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58分,距離北京消費季餐飲消費券的發放還有兩分鐘,提前定好的鬧鐘準時響起。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小組leader的陳妍迅速關上鬧鐘,然後打開外賣平台,等待着緊張時刻的到來,整個流程一氣呵成。
對不少消費者來説,消費券已成為過去幾年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對於國家來説,消費券更承擔着促消費“四兩撥千斤”的重任——看似簡單的滿減,實則撬動的是“消費大槓桿”。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內需”仍是關鍵詞之一。而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以及潛在的巨大購買力,更意味着促消費將成為擴內需,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決定性力量。
【破題】 小券撬動大消費
300多年前,經濟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講過一個關於蜜蜂的著名悖論:大意是讓國家變富裕的方法是快樂購物。通過刺激消費可以使經濟增長,並讓全體人民受益。蜜蜂寓言也被稱為“節儉悖論”,為奢靡生活站台。當時,這個寓言因為顯得過於自私而備受批判。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蜜蜂的寓言》開創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先河,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響經久不衰,併成為了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理論先導。1936年,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的凱恩斯才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及蜜蜂寓言相關論説。
2020年突發的疫情,讓諸多經濟活動被迫按下了“暫停鍵”。2022年,國際形勢突變,疫情反覆雪上加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為需求“鬆綁”,努力提振內需,穩住消費預期擴大消費,既是當下穩經濟、促就業的不二之法,又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會公報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當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5月底全國兩會期間細化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將“逐步形成”改為“加快形成”,“雙循環”在宏觀政策框架中地位迅速提升。
新發展格局之下,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從發放消費券、數字人民幣紅包到購車補貼、家電以舊換新,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助力消費市場復甦。
8月20日至9月底,天津將舉辦2022天津“品質生活節”,據悉,在此期間天津市政府將陸續發放1.5億元政府消費券,銀聯、京東、美團、大眾點評等平台也將配套資源投入陸續發放4570萬元消費券。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超20個重點城市發放了消費券,累計支出財政資金約40億元。消費券的類型也從此前單純的餐飲延伸向家電、汽車、文旅消費等領域。
享受着政策的紅利,也因此在短時間內產生了花錢的慾望,“陳妍們”的現狀,正是消費券想要達到的效果。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螞蟻集團研究院此前曾聯合發佈報告稱,政府1元的消費補貼平均能夠帶動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以北京為例,2020年消費季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核銷的消費券以近10倍槓桿撬動了線上消費。
消費券雖然是特殊經濟時期下的特殊手段,但其背後貫穿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發放消費券具有多重效應:促消費的槓桿效應;促投資的牽引效應;創造新消費需求和新消費能力的引領效應;增加居民收入減少生活成本的帶動效應;促進中小企業復甦的推進效應;提振經濟社會發展信心,擴大城鄉就業和保障民生的聯動效應。
消費作為“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的起點和終點,也是一切社會形態中生產的最終目的。消費狀況成為對生產發展狀況、生產水平和質量以及生產關係的最終檢驗。因此,只有充分發揮消費的引領作用,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才能正常運轉,流通的橋樑紐帶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國民經濟循環效率才會更高。
【恢復】 剛性與韌性
國內大循環的含義之一是要擴大內需。事實上,過去20多年來,中國曾多次強調擴大內需。2006年發佈的“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2008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擴大內需也是重點之一。此後,擴大內需成為長期政策。
據報道,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考察日本等一度高度依賴外需經濟體的發展軌跡發現,在外需導向推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濟發展都或多或少地逐步更加依賴內需,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疫情雖然給經濟帶來了衝擊,但消費的顯微鏡聚焦到個人身上,意義非凡。“日常來説,客單價大致在75元以下,現在每單超100元已成為常態,每個騎手每趟訂單量近20左右。”邢賽賽作為一名生鮮電商的配送人員,深刻意識到疫情防控期間,居民消費的不容忽視。
