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重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專訪耐克森大中華區總裁及CEO於東
“20年來,中國穩定的發展環境為耐克森拓展全球業務提供了保障。耐克森全面參與中國對外開放浪潮,是積極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近日,耐克森大中華區總裁及CEO於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耐克森是全球電纜系統、服務設計和製造的領導者,總部位於法國,成立至今已逾百年曆史。
上世紀80年代,耐克森進入中國,2001年中國加入WTO,同年,耐克森大中華區總部在上海成立。
“中國入市20年,我們看到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提升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這為我們在華外資企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於東説。
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中國
耐克森是上世紀80年代較早進入中國的外企之一。當時,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堅冰,打開了吸引外資的局面,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試驗田”和重要“窗口”,隨後大連、天津、煙台、青島、上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對外開放。
於東表示,首先,我們看重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巨大並富有吸引力的市場;二來,改革開放釋放積極信號,投資環境和市場運行環境持續向好,這對於全球企業來説是取得突破性增長的千載良機。“改革開放40多年來,耐克森植根長三角這一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很高興見證、參與改革開放。我們與客户共同成長,為幾乎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電力價值鏈以及應用,如中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汽車、港口機械、自動化、電力設施、工業、通訊系統、民用樓宇等做出貢獻”。
事實上,電線電纜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配套行業之一,是各產業的基礎,其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力、建築、民用、通信、船舶、軍工、航空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它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被喻為國民經濟的“血管”與“神經”,是未來電氣化、信息化社會中必要的基礎產品。
於東表示,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多個工業與民生命脈領域尋求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性能產品與技術的支持。於是,包括耐克森在內的不少發達國家的電纜製造商紛紛選擇這一時間入局,在中國建立合資、獨資企業。隨着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與中國入世,中國穩定的發展環境為耐克森拓展全球業務提供了保障。耐克森也持續加大在華投資力度並深化本地經營。
為低碳和互聯互通電力價值鏈做貢獻
中國加入WTO後,全面履行加入承諾,大幅開放市場,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在對外開放中充分展現“大國擔當”。
“對於耐克森而言,我們將這片熱土視作分享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秉持“植根中國,以客户為中心”的理念,我們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貫穿發電、輸電、用電,不斷為構建更安全、可持續、可再生、低碳和互聯互通電力價值鏈做出貢獻。”於東説。
目前,耐克森的電纜遍佈高鐵、地鐵、輕軌、磁浮等,服務於中國大陸超過100條地鐵線路;為上海磁懸浮高速列車項目提供了約1000公里的定子線圈電纜;為機器人提供高端柔性電纜,支持智能製造和工業4.0發展。2021年,耐克森在天津針對海上風電行業啓用了新的線束線纜工廠,將助力提高中國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產量,推動中國清潔能源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按照中國2030碳達峯、2060碳中和目標測算,中國電氣化水平應分別達到37%、70%。其中,2060年工業部門電氣化水平應達到69%,建築部門達到80%,交通運輸部門達到53%。
“在全球範圍,基於清潔能源需求的長期增長趨勢,耐克森將電網和海上風電這兩大細分市場作為重點關注的領域。以‘電氣化+數字化’雙輪驅動戰略,耐克森致力於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未來,耐克森中國的工廠也將提升數字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線的效率,不僅可以實現預測性維護,也有利於減少碳排放。此外,我們關注到工信部印發‘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工業互聯網、智能電網等佈局。這對於耐克森通信基礎設施和數據網絡系統業務是不可錯過的機遇。”於東説。
記者:李曦子
編輯: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