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7月1日電(記者 李斌)6月22日,國家藥監局發佈藥品管理政策,其中新增的條例規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
此政策一經發出,股市相關標的引起激烈震盪。當日(6月22日)港股互聯網醫療板塊集體受挫,京東健康、阿里健康跌幅均超過10%。對應地,線下藥店板塊則集體拉昇,截至6月22日收盤,第一醫藥漲停,大叁林、一心堂、老闆姓等當日漲幅均超5%。
除此以外,這一政策同樣受到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國家擬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參與藥品網售”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截至發稿前,已有134家媒體發佈相關內容,話題閲讀量高達1.7億次。
不少網友發出疑問:“網上買藥這麼方便,現在算不算一刀切了呢?”究竟此項涉及民計民生的政策是出於何種考慮?長遠來看,對醫藥零售行業又有何影響?
線上購買處方藥,十分鐘到家,隱患重重
6月22日,國家藥監局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意見稿指出,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具體包括:藥品網絡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未經備案不得提供藥品網絡銷售相關業務;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建立藥品網絡銷售質量管理體系,設置專門機構,並配備藥學技術人員等相關專業人員,建立並實施藥品質量管理、配送管理等制度。
(圖源:國家藥監局官網截圖)
對此,海淀區市民宋先生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是中藥愛好者,有些在藥店需要開具處方才能購買的養生藥品,在網絡平台在線問診開方後也能順利便捷地在線購買,十分方便。“這一政策落地,個人理解患者只能去藥店買藥,會增加很多成本,便利性降低許多,很疑惑(監管部門)是出於什麼考慮。”
一位患有慢性哮喘的患者趙先生則向未來網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其一直在網上購買一款名為歐樂欣的噴霧。“因為網上買藥比較方便,用完一個週期就在網上繼續購買,每天都用一次(歐樂欣)。但有一次急性發病,就加了一次藥量,結果病症更嚴重了,當時臉就憋得通紅,呼吸不了,家人嚇得趕緊打救護車去了醫院。”趙先生補充稱,去了醫院經過醫生介紹才知道,這款藥只能做慢性治療,屬於處方藥,必須對症使用,加量會加重患者的負擔。“想想挺後怕的,網上開藥的時候根本沒有説這個,十分鐘填下單子就可以送藥,沒想到有這麼多講究。”趙先生感慨道。
根據公開消息,處方藥簡稱“RX藥”,是為了保證用藥安全,由國家衞生行政部門規定或審定的,需憑醫師或其它有處方權的醫療專業人員開寫處方出售,並在醫師、藥師或其它醫療專業人員監督或指導下方可使用的藥品。
根據艾昆緯數據預測,隨着醫藥分家的推進,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此外,米內網發佈的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網上藥店重點處方藥的佔比逐年提升,由2019年的54.6%上升至2021年的65.4%。
“互聯網醫療日漸興盛的趨勢下,處方藥的定義正在被模糊。”豐台區一家藥店的藥師向未來網記者表示,處方藥具有一定的毒性或潛在的影響,正確地使用處方藥沒有危害性,而如果盲目服用很容易導致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所以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能自己隨便的增加劑量,也不能隨便停藥。
“實際上,網上買藥在給患者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忽視了藥物對症的用量用法,增加了引起不良反應的風險。”該位藥師指出。
相關標的受政策影響股價波動兩極化,專家稱長期來看影響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稿一經發出,股市相關標的引起激烈震盪。當日(6月22日)港股互聯網醫療板塊集體受挫,京東健康跌14.83%,阿里健康跌13.85%,平安好醫生跌5.95%,眾安在線跌2.98%。對應地,線下藥店板塊則集體拉昇。截至6月22日收盤,第一醫藥漲停,漲幅10.00%,大參林盤中觸及漲停,收盤漲幅8.24%,一心堂、老百姓、漱玉平民、益豐藥房當日漲幅均超5%。
開源證券分析師蔡明子認為,意見稿的推出,收益標的為大參林、一心堂、健之佳等線下藥店板塊企業。同時,他指出,意見稿明確了第三方平台管理義務,若執行落地互聯網電商平台自營業務將受到一定影響,醫藥電商平台或將面臨剝離自營業務的選擇。若醫藥電商平台自營業務受到影響,零售藥店將承接更多客流,板塊有望受益。
醫藥行業資深投資人劉先生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政策對互聯網醫療企業確實是一項利空,“一直以來,第三方平台並沒有‘直接參與’藥品網售,他們都是依託藥店實體的。”劉先生解釋稱,實際上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平台所“自營”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線下實體藥店為主體,政策無非是給他們擺了一道選擇題,是做第三方平台履行藥品網售過程中的監管作用,還是做一個醫藥零售實體。“政策的目的是釐清第三方平台目前存在的‘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另外還能規範藥品網售過程中的各項流程,降低患者用藥風險。”
根據阿里健康2021財年年報,公司收入205.7億元,其中179.1億元的營收來自醫藥自營業務,佔據總收入的87%。在醫藥自營業務中,阿里健康自營藥房的收入佔比達到64%。
“剝離‘自營業務’,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營收影響顯而易見,而如果放棄‘第三方平台’這個大流量入口,是不是還能像以前那樣順利地賣藥貢獻收入,又是一個大問題。”劉先生補充道。
一位知名零售藥房銷售負責人告訴未來網記者,“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政策落地,對行業將起到規範作用,對消費者來説無疑是一件好事。”他指出,第三方平台履行監督義務,不再揹着賣藥的指標,對於一些藥品售賣的流程顯然會更加規範,患者可以繼續在網上購買藥品享受便利的同時,還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用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