而“沉迷”搶消費券的陳妍,其實也沒有合上錢包過日子。過去三年裏,她與剛領證結婚的老公一起買了房添了車,“影響肯定是有的,花錢的確更為謹慎了,雖然沒到預期但終究沒墊底”。陳妍很坦然地強調,自己屬於享受刺激消費的人羣,有紅利且是剛需的訴求,都願意打開錢包。
現在的陳妍正和老公盤算着11月的時候去哪旅遊,機酒的規劃賬單已經有了好幾頁,他們將出行預算從最初的8萬元拉到了12萬元,“打算直接請年假好好轉一圈”。或許是受到遠在老家的父母和哥嫂的啓發,陳妍和老公還做了一份開房車自駕遊的規劃,“去年哥嫂帶着父母自駕遊走了5個省,玩了小半年”。他們對於長長的賬單很有預期:出去玩,該花就花,有消費慾望回來才有賺錢慾望。
如果説柴米油鹽是消費的“剛性”,那麼在“剛性”之外,居民消費潛藏的“韌性”也不可忽視。畢竟14億人的大市場,疫情可以暫停消費的動能,卻不能中斷消費市場的潛能。“消費恢復勢頭有所減弱,但仍有一定韌性。”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温彬分析認為,消費之所以保持韌性,既由於暑期旅行消費等趨於改善,也因為穩消費政策仍在發揮作用。
“韌性”或許是中國消費領域非常貼切的形容詞。據瞭解,我國有14億人口,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羣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2021年我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比2012年提升10個百分點。即便是在疫情的影響下,官方也多次強調中國消費的韌性所在。
事實也確實如此。隨着促消費潛力的釋放,消費開始逐漸回暖。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出現收窄,同比下降6.7%;6月增速轉正達到同比增長3.1%。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疫情衝擊後,在一系列刺激措施下,消費保持復甦態勢。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70億元,同比增長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27%。
【升級】 從消費到品質消費
2021年,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而從消費者的購物車也可窺見,米麪糧油的位置一部分讓渡給了水果蔬菜、禽肉蛋奶等,吃穿用度的空間要分一些給文藝演出……消費多樣性以及消費潛力不容忽視,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偏好的消費者呈現出多元、細分的消費訴求。
如果説政策的疊加是為了穩住消費的預期,那麼企業之間不間斷的動作則是市場層面的一場正向博弈。為了能讓多元消費得到有質量的滿足,企業絞盡腦汁力推新業務,以便跟得上或者是引領高品質消費。無人便利店的風曾一度吹遍大街小巷,路上跑着無人測試車,在北京亦莊的部分街區,消費者很有可能叫到一輛無人駕駛汽車……零售新模式、新業態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發生着改變,促使供給端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
近十年來,網絡零售、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湧現且成熟,催促着傳統零售企業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造,同樣在促消費打破不同渠道間的壁壘,為各業態融合提供機會,更在無形中改變着日常消費行為。2022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63007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493億元,增長5.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5.9%。
聚焦北京,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數字經濟已然是新引擎。“數字經濟”“數字化”等科技元素不斷應用在商業、文旅、生活服務業中,數字消費內容供給日益豐富,帶動了不少本土品牌發展及商業項目轉型升級。
消費者日常接觸的商場購物中心,早就悄然變成從一個單一的實體商業轉變為運用5G、VR、AR等技術手段的智慧商圈。隨時隨地的消費積分、刷臉支付系統普及、不用再報手機號的積分兑換以及中廳的體驗互動消費,實體商業變得更為靈活,用數字化手段為消費者營造出良好的消費體驗環境。
據瞭解,北京從去年至今連續出台了《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數字消費創新引領專項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北京市數字消費能級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以提升數字消費能級為牽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領先優勢,到2025年,實現信息內容消費收入超5000億元。
數字經濟在北京的地區GDP比重、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數據顯示,在2022年一季度,北京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3873.6億元,同比增長7.2%,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1.2%,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8.7%,佔數字經濟比重接近60%。
商業企業掛在嘴邊的數字化商業系統,為特殊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轉變匹配了配套設施,培養了諸多新型消費習慣。數字化成為時代特徵,也是企業求新的必要方式。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作為技術驅動,無處不在對數字化商業進行重塑。同時,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在生產製造、品牌營銷、消費體驗、物流配送等全鏈路領域融合碰撞,深刻改變着各行各業。零售企業要利用好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從而實現高品質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