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丨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應走出“一刀切”困局

最近,有讀者朋友注意到,有媒體披露出金融消費者在進行非櫃面轉賬交易操作時,受到銀行每日不超過5000元金額的限制,無法達到既定的轉賬需求。

銀行對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包括但不限於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關支付、快捷支付、銷售終端(POS)、自助櫃員機(ATM)等。事實上,銀行這種做法是於法有據、於情有理的。

早在2020年10月10日,國務院召開了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以打擊、治理、懲戒開辦及販賣電話卡、銀行卡違法犯罪團伙為主要內容的“斷卡”行動,依法清理整治涉詐電話卡、物聯網卡以及關聯互聯網賬號。

由此,銀行對非櫃面轉賬業務進行限額,主要目的是通過“斷卡”行動,推動銀行、支付機構清理長期不動户、“一人多卡”、頻繁掛失補換卡等異常銀行卡。這些銀行卡往往成為犯罪分子詐騙、洗錢的重要通道,只有收縮非櫃面轉賬額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抑制洗錢、詐騙等犯罪分子的圖謀。

因此,全社會對銀行非櫃面轉賬限額應予理解和支持,銀行雖然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點“私心”,比如避免存款過快流失,但並非“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實際上是對金融消費者的高度負責——用非櫃面交易限額的手段來為銀行客户再構築一道資金安全防護屏障,最大限度地減少客户可能被詐騙而形成資金損失。

但問題是,一些銀行在制定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時採取了“一刀切”的做法,不分經濟地區、不分客户收入與支出情況,一律簡單地給予每日5000或更低的限額,這種做法既讓不少客户感到不滿,同時也給銀行帶來不少詬病,最終形成“兩敗俱傷”的結局,無形中給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設置了障礙,加大了推行的難度。

財經時評丨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應走出“一刀切”困局

對此,銀行應引起高度重視,尤其要積極想辦法推出相應制度或措施,理順客户心氣,確定合理限額標準,讓不同經濟地區、不同收入的客户都有適合自己非櫃面轉賬交易的額度,打破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僵局,走出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困局。

一方面,銀行應轉變非櫃面轉賬限額管理理念,消除對待業務風險管理怠惰而固化的思維模式,不斷提高數字金融在識別和判斷客户上的能力。銀行應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通過推行金融大數據技術,對不同經濟地區、不同收入客户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進行科學細分,提高識別精確度和精細化管理能力,對客户進行分類分級管理,避免“誤傷”;並對非櫃面轉賬限額設立觸發限額自動調整機制,對於觸發轉賬限額的客户可採取網上身份證驗證自動上調轉賬交易額度,減少到櫃面辦理帶來時間和交通上的成本,在防詐騙保客户資金安全與客户方便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消除“一刀切”帶來的綜合“後遺症”。

另一方面,銀行是推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的倡導者和推行者,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性都應起到主導地位,要捨得更多的付出。目前來看,需要銀行持續不斷地加大宣傳與引導力度,盡力通過各類有效渠道及時向所有客户宣傳好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制度的重要性,對一些不理解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的客户進行耐心地解釋和説服,讓他們真正理解銀行的良苦用心,提高客户遵守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的自覺性,讓客户消除誤解和牴觸情緒,消除一切阻力。

與此同時,多做實在的工作,對於部分需要提高非櫃面取款或轉賬限額的客户應儘可能提供最大的方便,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消除程序過於複雜繁瑣現象,使儲户能夠心氣通暢,提高他們對銀行非櫃面取款限額的擁護度,形成儲户與銀行之間良性互動的格局,最終營造出推動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的和諧友好氛圍。

作者: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莫開偉

編輯 餘冬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2 字。

轉載請註明: 財經時評丨銀行非櫃面轉賬交易限額,應走出“一刀切”困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