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周天產業分析
多年以後,人們可能仍然會將 2022 年 3 月 16 日視作「大奇蹟日」。
這一天之前的一週多時間,在港股美股上市的大量中國科技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連續下跌。衡量中概股整體表現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幅超 10%,恆生科技指數一度單日下跌超 11%。
而在 16 日下午開盤,市場徹底反轉,當天 A50 指數期貨一度漲超 9%,恆生科技指數當天收漲 22.2%,創下指數發佈以來的歷史最大單日漲幅。未來難以預測,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回彈仍在繼續。
令市場情緒反轉的是當天的一場高層會議:國務院金融委在專題會議上釋放出穩定資本市場信號,並就中概股遭遇美方強監管以及房地產企業風險化解等問題明確表態。
吃下「定心丸」,市場的非理性拋售應聲而止。真正體現了那句「信心比黃金還寶貴」。
本文無意就市場波動做過多探討,而是想聊聊這段時間,乃至近幾年時間裏,對於處在互聯網產業所瀰漫的一種論調氛圍:「互聯網不是實體經濟,跌到地板上也沒人會救」,「「上面」強調脱虛向實,所以就應該整治互聯網」,「互聯網公司喪失想象力了,靠不住,果然還是要搞製造業」。
這些論調多少有點令人擔憂。
似乎從一些不易察覺的時刻開始,互聯網被放在了「實體經濟」的對立面,尤其是在強調製造業重要性的當下,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互聯網行業,是應該被狠狠敲打的「反面典型」——因為在下跌時格外有「解釋力」,很多人真的是這樣想的。
其實,歷年來,高層會議給出的信號一直都很清楚:要警惕的「脱虛向實」,這裏的“虛”絕不是互聯網,而是資本的投機運作和高槓杆帶來的金融風險。
互聯網的確需要規範發展,這是因為這個行業自身還存在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並不是因為互聯網就是「虛」。
應當承認,確實有一些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如前些年時興的 P2P,寄生在互聯網身上,但這不是互聯網這種技術的原罪。如果把整個互聯網產業視作「虛的」加以摒棄,那就等於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01 需要警惕的是金融風險,不是互聯網這幾年出現了一種論調,互聯網被一部分人歸結到「虛擬經濟」,二者甚至在很多時候等價互換。這就好比除了製造業其他都不算「實體經濟」的論調一樣,是概念上的混淆。
互聯網是不是「虛擬經濟」,是,因為它的確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但互聯網的「虛擬」,指的是在虛擬網絡空間進行的經濟活動,它和政策語境裏面「脱虛向實」的「虛」並不是同一事物。
政策語境中所説的「虛」,用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的定義來説,是指「與虛擬資本與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説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起源可以追溯到馬克思所研究的「虛擬資本」。
其實,在高層講話和政策文件中,和「實體經濟」連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始終是「金融」。為什麼「脱虛向實」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資本空轉、金融掛帥會給國家帶來可怕後果。
在 1991 年到 2001 年,美國經濟實現連續 120 個月的經濟增長,但是在接下來的 10 年之中,美國各地一共關閉了近 6 萬座工廠和生產企業,核心製造業的就業人數減少了 500 多萬人。金融蓬勃的迷醉卻讓美國幾乎失去了在工業生產中的全球生態位。
錢生錢的「虛擬經濟」不但讓 08 年的次貸危機累及全球,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失業等一系列問題,也在各個圍度撕裂着美國社會,特朗普、拜登兩任政府試圖糾偏的舉措收效甚微。
又比如説,廣場協議之後的日本和德國,因為在金融化思路上的不同,現在看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受美國影響,日本沒有對資本「無序擴張」加以限制,在八十年代末的窗口期並未將先進實業發展起來,在泡沫時代保險業為資本利用效率發愁,組團跑去紐約買樓、買藝術名家的畫作,號稱要「買下整個美國房地產」。
而在「失去的二十年」之後,日本的門面產業幾乎只剩下迭代較慢的汽車業,電子信息產業上少有建樹,至於互聯網產業和數字產業更是整個錯過、乏善可陳。
