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壽險公司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大額增資方案出爐。12月20日,中信保誠人壽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增資25億元,股東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英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誠集團”)分別出資12.5億元。對於當前的中信保誠人壽而言,風險綜合評級何時重回A類、前三季度虧損3.9億元這一局勢如何扭轉,成為中信保誠人壽的待解課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額增資往往意味着股東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較高期望,而在當前投資收益波動、資本市場不穩定時,如何保持住以往的盈利水平,成為一家保險公司面臨的考驗。
兩股東擬合力注資25億
中信保誠人壽12月20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公司擬增加註冊資本25億元,增資後註冊資本將由23.6億元增加至48.6億元。
本次增資中,由中信保誠人壽現有股東按照原持股比例等比例以現金形式增資。增資後,中信金控合計出資24.3億元註冊資本,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0%;保誠集團合計出資24.3億元註冊資本,佔公司註冊資本的50%。上述股權變更事宜尚需監管核准。
中信集團官網發佈的信息顯示,本次增資完成後,以2023年9月30日的中國風險導向償付能力體系(C-ROSS)償付能力充足率為參考,中信保誠人壽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預計將分別達到121%和215%,充分滿足監管要求。
自2022年進行新的償付能力監管以來,行業內大部分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有所下降。中信保誠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從2021年的261.21%下降至2022年的216.8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更是從2021年的235.23%下降至2022年的125.92%。今年三季度末,中信保誠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2.86%和109.26%。並且,中信保誠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從此前連續多年的A類下降至2022年二季度以來的B類。2022年四季度以來,風險綜合評級均為B類BBB級。
基於此,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表示,一般來説,保險公司增資擴股主要是滿足監管的償付能力要求,進而提升公司資本實力、夯實發展基礎。
大額增資對保險公司發展帶來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首先,增資有助於提高保險公司的資本充足率,認可資產大幅提升,從而增強其償付能力,降低風險,拓展保險業務,開設分支機構,投入科技創新,比如成立科技公司等。同時,大額增資往往意味着股東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較高期望,這有助於提升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對於中信保誠人壽來説,增資有助於其在未來實現更穩定的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25億元的增資金額如果落地,將成為中信保誠人壽自2000年成立以來的最大一筆增資。中信集團董事長、中信金控董事長奚國華表示:“通過此次增資,中信保誠人壽的資本實力和發展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淨利潤坐上“過山車”
從公司股權變更完成,正式納入中信金控版圖;到任職將近六年的董事長辭任;再到當前的數十億元增資方案出爐,中信保誠人壽正在經歷着“不平凡”的時期。
中信保誠人壽的另一大變化也體現在業績上。業績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35.68億元,同比增長2.62%,淨利潤為-3.95億元,相較2022年同期的淨利潤3.40億元大幅減少。值得一提的是,中信保誠人壽已連續多年盈利,如果今年四季度未能扭轉當前虧損局面,意味着2023年將成為由盈轉虧的一年。
當前,保險業受到諸多外部因素影響,包括宏觀環境變化、行業深度轉型、償二代二期規則實施、資本市場波動等。王國軍表示,今年銀行系險企由盈轉虧的原因主要源於投資收益波動,資本市場不穩定時嚴重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當然,保費增長不及預期、成本上升以及潛在的信用風險等都可能對保險公司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從業務發展層面,中信保誠人壽銀郵渠道保費收入規模佔比較大。2022年,該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名產品中,銀郵代理渠道產品佔據3席。三款產品分別為終身壽險、分紅型兩全保險和分紅型年金保險,三款產品合計保費收入佔到2022年保費收入前5名產品的九成左右。楊澤雲認為,對於一家壽險公司而言,銀保渠道業務一般以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為主,而此類產品必然受到投資端盈虧的影響。近兩年,影響因素頗多,資本市場波動較大,投資收益下滑嚴重,整個銀行系壽險公司都或多或少面臨盈利下降甚至虧損。
今年前三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綜合退保率繼續維持在低位,均未超過0.8%,不過,在其經營的部分險種中,出現了退保率較高的情況。根據該公司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報告期內退保率居前三位的產品中,退保率為30%左右的產品包括一款意外險和一款健康險,其中,該款意外險報告期內退保率為32.95%,年度退保率達到了52.65%。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從報告期乃至年度累計退保規模來看,上述兩款產品規模並不大。如果公司不是為了短期保費收入而為投保人留下短期退保的口子,保險公司則需要優化產品設計,充分了解客户需求,降低客户因不滿而選擇退保的可能性,並加強風險管理,提前預警潛在的退保風險,採取措施予以防範。加強客户教育,讓客户瞭解保險產品的特點和優勢,降低盲目退保的現象。
競逐養老市場靠什麼
老齡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保險公司多維滿足養老需求成為一大浪潮,中信保誠人壽亦不例外。
不僅上線個人養老金專區、推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信保誠人壽也推出了“康護養傳”家庭綜合養老解決方案2.0。這一方案由四大管家(大病管家、康護管家、養老管家和傳承管家)、兩大網絡(康護網絡、養老機構網絡)和N款保險產品組合而成。
在發力養老領域方面,壽險公司面臨空前的機遇。王國軍表示,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需求增長、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逐漸成熟等都為壽險公司在養老領域提供了發展空間。
不過,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王國軍也表示,從挑戰層面而言,壽險公司需要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户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與醫療、養老產業等相關領域的合作與整合成為必要手段。
“喚醒老百姓對養老金第三支柱的意識後,如何去行動是下一個挑戰。”中信保誠人壽副總經理崔巍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金融機構而言,作為金融產品的供給端,在政策引導下,保險等公司要做好消費者對養老產品的需求調研,在設計細節和未來資金的運營管理中,需探索出更加能夠滿足中國老百姓不同養老方式的產品。
對於如何為養老市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走出特色路線,在王國軍看來,作為銀行系險企,中信保誠人壽可以藉助股東資源和自身優勢,在養老領域發揮金融優勢,提供綜合性的養老解決方案。例如,與銀行、信託等金融板塊聯動,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與養老社區、醫療機構等實體合作,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發揮保險公司的專業優勢,推出創新養老產品,滿足客户在養老保障、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北京商報記者就增資、淨利潤波動、養老佈局等相關問題致函採訪中信保誠人壽。截至發稿,該公司未進行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