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困境來襲:油荒、氣荒、電荒頻現,綠電能否扛大樑?
電荒是這輪危機的主角,隨後煤荒、油荒、氣荒紛紛冒頭,伴隨着拉閘限電、搶購汽油、能源供應商倒閉等現象見諸報頭,歐美天然氣、動力煤、電力價格等紛紛創歷史新高,大家開始意識到,全球能源困境來了。
如何看待當前全球性的能源困境?對此,有分析報告認為,在歐洲天然氣佔整體發電結構比重大於煤炭,這也為此次能源危機中天然氣價格暴漲埋下了種子。今年冬天全球各地區出現停電的風險或將加劇,而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新一輪全球通脹來襲。
不過,有經濟學家持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此次全球性的能源問題主要是供需不平衡導致,並不會持續太久。國外油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不過,政府也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應對。
此外,在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部分輿論將“矛頭”對準了綠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綠電成了“背鍋俠”。未來綠電又能否扛起大梁,擔當重任?
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能源價格一路上漲。在歐美,天然氣價格加速上行,截至10月8日,IPE天然氣、動力煤價格分別漲至213便士/色姆、230美元/噸,創下歷史新高。而石油價格在10月5日升至82.56美元/桶,創2020年疫情暴發後新高。受此影響,歐美地區多個國家電力價格刷新歷史紀錄。在中國國內,煤炭價格也上漲到歷史高位,進而導致發電成本的增加,出現了局部地區拉閘限電的現象。
“此輪能源危機圍繞天然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展開,並伴隨着全球電荒和電價高漲。”中信證券的研報指出。
為何當前會出現全球性的能源困境?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認為,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中相對清潔的能源,在多國能源轉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歐洲地區電力生產結構調整較快,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佔整體發電結構比重大於煤炭,這也為此次能源危機中天然氣價格暴漲埋下了種子。而隨着生產生活活動的復甦以及季節性用氣高峯的到來,歐洲地區對於天然氣的需求不斷增加。今年以來極端天氣較多導致歐洲風電、水電等發電量疲弱,而天然氣作為其替代品,相關需求被進一步推升。此外,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地緣政治因素或也成為歐洲天然氣供給陷入緊缺局面的原因之一。而在石油方面,供不應求局面在短期內預計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天然氣和煤炭等其他能源的緊缺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連帶效應,對石油價格形成支撐。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持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從整體上看,當前全球的能源產能難説短缺,比如説,如果存在石油短缺的問題,為什麼歐佩克會議還要求對石油進行限產?中國同樣如此,近期發生的拉閘限電限產現象並不是因為中國缺少煤炭、中國缺電,除了局部地區,中國整體的煤炭和電力產能都是夠的,不存在產能短缺的問題。”
林伯強進一步表示,當前全球能源問題主要是由於短暫的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在當前,經濟正在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尤其是工業生產的需求旺盛,能源等原材料的供給跟不上,出現了短缺的問題,進而出現了‘油荒’、‘氣荒’、‘電荒’等現象。但這些短期現象並非因為其本身產能不足的原因導致,而是因為疫情影響,導致交通等經濟環節還沒有完全地恢復。”
本輪能源危機將持續多久?
能源產品價格的上漲使得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供電緊張,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都受到極大的影響。那麼,本輪能源危機將持續多久?