德國金融體系則依靠政府的有效調控,避免了過度金融化和房地產金融泡沫,維持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即便在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之中,德國也是歐洲主要經濟體中最快恢復經濟穩定的國家,另一方面,德國人在 2013 年就提出「工業 4.0」框架,而這一框架的核心就是要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產業變革。
這兩年,musk 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剛剛在柏林下線了第一台車,為什麼聞名世界的德國製造,要引入一個以互聯網思維著稱的新車企?或許是一個可以思考的點。
互聯網從概念上看,確實是一種沒有實體產品的東西。其實放大到整個科技產業,產生的實體都沒有多大,特別是和工程機械相比,科技公司產出的實體,趨勢是變得越來越小,越發輕薄,產值卻越來越高。
每年新 iPhone 發佈的時候,坊間就樂於計算其物料成本,從而開始聲討蘋果手機賣得貴,卻忘了其在芯片、工業設計和工程學上的突破。真按物料算,芯片的原料是硅,實質上就是一堆沙子,2020 年,中國進口芯片的金額達 3500.4 億美元之高,是我國進口金額最高的產品。什麼樣的沙子需要中國每年花 2 萬億人民幣來進口呢,顯然,這些「進口沙子」的實質是「人類智力的凝結」。
蘋果M1芯片 圖源:Apple官網
人類的智力凝結,早已超出實體物料的限制。按實體物質來把經濟中的不同部分進行分割,並把沒有實體,或者少實體的那部分視為沒價值,其實是一種誤區。舉個通俗的例子,買手機是為了連接,為了上網,如果連接沒有價值,為什麼人類每年願意花出上萬億來購買手機和電腦呢?換句話説,不能上網的手機,應該也只是廢鐵一塊。
今天我們可以用微信掃碼調用種種服務,可以用淘寶天貓買到全球商品,可以用美團點單外賣,更有無數的產業,在依託阿里、騰訊、美團的平台在經營,這些服務都與真實世界息息相關,更無關金融空轉。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進入到一個金融掛帥、資金空轉的抽象世界,資本運作變成沒有資產支撐的數字遊戲。過去這些年,的確有很多這樣的空轉,憑藉着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而產生,但有問題的是這些空轉的資本,而不是互聯網本身。
02 數字經濟就是實體經濟2021 年 12 月,國務院發佈的首個國家級的行業「十四五」規劃,就是針對數字經濟。《「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對數字經濟給出了明確定義: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為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一言以蔽之,數字經濟就是未來的實體經濟本身。沒有人會認為農業或者工業不是實體經濟,既然如此,數字經濟顯然就是實體經濟。
科技史專家吳軍認為,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全世界經濟有兩個明顯的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原材料成本在產品中的佔比逐漸下降,從電力出現開始,工業產品中技術和勞動力的附加值就在逐步上升,在信息時代更是如此;
第二個趨勢則是,在全球 GDP 之中,看得見、摸得着的產品佔比越來越低,虛擬產品和服務的佔比越來越高,在中等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對於實物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是恆定的,但它們的 GDP 仍然在增長,而增長的部分,主要就是各種服務,以及像計算機軟件等非實物商品。
吳軍認為,歷史的必然性就體現在,信息社會中一個總的發展規律就是「信息換能量」,今天遇到疫情封鎖,儘管對線下經營仍然衝擊極大,但還是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可以通過遠程會議保持運作,學校可以組織幾十人規模的線上網課,這些場景,在十年前都還難以實現,背後就是「信息換能量」的歷史規律。
相信很多人最近也注意到了,在近期的世界戰事中,俄羅斯在兵器裝備上佔據着絕對優勢,但是在數字戰場卻踉踉蹌蹌,斷網、斷技術,都成為頗具殺傷力的一種手法,也足以給我們更多的啓示:戰爭,在槍林彈雨之外,更是一場信息戰,技術戰。
中國在今年開始實施「東數西算」,全國一盤棋進行算力調配,成為南水北調和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後的又一個「超級工程」,也是因為數據作為極度重要的生產要素,重要性毫不遜於「水電煤」,數字經濟就是這個時代的「大國重器」。
就像現在幾乎沒有人再提「互聯網 +」一樣,再過五年,大概率也不會有人再談「產業數字化」,因為數字經濟就是經濟本身,沒有企業可以不參與數字化的進程。就如前面所説,斷網的手機是廢鐵一塊,那斷網的產業呢?
