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石沉大海,被裁地產人掙扎賣保險,資深獵頭:身邊就有十幾個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陳澤旋

簡歷石沉大海,被裁地產人掙扎賣保險,資深獵頭:身邊就有十幾個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早知道你幹保險的話,我都不需要供你上大學了!那家(房地產)公司幹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辭職?”

“裁員,跟我幹得好不好沒關係,裁一半了,總監都裁了。”

“再找一家。”

被發現偷偷轉行賣保險後,前地產從業者李雯與父母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李雯原本在一家房企負責成本管控工作,當時,有着十餘年從業經驗的她已走上管理崗位。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是一份兼顧體面和收入的工作,所擁有的社會地位遠非保險從業者能企及,當人們得知一個人是賣保險的,往往會警覺地捂緊“錢袋子”,生怕被對方“騙走”。

然而,李雯在去年底被裁員後,卻毫不猶豫地投身保險行業,“我完全沒有想着繼續在房地產行業工作了,因為確實已經看到了比較殘酷的現狀”。

她口中的“殘酷現狀”指的是房企出險、市場低迷、收入下降、裁員盛行和崗位縮招。這讓她在重新找工作時,直接跳過了地產行業,而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進了保險公司,成為一名保險代理人,“因為一時也想不到能幹什麼別的事情”。

大多數地產人不如李雯般果斷,在失業之後,他們會先在熟悉的房地產領域投遞簡歷,當簡歷石沉大海、一番掙扎過後,上至房企高管,下至基層的地產人做出與李雯相同的選擇,轉行賣起了保險。

簡歷石沉大海,轉行賣保險

程玲也曾是苦苦掙扎的地產人。

她從工程學院畢業後的十多年裏,只做過兩份工作。在起初的七年裏,她從事的是道路橋樑工程建設,跟着項目到處跑,為了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環境,後來在地產行業找了一份工程內業的工作,主要負責與項目有關的工程文件、資料、圖紙、設計變更等的收發、登記和管理,後來升任內業主管,而這一堅持又是七年。

“我一直很喜歡這份工作,也想做出成績”,程玲怎麼也沒有想到,熱愛工作且對企業忠誠度很高,也做得很優秀的她,會進入公司的裁員名單。

“今年的行情太差了,我們公司開始裁員,正好我負責的項目也竣工交付,然後我們工程部條線被裁了”,從程玲接獲裁員通知到正式離職前前後後不到十天,在交接工作的最後兩天,她不捨地和所有同事、合作單位一一告別,“那兩天瘦了四五斤”。

直到被裁員時,程玲還沒有完成考取造價工程師、註冊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兩大目標,不承想此番離職之後,房地產行業卻頭也不回地棄她而去,程玲告訴時代財經,“離職之後,也通過各種途徑找房地產相關工作,(但)工作機會少,簡歷投出去後也沒有音訊”。

半個多月的掙扎之後,程玲意識到“如果想從被裁的痛苦中走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立馬開始新的工作、新的學習,讓自己動起來”。這一次,程玲選擇的是與房地產毫不相關的保險行業,經過半個多月的深入瞭解後,她成為了一名保險代理人。

程玲告訴時代財經,她選擇保險行業一方面是因為房地產工作不好找的無奈之舉,另一方面是看中保險是一個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報的行業,“雖然很艱辛,雖然外人看起來很low(低級),但我可以從事到五六十歲,可以一直做下去而不會被輕易取代或者裁員。大家都覺得保險行業什麼人都可以做,那是以前,現在更需要專業的、全職的保險人。我覺得越是在這種行業內,我這種專業的、職業的保險人更能做出成績”。

選擇了保險行業之後,程玲依然在努力備考造價工程師、註冊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這是一個未竟的目標,但她告訴時代財經,“被裁員真的很心寒,被傷透了。如果房地產復甦,自己估計也不願意回去了,給自己留後路的話我會做不好保險”。而對保險行業瞭解之後,程玲也開始權衡起兩個行業的利與弊,“如果回去還是從事以前那些工作,我的上升空間也不大,我能看到的並且學習的內容也是限定範圍的”。

不是個案,獵頭稱“身邊就有十幾個”

地產人轉行賣保險並非個案。時代財經調查瞭解到,儘管新能源汽車、雙碳和醫療大健康因為有着急切的用人需求和可觀的發展前景而受到地產人的青睞,但超齡、工作經驗或學歷背景不匹配等因素,也限制了部分地產人的轉型。因此,保險成為了不少地產人的最後歸宿,上至房企高管,下至基層員工。

