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螳螂觀察
文 | 葉小安
“週期永遠勝在最後,因為它是永恆的”,美國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曾言。表達的正是人、企業乃至萬物都無法擺脱週期對自身的影響。而對於那些身處於週期性行業的企業而言,持久性的線性上揚顯然不現實,這時如何長期保持增長,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難題。
PC市場,這個典型的週期性市場,受全球經濟狀況、人均可支配開支、疫情等各種宏觀、微觀因素的影響,需求量都會呈現波浪曲線般的浮動。第三方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全球PC市場曾連續6個季度增長,2021年全球出貨量創10年新高。但在疫情重創後,全球PC出貨量開持續性的下滑。Gartner發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個人電腦(PC)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出貨量總計8840萬台,較2020年第四季度下降5%。
加上疫情的常態化,PC市場可能還將持續一段低谷時期,但賣電腦全球第一的聯想,近日發佈的新財年報告並非像部分投行預期的那樣,“市場多重宏觀不確定性因素疊加影響下,截至6月底止首財季聯想集團銷售額可能會放緩,其中個人電腦出貨量首財季跌幅或達到雙位數的情況”
財報顯示,聯想集團營收達到4600億元,同比增長18%;淨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30億元,同比增長72%。這是自2014年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和IBM x86服務器併購以來,公司首次實現主營業務全線盈利。
那麼,聯想是如何穿越週期,實現主營業務全線盈利的?
穿越週期 ,完成“螺旋式”上升
霍華德·馬克斯曾説過,“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朝同一個方向永遠發展下去。”企業要長期生存,則需要不斷地成長,業務創新,直至找到新的增長引擎。
作為一家家喻户曉賣電腦的企業,聯想集團其實早就在找新增長引擎。4月份,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在新財年誓師大會上曾表述了對企業如何成功穿越週期的想法。他表示,“公司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一輪週期的挑戰,成功的企業要做的是,在一個又一個週期中完成螺旋式的上升......通過技術的創新,通過業務模式的升級,儘早打造出新的增長引擎。”
聯想集團新增長引擎,則是SSG方案服務業務、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這兩大業務。
財報顯示,聯想集團最大業務智能設備業務(IDC)全年實現營收近4000 億元,同比增長18%;運營利潤達到304.1億元,同比增長27%。當中的PC業務表現也良好,公司繼續蟬聯個人電腦業務全球第一寶座,遊戲、高端 YOGA 等高端細分產品的營業額實現超30%的增長,工作站品類的增長超60%,SMB中小企業業務營業額同比增長28%。
但值得注意的是,聯想集團PC主營業務之外的業務佔比正不斷提升,達到IDG總收入的18.4%。其中,SSG方案服務業務盈利能力破紀錄,營收達到了349.2億元,同比增長30%;運營利潤76.7億元,同比增長40%,運營利潤率達到了22%;
據悉,SSG業務藉助新IT的技術架構優勢,整合聯想全棧服務能力,通過支持服務、管理服務、項目型服務(行業解決方案)和維護服務四大垂直領域,幫助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去年9月,聯想推出TruScale服務,對傳統的硬件、軟件、服務等分散採購的模式進行整合,形成可訂閲服務、一站式全包的服務模式;該服務的產品組合如今擴展至辦公場所數字化解決方案等領域。
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表現同樣強勁,自第三財季實現首次季度盈利後,本次實現首次全年性的盈利,營收達到458.2億元,同比增長13%;ISG中國營收同比增長19%。據悉,ISG業務包括存儲、軟件、服務和高性能計算等業務,還包括聯想集團構建出的“端-邊-雲-網-智”全要素架構,該架構還被中國信通院譽為“新IT”,能夠推動數字化時代基礎設施的代際革命,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引擎。
再看季度業績,第四財季聯想集團營收與淨利也實現雙豐收,營收達到1060億元,同比增長7%;淨利潤為26億元,連續7個季度同比增幅超50%。
而在本年度及季度報公佈前,楊元慶曾表示“我們整個財年的營收有望達到新的里程碑,跨越700億美元,即4500億人民幣大關。”這次聯想集團算是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對本年度業務表現,楊元慶還表示,“基礎設施方案和移動業務進入收穫期,貢獻了盈利,而且與方案服務業務一起,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
對於這份財報,二級市場也持樂觀態度。
據螳螂觀察瞭解,在5月26日聯想集團新財報發佈後,其股價波動性走高。至27日港股收盤,聯想集團股價收7.5港元,漲3.16%,總市值達到903.13億港元;但在業績公佈前,媒體消息稱有多家投行曾下調聯想集團評級與目標價,其中麥格理分析師認為,“聯想PC/Tablet 2022財年銷量預測會下滑8%/15%;(IDG)營業利潤率下調至7.0%”。業績公佈後,股價的上漲與公司業績表現實則推翻了這類市場情緒。
截圖來自:雪球
市場投資短期可能看的是公司近期公佈業績及動態,但長期看的是公司成長性,而企業持續性的增長,也非短期新孵化業務的盈利或老業務的輸血,聯想集團的新、老業務能迸發出長久“活力”嗎?