數字經濟的範疇要比互聯網更寬闊,但毫無疑問,互聯網企業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羣體之一。
即便將互聯網企業在新一代技術上的投入掩起不看,互聯網人所具備的冒險精神和網絡視角,也能與實業碰撞出驚人能量。
比如,中美兩國雖處在競爭中,但有一個神奇的巧合是:今天的「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當年是做 Paypal 攢下第一桶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互聯網人;國產新能源造車中風頭正勁的「蔚來小鵬理想」,這三家企業的創始人,李斌、何小鵬和李想,他們每一個都是互聯網人。蔚小理目前月銷量都已上萬,銷量距離中國市場上賣得最好的日系三傑,僅一步之遙。
蔚小理2021年報 圖源:36kr
為什麼互聯網人也能搞好製造業,甚至賦予製造業更多的創新力?這説明,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本就有共同的底層邏輯,他們很多的管理技能和技術路徑是互相通用的。
無論是 2010 這一波移動互聯網奇蹟,還是 2020 這一波新能源奇蹟,都活躍着互聯網人的身影。這是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來,最寶貴的一個智力羣體之一。他們從來不是從事「虛擬經濟」的金融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實業家。
人類最寶貴的是智慧,它既可以被實體的物質承載,也可以被互聯網承載。如果大國崛起需要調動全體國民的智力,那麼沒有理由將一羣對技術趨勢最敏感的企業和人開除「實體經濟」户籍。
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繁榮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釋放了市場活力,90 年代末恰好趕上一批解放思想、又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進入社會,而國家對通信基建的投入、中國超大規模的單一語言市場又能充分激發網絡效應。我們要珍惜這樣來之不易的成果。要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中國,好的互聯網技術,好的互聯網應用,好的互聯網公司,仍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03 二元論會錯過未來更令人擔憂的是,用二元觀看待互聯網和實體經濟,可能會讓我們錯過未來。
就在幾天前,高通公司宣佈設立總金額 1 億美元的「曉龍元宇宙基金」,用於投資打造獨特的沉浸式 XR 體驗以及相關核心 AR 及 AI 技術的開發者和企業。
如果非要歸納出一類「硬科技公司」,可能全世界也沒有幾家公司能站出來説自己硬得過高通。可就是這麼一家企業,卻拿出真金白銀來投當下最「虛」的元宇宙,高通 CEO 安蒙説的很清楚,「元宇宙讓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相連接,高通的技術是通往元宇宙的鑰匙」。
我們還可以看到,微軟在今年 1 月宣佈計劃以 687 億美元收購遊戲巨頭動視暴雪,針對這一交易,納德拉也談到微軟要積極佈局「元宇宙」。
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先行者,他們在重度投入資源,在探尋新世代的下一個革命性突破,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下一次產業革命的爆發點未必就是「元宇宙」,但是它大概率還是跟數字經濟有關。
發展才是硬道理。今天,中國的人均 GDP 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當美國公司還在數字經濟的各個領域加大投入的時候,我們如果還糾結於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二元分割討論,必然會失去未來。市場經濟之下,各行各業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哪個行業應該遭受偏見,我們需要的是抓住歷史演進的主線,重拾比黃金更珍貴的團結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