“我這邊就有十幾個轉行賣保險”,獵頭行業資深從業者、自媒體地產一品塘合夥人(下稱“地產一品塘”)表示,大部分人是因為目前在地產行業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或者不想在地產行業繼續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的保險銷售可分為兩類,即“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其中,保險經紀人指的是第三方代銷公司的員工,向市場銷售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而保險代理人則是與保險公司簽訂代理合同的人,保險公司提供平台、產品和服務,而代理人負責擴展銷售,但他們並不是保險公司的員工,兩者的關係實際上為委託代理關係。

根據地產一品塘的觀察,除了保險行業和新能源,不少地產人也選擇轉行企業諮詢、服務業和自媒體,“行業本來就要淘汰很多人,這是必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推出的CIER( 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房地產開發/經紀/中介的招聘需求人數在下降,CIER指數也由第一季度的6.64降至5.46,而去年同期為8.59,環比、同比降幅分別在景氣指數較高的十個職業當中排名第四、第三。

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賣保險”並非一份體面的工作。《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史1978-2014》一書介紹道,保險行業在中國起步之時,高收入吸引了不少優秀者,不乏博士生、碩士生。1997年中國保險市場全面擴張後,大批人湧入行業,高素質者紛紛退出。久而久之,引進中國的保險代理人制度陷入向下的惡性循環:素質低的人讓行業形象越來越差,行業形象差則更招不到高素質的人,於是乎行業形象更差。同時期,房地產行業吸引的優秀者卻越來越多。

正是“賣保險”這樣一個至今仍未“洗白”的職業,在地產裁員潮當中,吸納了不少失業人員。地產一品塘稱,“任何人都可以去保險行業,只要願意嘗試,保險行業就是依靠人際關係驅動業務”。

收入沒有天花板,發展代理人能躺賺

“一般人加入公司,無非是兩方面的考慮:收入、發展空間”,前保險代理人王鵬告訴時代財經,代理人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兩大方面,即業務收入和團隊拓展,前者指靠賣保險產品拿服務費,後者為發展下線。

“發展下線”指的是向團隊引入新的代理人,王鵬解釋道,“比如我引薦別人進入團隊,不僅可以拿到獎金,被引薦的人也在一定的時間內成交,我也可以按比例拿提成”,而這樣的規則意味着,如果代理人自己沒能成功賣掉保險產品,但被他引薦的人有業績,他依然有收入。

“如果成為一個團隊的主管或總監,還可以按比例提取管理津貼或獎金,有不少主管或總監,他們拿到的管理津貼甚至要遠遠高於他們自己直接做業務”,王鵬表示,曾瞭解到一名團隊總監“上半年的業務收入就那麼幾萬,但是他的團隊給他帶去的收入就達到了幾十萬,基本上收入是沒有天花板的。”

不過,王鵬指出,保險行業最難的地方在於兩大方面,“一是對身份的突破,國內大眾對商業保險還是帶有偏見的,原本身邊一些和我接觸不多的人知道我轉行保險後,甚至有意迴避跟我聯繫和見面。一是對銷售的突破,沒辦法主動去拓展,導致業務不穩定,收入直接受影響,很多進去待一兩個月就走了的,主要就是銷售不行”。

創造高收入的可能性讓失意的地產人主動地奔向了保險行業,實際上,保險行業也偏愛有着房地產從業背景的人。

時代財經從多則招聘廣告中瞭解到,多家知名保險公司對保險代理人有着學歷、從業背景或過往年收入標準的要求,其中從業背景包括房地產、銀行、教培、法律和醫療等。以平安保險在無錫的招募為例,其對金牌經理人的招募標準是:28至45歲,本科以上學歷,從業背景為教育培訓或房地產銷售。

“招有一定學歷、一定工作經驗、一定經濟實力的羣體,直白地講,這些人的圈層跟周邊的人也是類似的,更有利於公司發展業務、發展團隊、打造品牌”,王鵬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問及房地產從業經驗是否對其保險代理人工作有所幫助時,李雯和程玲的回答卻完全不同。

“沒有太大幫助,只是説碰到同是地產行業的人更有親切感,但是行業很艱難,地產客户轉化反而難一些”,李雯稱。相反,程玲卻是信心滿滿:“房企一般是甲方,以前很多甲方高高在上,但我對待乙方是低姿態,以一個服務者和合作者的身份,雖然我離開了,從事保險行業,還是有好多以前的合作伙伴也願意和我聯繫,找我幫忙。”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李雯、程玲、王鵬均為化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4 字。

轉載請註明: 簡歷石沉大海,被裁地產人掙扎賣保險,資深獵頭:身邊就有十幾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