算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話,那優勝劣汰邏輯在市場價格形成中的體現則更為直接甚至殘酷。在市場中,一些失去投資者信任的公司長期股價不振,最終走向“1元退市”,已讓投資者見怪不怪。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定增獲批後,因為無法得到投資者認可,再融資最後無疾而終,嚐到被人家“用腳投票”滋味。

前述資本市場研究專家補充道,只有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才能得到關注進而得到認同。一家不會甚至不願與廣大投資者溝通的上市公司,可能在無聲之間被市場遺忘,“面目模糊”的結果很可能是“黯然收場”。

至於“如何表達”,專業人士大多表示,就是要學會説“大白話”,上市公司需要在不到2小時的時間內把自己“講清楚”。

上述人士表示,沒人能比自己更瞭解自己。這既考驗公司管理層對宏觀經濟形勢、行業政策、市場冷暖、技術發展、客户洞察等方面的綜合判斷,更考驗高管團隊的“表達”——如果連自己的基本情況、特點、優勢都表達不清楚,又怎能指望讓市場來看清楚?

由此可見,“向誰説”和“怎麼説”,更是一項愈發緊迫而必要的事情。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優勝劣汰的邏輯讓公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86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市公司業績會風向生變:“取悦”中小投資者傾向明顯,為拉近距離打感情牌,參與者獲得感增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