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東南亞美股上市公司誕生,Grab為何上市即大跌?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來自新加坡、發家於東南亞市場的Sea(冬海集團)都被外界稱為造富神話。並非因為其“東南亞小騰訊”的影子,而是其強大的遊戲和電商業務支撐它制霸東南亞之後遠征全球,股價自上市以來雖有波動,但屢創新高。
與之相對的“東南亞滴滴”Grab在上市首日卻被市場當頭一棒。北京時間12月3日凌晨,東南亞網約車和送餐服務巨頭Grab以SPAC方式登陸納斯達克,以396億美元估值一躍成為史上最大SPAC交易,豈料大漲後走向破發,收盤大跌超20%,市值約345億美元。
同樣定位於東南亞,Grab的潛力可謂巨大,又是什麼讓資本市場對其信心動搖?
史上最大SPAC交易,Grab正打造超級APP
把Grab送上SPAC交易歷史第一寶座的396億美元估值,是按照發行價計算的。儘管股價最終大跌,也不妨礙Grab募集到了自己需要的約45億美元資金。這是一筆鉅款,原因在於Grab試圖打造超級APP的野望目前雖然成型,要想佔據不敗之地卻還有很長一段路。
Grab於2012年誕生,總部位於新加坡,不過最初是在吉隆坡辦公,而初始產品投放於馬來西亞——這可能是東南亞市場具備一體化潛能的一個例證。
兩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創始人陳炳耀和陳慧玲看到了東南亞地區旺盛的移動互聯網需求。儘管當時一切都處於起步階段,但他們相信搶佔先機是有利的。2012年,GrabTaxi在馬來西亞推出,隨後開始在東南亞鋪開。這是一個誕生之初就瞄準國際化的產品,主要是因為東南亞地區的地理、宗教、文化等因素可以用“散裝”來形容。Grab面對的是擁有6.5億人口的巨大市場。
Grab的策略一直是因地制宜,比如在緬甸推出三輪車的士,在越南、印尼等地推出摩托車租賃GrabBike,充分考慮了當地市場的人均收入、消費能力以及對應的人羣偏好。Grab在較為發達的新加坡擁有數字銀行牌照,高毛利的存貸款等業務的開展有保障。
坐擁巨大市場,Grab受到了頂尖投資者的持續青睞。其融資超30輪,陣容十分豪華,不僅有滴滴、韓國現代、豐田這種相近行業公司,更包括軟銀、阿里、微軟創投、老虎環球等頂級投資者。其中軟銀尤其偏愛Grab,自2014年起參與Grab投資近10輪,總金額超50億美元。而由於打車業務以及滴滴在2015年和2017年參與了兩輪總額過25億美元的早期融資,Grab也收穫了“東南亞滴滴”的稱號。
根據招股書,目前Grab在東南亞8個國家的428個城市開展業務。而它是一個“超級APP”,類似於微信或者支付寶,Grab目前的功能包括移動出行、訂購食品或雜貨、發送包裹、在線支付或訪問貸款、保險、財富管理和遠程醫療等(它們對應着GrabFood、GrabMart 、 GrabExpress、GrabAssistant等功能模塊)。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故事依舊類似於國內互聯網公司們發展之初燒錢搶佔市場,所以,Grab在獲得高估值的同時,也不缺乏競爭者的威脅。
而最讓市場擔憂的的因素是,全球範圍內“打車+送餐”行業的參與者們都沒有徹底擺脱虧損的煩惱。雖然Grab自己很有長期信心,但投資者或許依然覺得,疫情不可控的情況下,這個發展的故事可能會過於冗長。
“叫車+送餐”全球燒錢不止,Grab面臨盈利迷局
在上市前,Grab已經連續幾個季度發佈業績報告。第三季度,其收入下降9%,調整後的EBITDA虧損擴大66%至2.12億美元。它披露的目標是在2023年實現按EBITDA計算的盈利。
在指標上,它確實是一家典型的成長型公司。Grab在2020年的淨收入為11.9億美元,但淨虧損高達27億美元,當前總虧損超過100億美元。
儘管虧損不低,但其他數據的亮點不少,比如腳踏實地的運營策略讓跨越數國的出行業務做到了東南亞絕對領先,且毛利情況為正。市場最不放心的點還是在於“叫車+送餐”燒錢的效果,尤其是在疊加疫情反覆的情況下。
國內美團的虧損就是一個案例,但美團主要是因為補貼新業務,主業的增長反而很可觀,國際範圍內的其它玩家就沒有這樣的底氣了。
今年以來,Uber、Deliveroo、Lyft、Doordash的股價走勢都不太好看——奧密克戎倒是讓專注外賣的公司們漲了幾天,但回顧半年前的低谷依然有些“不忍直視”。
據Q3財報披露,截至9月30日,Uber經調整後的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為800萬美元,去年同期虧損6.25億美元,成立十多年以來首次實現盈利,尤其是叫車服務和餐廳外賣業務都扭虧為盈。Lyft則連續兩個季度實現調整後盈利。
然而,Q3兩者依然處於淨虧損狀態,Uber淨虧損24.24億美元,同比擴大123%。對比之下,Grab的目標多少會讓投資者有些忐忑。畢竟,2018年,正是Uber複製中國模式,主動退出東南亞,並用東南亞業務換取了Grab 27.5%的股權。
而當前疫情無疑讓Grab的發展形勢更為矛盾:疫情復燃是出行業務的痛點,卻又一定程度上利好配送外賣。今年7月-9月,越南政府就限制了出行,出行服務也隨之停擺。Grab在9月下調了全年收入預測,理由是疫情限制行動的不確定性再次增加。如今形勢再變,它又該如何應對呢?
此外,印尼的Gojek是Grab在當地外賣領域有力的競爭者。Sea旗下大肆擴張的Shopee推出了ShopeeFood外賣程序,在越南超越了Grab。尤其是Sea的強勢作風之下,其金融業務與Grab潛在的競爭也不容忽視,而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各自有當地數字支付與金融業務玩家。
Grab本次募集而來的45億美元,要打的是一場可能持續數年的攻堅戰。根據貝恩諮詢、谷歌和淡馬錫的發佈的e-Conomy SEA 2021報告,今年東南亞可能迎來約4000萬新互聯網用户。到2025年,東南亞的互聯網經濟規模將翻一番,達到3600億美元。在此之前,Grab要面臨的考驗還很多。
結語
目前,東南亞被廣泛視為全球最有數字化發展優先機會的地區之一,相應的,Grab一類的公司在估值上也有所加成。但看好歸看好,投資者對實際情況的謹慎情緒依然存在,即使是Sea的成功也是靠能夠跨越地域差異的遊戲業務,和廣泛開拓全球市場的電商業務。
Grab上市首日的大跌可能是一種啓示,雖然東南亞有潛力複製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路徑,這個過程也絕不會太快。更何況,疫情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如何影響Grab這一類公司的發展,紙上談兵終究不夠確切。
文|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