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牛年春節消費:趕超2019年,中國消費復甦駛回快車道?

貝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進雨

透視牛年春節消費:趕超2019年,中國消費復甦駛回快車道?

今年春節消費有何特點?哪些因素推動實現“開門紅”,而疫情期間形成的一些消費新趨勢又能否持續?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以及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

在專家看來,疫情之下,消費行為出現分化,一部分消費者變得更為謹慎,儲蓄觀念增強,但也有一部分消費者強調及時行樂,消費傾向進一步上升。此外,2020年,受疫情衝擊,消費恢復速度慢於整體經濟的復甦,展望2021年,前期備受壓制的旅遊、航空消費會迎來強勢反彈,餐飲消費也將繼續恢復,汽車消費、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有望成為我國消費潛力釋放的主力軍。

01

談開門紅

選擇性、靈活性增強 收入提高拉昇消費底氣

新京報:如何看待今年春節消費?

董超:可以發現,春節期間的疫情防控和促消費“招數”是齊頭並進的,雖然“就地過年”人數攀升給交通運輸、旅遊消費帶來衝擊,但多地發放消費券、各行各業春節不打烊,各類生活必需品充足供應,都為2021年的消費回穩、向好和擴大內需奠定了良好基礎。

正因今年春節“就地過年”的新趨勢,新型消費也異軍突起,網絡購物、餐飲外賣、快遞物流等均較往年春節有大幅增長,本地遊、近郊旅遊成為假日休閒的重要活動,看電影也成為大家過年必不可少的“精神消費”,大年初一全國電影票房刷新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

整體而言,春節消費“開門紅”,反映了居民消費的選擇性、靈活性增強,促消費有很大潛力,擴內需有廣闊空間。

新京報:亮眼數據背後有哪些推動因素?

趙萍:春節期間消費表現亮眼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收入預期向好,人們更願意消費。2020年收入指標、就業指標都給人們帶來了消費信心。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正增長,與老百姓收入來源直接相關的穩就業政策持續推進,去年年均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低於6%左右的預期目標,這都給了人們消費的底氣。再加上各地發放消費券、紅包和促銷活動的刺激,大家在春節期間的消費意願顯著提升。

其次,市場供應有保障,消費更便利。根據節假日市場特點及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可能對生活必需品市場造成的影響,各地提前制訂保障供應工作預案,根據不同消費羣體的個性化需求,增加庫存數量,豐富商品種類。保障糧、油、肉、蛋、菜、奶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充足,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羣眾在春節期間的生活需求。

而且,很多消費者響應就地過年倡議,商場超市餐飲企業不打烊,開門率創歷史新高。春節檔影片內容豐富,滿足了不同年齡層觀眾不同的觀影需求。網上年貨節、快遞不停運,這些都增加了線上、線下的消費選擇,有利於釋放消費潛力。

此外,疫情防控有成效,人們敢於消費。配合疫情防控,掃碼、測温、戴口罩成了春節消費的必要保障手段,預約、限量、錯峯成為春節旅遊的標配,人們到不同場所都能放心消費。

02

談新趨勢

外賣與線上服務消費催化 下沉市場潛力大

新京報:疫情給消費市場帶來不少新變化,是否能持續?

趙萍:我比較關注兩個方面的新變化:兼具宅經濟和網絡購物兩個趨勢的外賣與到家服務,未來將會更受關注。另外一個是線上服務消費,疫情發生後,不僅線上實物商品消費保持較高增速,線上服務消費也呈現爆發式增長,線上教育、遠程醫療、雲健身、在線辦公迅速普及。

疫情加速了這兩大變化,這些變化未來仍將成為消費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方面,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升級呈現品質化、無形化兩大特點。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物質及精神需求都日益增長,具體表現為人們對品質商品、品質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並通過消費行為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

在商品消費、服務消費的結構上,無形的服務消費增速及其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將會持續提高。2019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達9886元,比上年增長12.6%,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9%。

另一方面,我國電子商務雖然起源於商品消費,但隨着電子商務的平台化發展,平台上銷售的服務種類也越來越多,從酒店、機票、車票預訂到教育、文化、娛樂、健身等不斷豐富,服務消費市場也不斷細分。因此,疫情催化了線上服務消費,各種到家服務讓人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服務,線上服務消費將成為重要的增長方向。

新京報:下沉市場已成重要消費大軍?

