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缺電如何不重演?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解決電力緊缺問題,癥結在於解決市場煤、計劃電的頂牛。要使電力緊缺不再,還需真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眼下,歐洲電價已創出新高,個別企業甚至停產。相較之下,去年9月以來,雖然我國20多個省市拉閘限電,但因政府和企業全力保供,現在電力緊缺已大為緩解。當此之時,我們應思考的是,缺電還會再來嗎?

  這個疑慮不無緣由。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末,我國電力長期供不應求。年歲大些的人或許還記得,且不説企業用電,就是居民用電,偏遠些的地方拉閘限電也是常有的事。

  直到2000年後,受益於大規模電力建設,我國電力嚴重短缺的局面才得以根本扭轉。但此後,仍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缺電。一次是2003年。此前因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電力需求大降,煤電審批因此壓縮,但2003年需求反彈後供應難以為繼,導致電荒。

  另一次是2010年至2012年。此前因能耗雙控影響,製造業產能壓縮較大隨後反彈,使電力需求上升帶動煤價上漲,因煤價市場化和電價的計劃性,電力企業在承受高煤價同時,難以通過電價消化成本,使電力企業虧損,發電意願不足導致電荒。

  此次電力緊缺,與2010年那次頗有些相似。這次電力需求大幅超出預期,據稱有關部門的電力需求預估曾三次上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為製造業大國,工業用電佔全社會用電量六成以上,在國外因疫情開工不暢的情況下,國內製造業一枝獨秀,出口大好,加之全球原材料價格大漲,生產原材料的高耗能企業需求頗旺,大幅帶動了電力需求。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在供應,此前因煤炭行業大幅壓縮產能,當電力需求上行,煤炭需求難以跟上導致煤價上漲,電企虧損進而電力緊缺。這後半部分,與2010年那次缺電如出一轍。

  如此一來,一個重要的癥結便是解決市場煤、計劃電的頂牛。正因此,去年底,我國電價市場化改革得到推進,提出有序推動燃煤發電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市場交易電價浮動範圍調整為不超過20%,高耗能行業則不受這一限制。

  當然,因能源產業供給彈性較小,如需求仍旺盛,煤炭產能短期接續仍有難度,未來一段時間,電力供需可能仍將趨緊。同時,電力緊缺更深層的原因是新舊發展方式的博弈,是經濟轉型的陣痛之一。長久而言,要使電力緊缺不再,還需真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將是一個久久為功的大工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