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制度優勢確保中國減碳言必信行必果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題:制度優勢確保中國減碳言必信行必果
新華社記者姜江、桂濤
一年多前,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峯到碳中和。有外媒質疑: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如其承諾的那樣僅用短短30年就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
這是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一角(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應對氣候變化的巨大勇氣與堅定承諾背後,是中國的制度優越性。
瞭解中國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一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確定重大事項、提出政策目標,都會列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變成可操作的行動計劃,並得到各地方各部門的貫徹落實。中國的發展奇蹟正是這樣取得的。
強有力的領導、人民至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勢和先進理念,都將確保中國“綠色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中國深知,減碳是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市民在福州市馬尾區的福州物聯網產業創新發展中心園區的智能充電站給新能源汽車充電(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不可否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任務複雜而艱鉅。要打贏這場硬仗,堅強的領導至關重要。
中國領導人親自作出頂層設計,強調要把碳達峯、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如期實現減碳目標。
從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不斷清晰的減碳“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減碳目標提出一年多來,中國的全局性統籌佈局體現在方方面面,自上而下的綠色發展共識不斷強化。
中國還遵循綠色轉型規律,糾正運動式“減碳”,堅決遏制“兩高”,啓動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龍崗鎮垃圾分類服務隊的黨員志願者給村民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動力所在。
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護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尊嚴,充分考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後代的責任。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就是建設美麗中國、追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中國順應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嚮往、回應人民對保護生態環境等重大社會問題關切的有力舉措。
減碳為了人民,減碳也依靠人民。一場減碳的“人民戰爭”已經打響:積極推動垃圾分類、低碳出行、保護母親河、踐行簡約適度生活、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環保低碳的理念正日益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民羣眾既是減碳行動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人民至上的先進理念為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證。
參會者在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通過虛擬汽車體驗綠色出行(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在戰“疫”、戰貧中,中國這一擁有14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就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之治”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無數幹部義無反顧地前往貧困地區對口幫扶,一支支由各地白衣天使組成的隊伍馳援武漢等地……形成“全國一盤棋”。
英國《衞報》報道稱,中國正在認真對待氣候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在應對氣候問題上有着上下一致的行動力。
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凝聚共識、力量,激發創新力,不斷創造綠色動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碳達峯納入2021年工作計劃後,許多省份將碳達峯納入地方發展規劃中,北京、山西、山東等省市提出了明確的碳達峯目標。
實際上,中國已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減碳按下“快進鍵”。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
減碳,中國言必信,行必果。中國的制度優勢將轉化為減碳的實際效能,中國將實現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綠色轉型,向世界交出新發展階段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