付一夫:近年來,關於下沉市場覺醒的討論已經比較多了,但春節期間的數據再度反映了下沉市場居民的消費意願、消費能力都比較強,仍有較大的消費潛力可以挖掘。

放大視角來看,近年來,三線及以下城市的GDP增幅普遍比一二線城市更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提高。也就是説,經過多年發展,下沉市場的經濟基本面、居民消費潛力已今時不同往日了。

未來,無論是從促消費還是從挖掘經濟增長潛力的角度來説,三線以下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肯定是一個大趨勢。

另外,三線及以下城市包括農村地區的土地面積佔比超9成,人口占比超7成,可以説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如果這些地區和人羣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對於未來中國的消費增長、擴內需、暢通內循環而言,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3

談促銷費

服務消費尚未“回血” 減負可讓百姓花錢無憂

新京報:2020年雖然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同比下降3.9%,為何消費恢復的速度慢於整體經濟的復甦?

趙萍:消費恢復速度更慢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消費仍未恢復到常態化增長區間。

從去年7月起,隨着消費市場回暖,全國商品零售月度同比增速由負轉正,經過半年多的恢復,到2020年12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長5.2%。今年春節黃金週期間,消費實現較快增長,規模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表明中國消費已經進入了正常的增長軌道。

但從服務消費來看,雖然去年12月份全國餐飲行業收入實現正增長,但是增速僅為0.4%,還沒有恢復到常態化增長區間。而且由於疫情防控需要,電影院、演出場所、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場所還需要限流,跨省旅遊、入境旅遊還沒有恢復正常,從而制約了復甦的速度。隨着餐飲行業和其他服務行業相關消費的恢復,未來,消費增速有望進一步提升。

新京報:在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2013年-2019年為60%左右,如果和發達經濟體70%、80%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

趙萍:首先,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很多服務消費屬於非必需消費,收入彈性較大,也就是,收入水平越高,服務消費的需求越強烈。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對就業的支持力度,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逐步縮小收入差距,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增強全社會的消費能力。

其次,要增加投資渠道,讓老百姓能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限制各種投機行為。

第三,要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提高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減少後顧之憂,而無需為了養老、教育、醫療過度儲蓄,放心消費。

新京報:未來哪些措施可以促進消費回暖?

董超:為進一步應對疫情給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措施可以考慮推進,包括加大汽車促消費力度,穩定消費預期。汽車消費綜合帶動效應僅次於住房,但現有的限行、限購政策則限制了汽車消費,因此,抓住時機充分釋放前期受抑制的消費需求,可帶動消費增速上行,較好地穩定消費預期。

此外,以打造商貿小鎮為抓手,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把打造具有一定消費集聚力、消費輻射範圍廣的小鎮作為提升農村消費水平和促進就業的關鍵載體,加大現代供應鏈賦能、品牌賦能力度,使農村居民能夠與城市居民享受到同質同價的優質消費品和服務;營造國際消費環境,把消費升級紅利更多留在國內。可大力優化本土供給,使消費者在國內也能享受到國際同等水平的商品、服務和消費環境,目前,消費迴流的潛力已初步顯現,春節假期,海南離島免税店僅7天的銷售額就超15億元。

展望2021年,疫情下產生的許多新消費理念、新消費場景也將持續影響我國的消費市場,相信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之下,前期備受壓制的旅遊、航空消費會迎來強勢反彈,餐飲消費也將繼續恢復,汽車消費、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也成為我國消費潛力釋放的主力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6 字。

轉載請註明: 透視牛年春節消費:趕超2019年,中國消費復甦駛回快車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