中信證券明明團隊預測,在短期內主要能源產品的價格高位難以改變。“攀升的電價將加劇今年冬天各地區出現停電的風險,而停電可能會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新一輪全球通脹來襲。”
不過,林伯強認為,當前全球能源短缺主要是因疫情打破了運輸、物流等體系造成的,隨着疫情的恢復,這些問題也會逐漸改善和解決。“當前全球遇到的能源問題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當前的能源問題也遠遠到不了可以稱之為‘能源危機’的程度。”林伯強説。
還值得關注的是,全球能源危機會對中國帶來哪些影響?中信證券明明團隊指出,近年來,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仍占主導地位,但其比例下降較快,石油產品和天然氣的比重在上升。我國對天然氣、原油等能源仍存在一定的對外依賴,且近年來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因此此次全球能源危機的爆發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生產、居民活動產生影響。“預計此次全球能源危機或通過原材料價格和電價兩條路徑對國內產業鏈造成影響。”
林伯強也表示,當前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的定價權在國外,隨着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也會直接給我國的油價、天然氣價格帶來影響。不過,他同時表示,政府也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應對。“比如,為防止發電企業成本的繼續上升,發改委出台了電力市場價格改革的相關措施,也可以增加內蒙古、山西等地的煤炭產能等。”
裝機熱火朝天發電量佔比卻微不足道,綠電未來能否扛起大梁
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部分輿論將“矛頭”對準了綠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綠電成了“背鍋俠”。
10月7日,《經濟學人》報道分析指出,歐洲的低風速造成的可再生能源產量降低同樣是歐洲這場能源危機的原因之一。報道進一步指出,由於歐洲各國陸續啓動綠色能源轉型,導致對化石燃料的投資長期處於下降趨勢,由此引發了短時間能源危機。遼寧省同樣將9月23日-9月25日的電力缺口部分原因歸咎給了風電產量驟減。
天塌了有高個子頂着。目前在整個能源體系中佔比不高,“個頭”尚小的綠電難堪大任其實在意料之內。更有業內專家表示,綠電“靠天吃飯”的本質仍未發生變化,人們對綠電的厚望成了難以承受之重。
隨着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綠電裝機迎來爆發式增長。
根據國家能源局日前發佈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國電源新增裝機容量1.90億千瓦,佔比9.5%,總電力裝機達22億千瓦。新增裝機中,水電1323萬千瓦,佔比3.4%、風電7167萬千瓦,佔比34.6%、太陽能發電4820萬千瓦,佔比24.1%。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達1.20億千瓦,新增佔比約63%,成為我國電源增長主導力量。與此同時,2020年新增火電裝機容量5590萬千瓦,佔比僅4.7%。
綠電大舉進軍,火電“節節敗退”。不過,從實際發電量來看,火電依舊是國內發電的壓艙石,風電、光伏發電量表現與裝機總量不成正比。
2020年中國火力發電量佔全國發電總量的67.87%,較2014年的75.43%減少了7.56%;與之相對,風電、光電發電量佔比分別為6.12%和3.42%,佔比合計9.52%,不足10%。
綠電錶現與熱火朝天的裝機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可以從遼寧省“拉閘限電”事件看出。根據遼寧省工信廳提供的信息,東三省風電總裝機達到約3500萬千瓦,但在9月21日冷空氣過後,出力出現明顯下降,不足風電總裝機的10%。更有甚者,根據國家電網調度控制中心的消息,年夏季高峯期時,東北3500萬千瓦風電裝機一度總出力只有3.4萬千瓦,幾乎相當於沒有。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過去十年,儘管光伏和風電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其“靠天吃飯”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光伏一到晚上就沒辦法發電,水電也要看是枯水期還是豐水期,趕上枯水期,還需要承擔蓄水等職能,出力(指發電量)可能會攔腰截斷,風電則被業內稱為“垃圾電”,白天用電需求大的時候風力小,晚上用電需求少發電量較大。
是否因此可以將本次“拉閘限電”責任歸咎綠電?
林伯強認為,這種説法並無根據。本次各地拉閘限電,更多還是火力發電不力。“新能源個頭太小,佔比無足輕重,你把它(風、光)全部關掉都沒有問題,波動性、間接性,風電、光伏缺點是有,但佔比只有9%,因此目前討論風電光伏對缺電影響有些操之過急了。”
新能源行業內部同樣對上述觀點持反對意見。
10月11日,硅料龍頭通威集團回覆新京報貝殼財經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電力供應依然是以煤電等化石能源為主,“拉閘限電”問題主要仍是由於煤炭供需緊張以及煤電價格倒掛所導致。此外,行業另一龍頭隆基股份同樣向貝殼財經作類似表述。
儘管,眼下“拉閘限電”與綠電關係不大,但隨着雙碳目標的推進,綠電能否扛起大梁,擔當重任?
專家們普遍認為,未來綠電的消納、輸配、波動等問題需要儲能的配套發展。所謂儲能,就是將較難儲存的能源形式,轉換成技術上較容易且成本低的形式儲存起來。目前常見的儲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飛輪儲能(新型儲能技術,還處於商業化早期)、氫儲能。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彭碩 編輯 陳莉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