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瞭望 | 別讓“三不管”成為優化營商環境新梗阻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啃下優化營商環境中的硬骨頭,需要把企業服務中政策變動沒人管、職能交叉不好管、邊界不清沒人管的事管起來

  利好政策分散於多個部門科室,“撒了胡椒麪”,企業獲得感並不強

  企業服務政策性、專業性強,應以標準化、規範化、專業化為目標完善制度建設,着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惠企便民的高效服務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劉元旭 王井懷

  政策變動沒人管、職能交叉不好管、邊界不清沒人管,這是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遭遇的“三不管”難題。一旦陷入了“三不管”真空地帶,企業辦事就容易在“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裏來回打轉。“三不管”是改善營商環境的死角,也容易成為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梗阻。

  在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之時,優化營商環境愈顯重要和艱鉅。當前各地都在着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而能否找準着力點最關鍵。在天津,記者發現了一個“不管局”,此不管非彼不管,而是瞄準企業痛點,以“一把抓”的探索破解“三不管”。

  “三不管”成企業老大難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三不管”問題成為影響營商環境和企業生產經營的痛點和堵點。

  一是政策變動導致的遺留問題。

  阪東機帶(天津)有限公司去年建了一座僅80平方米的自用倉庫,暫存企業生產原料。由於在建期間天津市推行聯合審批改革,項目驗收時卡在新環節“圖審”上。

  該公司安全環境推進部部長劉克豐説,項目名稱中有“危化品”字樣,按新流程須到第三方做圖審,但第三方沒有審批危化品資格;而危化品驗收部門在危化品條目中又找不到原料的名字。劉克豐三個月裏跑了6個部門,電話費超了平時的3倍,仍然沒辦下來。

  多家企業稱,近年來我國改革力度加大,政策變動頻繁,新舊政策銜接時難免有“真空地帶”,企業無所適從。

  二是多部門交叉管理領域。

  不久前,天津一家企業因為生產調整,需要把一批塗料轉移到外地。但由於塗料屬於危化品,轉運審批涉及的多個部門均怕擔責,事情進展緩慢。

  採訪中,一些企業家直言,在一些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環節,如果涉及多個部門,往往出現推諉扯皮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進度。

  三是政策模糊地帶。

  今年上半年,泰達智慧城市公司通過政府採購承攬到當地視頻監控一類網的建設項目。按規定,公安部門要求專網建設並接入公安視頻網,而政法部門要求接入“雪亮工程”網絡,如何同時滿足兩方要求,政策規定仍然模糊。

  多家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在新興領域遇到的最難問題是“無章可循”,這讓企業不知所措,“原地不動,企業無法發展;貿然出擊,又擔心被追責”。

  “一把抓”兜底企業服務

  啃下優化營商環境中的硬骨頭,把企業服務中政策變動沒人管、職能交叉不好管、邊界不清沒人管的事管起來,需要從制度上夯實基礎,把之前分散在各部門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統起來。

  首先,離不開有權牽頭協調平級部門。

  去年7月,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法定機構改革中成立被稱為“不管局”的兜底部門——企業服務局,通過賦予聯合會診職能、落實容錯免責機制,着力解決“三不管”問題,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無空隙“保姆式”服務。

  企業服務局局長李偉華介紹,為了清除部門利益障礙,企業服務局有權對其他部門在營商環境方面的工作進行考核,年終算總賬。“這項政策把改善營商環境與各部門利益直接掛鈎,調動部門服務企業的積極性”。

  其次,切實落實容錯機制。

  解決“三不管”難度大,牽頭部門負責人需要面臨更多不確定的風險。

  記者瞭解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明確提出,只要是出於公心、為了改革發展的大局、為了切實改善營商環境,對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的“探索性失誤”持寬容態度,實行盡職免責,從而激發擔當作為的內生動力。

  更重要的是,任用一批敢擔風險的幹部。

  PPG塗料天津有限公司的蒸汽管廊前一段時間出現安全隱患,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現問題後責令停產整改。公司負責人符峙認為,停產整頓合規合法,但企業損失太大。為此,企業服務局牽頭相關部門進行全面安全評估後認為,隱患風險較小,可以邊生產邊整改。

  “當時,整改預計得半年時間,期間萬一出現問題,我是第一責任人,很大可能會受處分。”李偉華坦言。

  成立“抓總”企業服務機構,已成為被多地驗證的一種優化營商環境的有效做法。在天津,除了“不管局”,企業服務機構在各區成立,分散在招商、發改、政務辦等部門的企業服務工作得以整合,成為主要解決或牽頭解決企業“三不管”問題的主要力量。

新規    朱慧卿圖/本刊

  避免利好撒胡椒麪

  多位受訪企業家表示,近年我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各級政府出台眾多利企助企政策、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但利好政策分散於多個部門科室,“撒了胡椒麪”,企業全部知悉難,獲得感不強。

  打造無死角營商環境,除成立“抓總”企業服務機構外,還需整合零敲碎打的政策,實現政務服務“三轉變”。

  一是從政出多門向一手包辦轉變。

  企業開辦原來耗時費力,現在不到5個工作日就能辦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以前用時一兩年甚至幾年,曾有人稱之為審批的“萬里長征”,如今不超過120個工作日……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出許多值得推廣的經驗做法,政務服務基本實現“一站式”和“網上辦理”,讓市場主體和羣眾體會到改革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今年8月,全國首個涉企一站式移動政務服務平台“粵商通”APP在廣東上線,面向廣東省1200萬市場主體,將分散在各部門的企業開辦、經營許可、報税繳税、創業補貼、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招投標等320項重點事項集成到手機,支持企業“一站式”辦事。

  二是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

  “不管局”成立後,企業從政策諮詢到職工子女教育、從跑章辦事到員工宿舍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找企業服務局。“一般性問題由企業服務局聯絡員統一受理,督促相關部門協調解決;涉及多部門交叉、需聯合解決的較為重要的難點問題,由企業服務局牽頭,協調平級或者邀請上級部門會商解決。”該局營商環境科副科長楊楠説。

  疫情期間,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推出“政務小飛俠”審批上門服務。企業有審批服務需求,“政務小飛俠”將審批“送貨上門”,提前預審代辦、上門踏勘,打通便企最後一公里。

  三是從事務性工作向專業化服務轉變。

  受訪基層幹部表示,隨着“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政務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但企業服務政策性、專業性強,應以標準化、規範化、專業化為目標完善制度建設,圍繞打造公平、公開、透明、高效的政府運行體系,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惠企便民的高效服務。

  在此方面,“不管局”也有一些探索。該局企業服務科科長林浩介紹,企業服務局以規模、經濟貢獻、國別、行業等指標為基礎,建立企業評級,為不同級別企業解決個性問題,提供精準服務。同時,建立企業問題的閉環解決機制,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分類處理,問題解決後及時反饋回訪並總結,形成服務閉環,實現政企溝通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