長期活力足嗎?
判斷一家公司的成長性,即研究一家公司的業務構成,所在行業賽道潛力以及市場普及率等多方面因素。
上文所述支撐起聯想集團在新一輪週期中完成“螺旋式”上升的邏輯,是主營業務表現強勁,加上SSG、ISG兩大新增長引擎推動的結果,而這些業務能迸發出活力,則與公司投入的成本多少相關。
財報顯示,聯想集團本全年研發投入達到130億元,同比提升43%,研發人才招聘近5000人;其實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僅佔總營收的2.8%,還低於一家科技型企業10%-30%的正常比率。
雖然研發投入未達到正常比率值,但聯想集團重點孵化的SSG、ISG兩大業務所屬行業的潛力巨大。
2020年疫情的突發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再到“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自主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等成為重點後,許多大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其實已度過了從0到1的普及階段,開始邁入深水區。
這時傳統傳統IT已無法滿足大客户企業數字化變革的多樣性需求,對“端-邊-雲-網-智”新IT全要素協同發力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根據IDC預計,到2022年全球IT和商業服務收入將增長5.6%,在去年10月的預測上上調了160個基點。
數字化轉型駛入深海區,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則需升級自身硬件、軟件、技術等多方面的服務,完善自身的服務閉環。其實自提出“3S”戰略轉型以來,聯想集團不斷在佈局“端-邊-雲-網-智”新IT全要素全架構。
楊元慶曾表示,“到2023/2024財年結束的時候,研發投入將在2020/2021財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未來五年,研發總投入將會超過1000億元”這些研發投入也主要是圍繞“端-邊-雲-網-智”的技術架構,加強基礎性研究及突破性技術。
聯想集團的SSG業務、ISG業務才能藉助新IT的技術架構優勢,幫助各行各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自身業務也實現同比增長63%的佳績。其中比傳統的硬件支持服務更深入行業的運維服務業務的營收已佔據SSG整體業務的近一半,同比增長63%。
另外劃區域來看,聯想集團中國區21/22全財年營收同比增長28%,三大業務集團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在美國的銷售同比增長24%;在歐洲、中東和非洲,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5%。可見的是,聯想中國正成為聯想集團新增長點。
聯想中國也一直在加速“3S轉型”戰略,目前已初步形成新IT全棧服務能力,全財年3S業務營收佔比已超25%。拆分業務來看,基礎設施業務(SI)營收提升19%,並實現盈利,服務器位居中國市場第四;方案服務業務(SS)首次實現100億元的里程碑Booking收入,年比年提升42%,衝入中國IT服務市場前四;智能設備業務(SD)營收同比增長80%;同時PC業務表現穩健,PC銷量市場份額和銷售額市場份額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9.7%和42.6%。
聯想中國在Edge AI、智能網關等關鍵技術、商用產品領域正加速佈局,以完善各行業解決方案和服務能力,並試圖爭做中國IT市場內的王者。聯想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曾明確:“PC市場份額保持領先”、“x86服務器和方案服務兩個賽道上衝擊第一”、“大客户業務整體營業額超千億元”三大目標。以聯想集團研發投入加大,聯想中國“3S”業務不斷升級更新的狀況下,中國區的目標或能實現。
但做To B的生意不同於硬件設備生意,要建立起長期客户基礎和品牌形象及信譽,也絕非只看研發投入,還得要看資金儲備、市場競爭環境與技術沉澱等多方因素。
回到聯想集團來看,報告期內集團全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達到41億美元,淨債務減少15億美元。資金儲備量較為充足,但距離“五年投入千億”的數字相差甚遠。
另外,華為、阿里、騰訊等多家科技巨頭均展開對全球IT和商業服務市場的佈局,大家得投入佔比也不再少數;其中華為2021年全年研發投入了1427億元,雖未披露在IT市場的投入資金,但有消息稱2015年華為在IT業務的投資達到了3.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3.5億元)。
對比看來,聯想集團“3S轉型”戰略雖不斷釋能ISG、SSG兩大業務的持續增長,但要在激烈的全球IT和商業服務市場競爭中突圍,聯想集團還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來維持新業務的持久活力,為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提供真正好用的產品及解決方案。
總的來看,聯想集團在新一輪週期是以技術創新為軸,以服務導向基本點,打造出的兩大新增長引擎來穿越低谷期,本年度業績報告才得以完美收官。近期評級機構均對聯想集團授予了較為積極的評級。其中惠譽確認聯想評級為BBB,展望為穩定;標普確認聯想的評級為BBB-,展望為積極;穆迪將聯想集團的發行人評級和高級無抵押評級,由“Baa3”上調至“Baa2”。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